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黄梅戏进课堂的素养提升探微 |
范文 | 韦京东 摘要:如何真正让戏曲走进校园,以黄梅戏为例,从进学校到进社团,现在,黄梅戏走进我们的课堂中应是当务之急。黄梅戏进课堂,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感受到地方戏曲之美,这样,既培养了青少年这一将要断层的戏曲观众,更使得黄梅戏等优秀戏曲艺术能够真正走进校园,以提升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涵养。 戏曲艺术是浸入人心的中华文化,是盛开在我们心田的民族之花。戏曲走进校园活动可以说在新世纪前后就有所出现,直到2014年10月15日,在习总书记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办、国办及各级部门下发了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戏曲走进校园的一系列文件,2016年9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传发了皖宣字【2016】18号 《安徽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同年11月8日,合肥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合肥三十五中正式启动。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2017年7月31日,国家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出台中宣发【2017】26号文件《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指出: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演出;直到 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一、戏曲进校园的三个阶段 戏曲进校园有三个阶段,即进学校、进社团和进课堂。戏曲从进学校的院团演出到进社团请排自演,直到今天或今后的进课堂的普遍学习,进课堂应该是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精准落地。戏曲进入大中小学课堂,能让每一位同学真正感受和享受到戏曲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意义深远。 如果说,新世纪-2014年是戏曲走进校园的酝酿时期,2014-2016是“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正式筹划、开局和探索时期,2016-2017年是戏曲走进学校,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启动先行和普及时期,2017-2019年是戏曲进社团的全面展开时期,那么2020年之后,可以说是戏曲进课堂的推进时期?从合肥市大中小学,还有安庆、怀宁等地近年来试行的戏曲课堂教学成功实践来看,戏曲进课堂是可行的。戏曲进校园走过了进学校和进社团的普及、发展时期,现在,戏曲进课堂,应是戏曲进校园的成熟时期,也应是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最终目标。 戏曲进课堂,真正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接触、感受和体会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从校园层面看,一是能够增进师生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以期影响和促进戏曲艺术文化在大中小学得以真正的普及与传播,二是能够丰富校园德育和美育教学活動,增强同学们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三是能够激发我们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从戏曲层面看,一是培育了最为危机和亟待解决的大中小学层面的戏曲土壤,培养了青少年戏曲观众,二是振兴了戏曲演出,三是传承了中华戏曲优秀传统文化。 以黄梅戏为例,看戏曲进课堂。黄梅戏是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唯一的一类剧种,既是安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是文化发展战略。可以说,黄梅戏是安徽艺术的标志,是安徽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黄梅戏进课堂活动的开展,推动着区域性戏曲进课堂活动的推广,影响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发展。而属于中国戏剧的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是旗帜鲜明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戏曲进课堂活动的推广,直接推动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进一步做好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可以从黄梅戏进课堂着手。 二、黄梅戏进课堂的素养提升 不难发现,黄梅戏不仅面临着自身专业队伍的“断档”危机,值得关切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特别面临着观众群的“断层”——青少年观众的断代。其实,这种危机早就发生在你我身边。由于党和国家的不断重视,举措及时,措施准确而得力,“戏曲进校园活动”已经在大中小学全面深入展开,活动要求一年一场戏曲演出,戏曲社团丰富多彩,活动实现“一盖”、“三化”,即全覆盖和普及化、常态化、机制化。 欣喜的是,在合肥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让戏曲艺术走进课堂教学。他们按照国家《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要求,脚踏实地地践行着戏曲进校园活动。他们在任务面前没有被动应敷,在功利面前也没有好大喜功,而是潜下心来将普及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整体校园教育教学之中。 可以说,他们真正做到了“三化一覆盖”。一是普及化,将黄梅戏艺术的唱腔、唸白、身段和表演等戏曲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全面学习;二是常态化,每学期、一个年级、每个班、每位同学、每周都有一次黄梅戏戏曲课程;三是机制化,首先建立和健全自己的黄梅戏教学团队,专家治学,其次是调研、分析和选择黄梅戏教学内容,适度全面,再就是选用适合于学生、适合于教师、适合于剧种学习程度的黄梅戏教程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专业规范;四是全覆盖,选择一个年级全年级进行黄梅戏课堂教学,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一个都不能少”真正做到了“一个都没有少”,以提升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 素质包含文化素质、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所谓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显然,黄梅戏进课堂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美育基本素质将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对于新时代学生的美育素质要求,这既是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美好体现。 在黄梅戏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不仅表现出了对于黄梅戏进课堂的高度认同,还表现出对于戏曲进课堂的深度认知,认为黄梅戏等戏曲剧种的走进课堂,能够促进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增进我们师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够增强我们每一位同学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三、进课堂的“三二一制课程标准” 提升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需要有具体策略。以黄梅戏为例,让戏曲走进课堂,这既是一种特色,又是一次创新。这种特色与创新体现在大中小学戏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制建立的设想中,体现在师生戏曲表演课堂教学的现实实践里。黄梅戏进课堂教学理想的设计与实施,是黄梅戏真正走进校园的根本路径。其具体创新思想:一是建立一个中小学的黄梅戏戏曲“三二一制演唱课程标准”;二是建设一个中小学的黄梅戏戏曲师资教学队伍;三是创立一个中小学的黄梅戏戏曲文化美育考核评价体系。 黄梅戏进课堂“戏曲三二一制演唱课程标准”: 1、“戏曲三”:是指全省小学三年级两学期每人学习和测评3段黄梅戏演唱(含戏曲文化常识);或2段黄梅戏(省级一级标志性地方代表剧种)、1段纯地方戏(地方级剧种或各地方剧种如合肥庐剧等);或1段黄梅戏、1段纯地方戏、1段国家代表性剧种(如京剧、昆曲、徽剧等);均含戏曲文化常识; 2、“戏曲二”:是指全省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每人学习和测评2段黄梅戏演唱;或1段黄梅戏、1段纯地方戏;均含戏曲文化常识; 3、“戏曲一”:是指全省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每人学习和测评1段黄梅戏演唱,含戏曲文化常识。 真正让戏曲走进校园,让黄梅戏走进课堂,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位在校青少年都能真正感受到让地方戏曲之美,中国戏曲之美,真正体味到中华戏曲美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让戏曲艺术之花绽放在我们青年一代人的心田,这样,既培养了青少年这一将要断层的戏曲观众,增强了我们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同时更将全面提升我们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涵养。 (该文为《黄梅戏进校园研究》CEFA2018002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成果之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