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拆除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成本的影响 |
范文 | 钱美琴 摘 要:城中村问题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在愈加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城中村不可避免地面临拆迁问题。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从住房支出、饮食支出、教育支出、交通支出等方面阐述拆除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成本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希望为城市发展及提高人们生活满意度添谋献策。 关键词: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成本;广州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下,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发展劳工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务工人员组成中有较大比例,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关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保障我国城市化的正常发展、城市更好地规划发展、促进城市完善社会结构、解决城市化历史遗留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广州城市化的进程持续进行,旧城改造的速度不断加快。城中村中,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财富积累少,收入水平不高,话语权少,社会地位较低,无法享受政府住房福利,也常常被众多媒体机构忽略。因此,对这一人口数量庞大的城中村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加以关注, 有利于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也有利于推进城市现代化。 一、拆除城中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冲突 许多城中村被拆,代之以所谓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城中村涉及开发商、政府、居民的利益,更涉及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因对城市缺乏归属感,怀着亲缘、乡缘关系情怀,同时城中村有着物价低廉、生活设施完备、起居方便、生活成本低等的优点,因此选择在大大小小的各种“老乡”居多的城中村居住,进而择业。由此,城中村的拆除对其不免造成一定的影响。物质方面,拆除城中村让城市变得更加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摩登大厦彰显经济发展水平。但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寻找适宜和“老乡”一起居住的区域、需要重新找寻价格低廉的租房。新的交通出行方式、新的市场,甚至新的适宜的工作,一切物质上的改变让外来务工人员措手不及。精神方面,拆除城中村可以使城市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新的精神内核带领着城市向前迈步,向世界展示人类现代文明成果、我们创造出来的美好生活。但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城中村的拆除意味着在城市难得构建起来的新的地缘关系随之破裂。伴随着亲朋好友的相继隔离,城市带给外来务工人员精神上的孤独感难以言喻,给人们心理上的冲击可能让外来务工人员萌生回归家乡生活、就业的念头,让本来为之不多的归属感少之又少。 在广州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供给。盲目拆除,影响将无法估量。在彰显“以人为本”思想、奔向“共同富裕”,有着浓郁特色的当今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诉求,正视拆除城中村给绝大部分城中村住客——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影响、利益变化,需要考虑拆除城中村后外来务工人员的去留、生活变化。在保留劳动力的同时减少利益冲突,方能提出适宜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美好社会。 二、拆除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成本的影响 1.? 住房支出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住房支出费用占生活总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居民的居住水平与收入水平息息相关。据调查,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大部分集中在3500至4000元,由此,越来越多人选择居住在租房费用集中在500至800元的城中村。若拆除城中村,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的租房花费预计会增加300至500元。并且,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会选择在周边租金较高的商品房租房居住,或是繼续搬到其它物价低廉、租房费用相当的城中村,甚至搬去其它生活费用支出相近的临近城市;少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则选择直接回家乡继续发展。异中有同,所有人都有着一致的目标追求,即在节省开销的同时能维持现有所习惯的生活习惯、水平,追求自身生活的稳定、舒适,且工资有盈余,生活有所保障。 2.? 饮食支出 城中村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在与城市钢筋水泥的格格不入之中,其热闹的市场有着别样的生活气息。除了工作餐在上班地点就餐,其余时间,绝大部分租客均会在城中村所在市场购买食材,自行进行煮食,或是到附近的小商铺用餐。人均月饮食费用约500元(以独居或合租的典型租客为例)。若拆除城中村,租客会因远离市场而不得不支付额外的交通费用或是到相对较贵的餐厅就餐,预计费用增加300元左右。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因饮食习惯的不同,不能自主购买食材进行烹饪、过多地依赖小商铺的食物,生活质量不可避免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不适,且有思乡情绪。 3.? 教育支出 在大、中型城中村,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往往建立在城中村内或是城中村外围,距离较近,为常年在广州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若拆除城中村,有子女的这部分租客会为子女的转学、升学问题担忧,同时要考虑子女上学出行距离的远近,学校是否包餐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问题。预计费用增加因人而异,若子女正在读幼儿园,则费用增加较大,约600至1000元。家长会为子女的教育问题、成长问题而考虑迁居,大部分来粤打拼的青年则无此顾虑。 4.? 交通支出与其它支出 广州城中村多处繁华城市中心或交通要塞地段,交通便利。城中村外围均有公交站设点,且不远处往往有地铁入口。交通出行方式最常用的依次为电动车、单车(包括自用单车和共享单车)、公交。除了上下班需搭乘地铁、公交外,大部分租客在城中村内可选择步行或自行车代步出行的方式。仅有少部分商业需求者购置小型货车运载货物。在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城中村至少为蓝领工人打造了一个“交通成本洼地”,降低了出行成本。若搬离城中村,交通费用虽增幅不大,但其它支出,如水电费、时间成本、娱乐支出、医疗费用会增加,而对于更多的务工人员来说,大部分人怀着一份地缘关系,珍视所熟悉的一片土地,不大愿意因为交通支出的增加或是其它费用的上升而选择搬离。可见,拆除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交通成本增加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三、拆除城中村的建议与对策 1.? 依据法规维护好群众合法利益。针对当前城中村改造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精神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坚持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村民自主改造的积极性,制定统一改造政策,坚持统一标准公开操作,坚持补偿、自给、让利于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认真拟定改造方案,切实为民谋利益,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利益。 2. 理顺各项关系推进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政府和广大群众都能获得双赢的工程,对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理顺各项关系,加强组织领导殊为重要。各级部门和街道要根据各自职能,相互合作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要专门设立管理机构,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对从事改造的单位拆迁人以及被拆迁人,要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管理。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才能加快和推进改造工作。 3.? 理清国家集体村民利益关系。在全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改造工作,城中村改造是否人性化,是否被接受,关键在于改造优惠政策。城中村改造要让百姓真实了解实际可以得到的利益,从而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和集体利益,可以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现有的保障机制上允许村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保障机制。首先解决村民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确保村民无后顾之忧。 4.? 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规划改造。统一规划引导城中村改造的各项工作,确定改造实施计划,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按照就地就近原则,保证落实安置用地。加强与社区的结合,综合解决各类配套问题,城中村改造完成旧房拆迁和安置工作后,必须要与街道和民政部门联系,解决好配套问题,促进农村体制向城市体制的整体转变,传统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5.? 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改造氛围。逐步改变当地村民的思想观念,他们怕吃亏心理,村民有的怕先改造吃亏,有的怕后改造吃亏,在改造时间上犹豫不定。农村传统的居住理念阻碍当地居住方式的转变,许多村民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对新颖高层居住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在新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不能适应。所以建议以村民自愿改造为前提,以村支部、村委会支持开展具体工作为基础规定,规定要有80%以上的村民签名同意,并通过审核后向建设管理中心提出申请。坚持信息公开、公平补偿、公平处事,形成良好的改造氛围。 城中村改造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要抓住机会,勇于担当,又要科学决策,按规律办事。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兼顾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对其较为重视的住房、饮食等问题对应提供相顺应的解决措施。并且时刻牢记这是一场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改造。一方面,重视遗留文化的保护,把人们对生活保有的温度、热度加以延续,争取把一些别样的风俗、建筑、特色风味食物、市井生活景观皆以其适宜的方式加以保留;另一方面,注重卫生、安全问题,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营造健康、文明、有温度的宜居的文明城市。在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居多的广州市,多元的文化碰撞,不同风俗习惯的人群聚居在同一片区域,是我国城市包容性的展现。“先富带后富”及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思想,都在让我们为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默默助力,不忘以和为贵,不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初心与使命,付行动于城乡规划中。 四、结语 城中村的改造不是简单的物质形态的改造,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根本发展取向是走向真正的城市化,即从农村向城市转变,村民向市民改变。改造不是外在的,更多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改造,否则,只是从阻碍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孤岛变化成了徒有城市光鲜外在而内里空洞的城市心灵孤岛。在拆迁中,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福利并采取對应政策行为对其进行改善对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后劲、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一个根本性措施,而广东省作为城中村改造的先锋队,要在实践中得出有效的改造方案,并推广至全国,大大加快城市文明的进展,保留历史的魅力,彰显现代的活力,以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和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功能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 李立勋.城中村的经济社会特征——以广州市典型城中村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5(03):34-37. [2] 陈前虎,黄初冬,寿建伟.城中村相对生活成本评估体系及应用——以杭州市荷花苑城中村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70-175. [3] 郑嘉仪,许婕.新时代城中村问题形成与改造对策——以广州与珠海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282-283. 项目基金:广东培正学院科研项目“拆除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成本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批准号:pzxk1920d109)研究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