标题 | 论突发事件报道中主持人的应战策略 |
范文 | 张燕 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南方冰灾,汶川地震,2014年的马航失联,再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困难,考验着全国人民的抗灾能力,也对媒体人提出了一次更比一次严格的要求。不是每一位媒体人都有机会去到一线进行报道和其他工作,更多的时候,机房就是我们的战场,今天,笔者想来说说在这些特殊时期,作为话筒前的媒体人,对于如何守好媒体人的战场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 、反应迅速,及时应战 对于记者和主持人来说,要时刻保持应对突发的能力,包括知识储备,直播能力的储备,以及体力的储备。每一次突发事件都能成就一些媒体和媒体人,虽然说内心里我们渴望世界和平,我們祝福岁月静好,但大自然给人类的考验总是来得猝不及防,面对民众的需要,将信息在最快的时间汇总,准确地传递,保证民众的知情权,消除恐慌,这是媒体人与生俱来的责任。但必须看到,在大多数的平静状态下,不经常使用的能力会退化,这就需要每一位主持人能够保持这样的警醒,苦练基本功,流畅地识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央视新闻主播几次因为临时稿件的流畅播读登上热搜成为焦点,既证明了他们基本功的扎实,也对同行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还要有快速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输出独到的观点固然是让人佩服的事情,但不可否认,这是长期训练积累和观察思考的结果,对于一线主持人要达到的自我要求里应该有一项是能够在信息之外做出适当的总结,使信息更为完整,为观点服务。突发事件的转播和直播不会给我们留太多的准备时间,需要我们将这种准备消化在每天的直播和信息浏览、自我功课上,才能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二、辨别真伪,确保信息播出的导向安全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逢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和灾难事件,大家都在表达着自己的关注,以至于观点输出。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借助来自多方的声音来佐证事件的真伪和全面性,服务我们稿件的丰富性。但在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又考验着我们对于信息的把握和选择。越是重大事件,越是重大突发事件,越是重大突发灾难性事件,越是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责任,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猎奇,抢头条,博眼球,都比不过正视听,准确传达,稳定情绪,精准研判来得重要。大众希望第一时间了解真相,希望能够帮“我”梳理出最能够让人信服的观点。自媒体时代,大家都在做着自我评判,分析,汇总,梳理,作为大众的关注是自我选择,但作为党政喉舌的传统媒体,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悟和意识。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忙于犯错和道歉的媒体也不在少数。2月15日,贵州综合广播和黑龙江卫视两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已被双规,还指明信息来源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同一天,中国新闻网发布的《湖北武汉迎来降雪》组图稿中,因审核把关不严,把山东寿光的雪地画面,错当武汉雪景发出,给广大网友带来误解和困扰;2月16日,华商报头条号“华商汉中”刊发抗疫大事记,该文章讲述了多名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故事,但文章内出现逻辑混乱,引来网友吐槽,如“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稚气地问妈妈到哪儿去了”。事后,这些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对不实新闻进行了辟谣,对错漏处进行了修正,但原文已被多方转载,其中还不乏官方微博及公众号,影响已然造成。所以,笔者始终认为,越是紧急的状态下,越是面对突发新闻,越是要多方求证,寻求央媒的论点支持,哪怕牺牲一些“抢头条”的时效,也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借用姜文电影《让子弹飞》里的台词,不妨“让新闻再飞一会儿”。 三、运用其他辅助形式来完成传统媒体的报道 每一次突发事件考验的也是我们对于新技术的运用,每一次直播调动的也是新时代下我们能够用到的所有资源。还记得汶川地震时,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来源除了网络之外,更多依赖的是电视新闻的报道,转为文字和音频变成节目中的素材;马航失联时,笔者负责直播,机房里的电视机滚动着央视的即时新闻,既要同步播出新闻中的文字提要,又要随时接收导播传来的汇总信息,还要适当做出自己的论述,这些都考验着团队作战的能力,也借助当时我们能够依赖的形式获取信息弥补了我们无法去到新闻前线的时效不足。在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播中,新媒体的介入也成为了信息的重要来源,包括我们在一线的记者们,也许在直播时他们的讲述是为了最快速度地完成信息的输出体现广播的灵活和快速,那么这些重要的并且珍贵的线索要在直播之后提炼,发酵,以更多的形式,比如线性单元,专题节目,重点策划等形式,以更为精致的制作方式,通过节目再次播出,包括运用新媒体的二次传播,这都是新时期对于广播节目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一次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一张省儿童医院90后护士胡佩在工作中因为双手长时间接触消毒物品而伤痕累累的照片走红网络,并且得到了人民日报等官媒的点赞,我们第一时间采录到胡佩护士的声音,制作播出“战疫日记”,听到她沉稳地诉说自己在隔离病房的工作,听到她坚定地讲起对于战胜疫情的决心,以及听到她腼腆地说着大家对她的关心和祝福,一张照片也变得丰富立体生动起来,再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包括胡佩在内的一线医护人员的付出和不易。 四 、不同事件的报道重点,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又要规划好自选动作 一是提供信息,解决问题。 冰灾时,我们的关注点放在道路的畅通与否,受灾群众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出行问题;汶川地震时,我们一边报道救援的情况,一边关注余震的发生以及灾后重建;新冠疫情时,我们关注疫情的进展和防控信息,口罩等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疫苗的研制等。这些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内容,要做到及时发布。二是要及时辟谣。笔者认为在当前网络发达,信息繁杂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做好辟谣的动作,帮助听众消除困惑甚至是恐慌。三是要做到正能量的鼓舞。各地驰援的信息,一线工作人员的奉献,典型事迹的颂扬,这些都能在灾难报道中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自选动作也更能凸显频道特色。例如笔者所在的媒体是特色音乐电台,日常播出以经典老歌加精心策划的单元为主要内容,疫情发生后,我们在常规播出之外,音乐的选择上整理出历年来优秀的公益歌曲,同时随时关注全国音乐人创作的防疫主题公益歌曲,第一时间充实到曲库中。另外,很多平时的线性单元也改变了主题,加入特别策划的内容。比如我们将以美食探店为主的《虾吃长沙》做了调整,策划推出“疫情期间外卖指南”,“这些粉店今天恢复营业”,“这些餐饮开放堂食了”,“线上买菜指南”等主题,可以说既符合本身定位,又提供了老百姓关心的内容。 五、 站前一个身位,提高应急储备能力 时代发展进步到今天,我们要面对的突发的挑战可以说随时考验着我们的应变能力,也随时检验着我们的应试储备。一场大雨或是一次早高峰的事故就可能带来全城的拥堵,这都对广播媒体所承担的应急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况,一些季节性的灾害也需要我们做好准备。综上,笔者认为,所谓“突发”,既有像非典,新冠肺炎这样无法预知的灾难,也有像洪水,冰灾这样可以提前做预案的灾害,譬如雨季来临前,是不是就可以提前研判,提前准备,有备无患,来之能战呢?作为媒体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主持人和记者,笔者认为要始终站前一个身位,这既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媒体人的使命所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