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武汉文化的基因及外来影响研究
范文

    张淳 陈穆雯

    摘 要: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终极意义,“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口号。新时代背景下的大武汉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关口。要发展优势,创造强势,应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观指引下,深挖武汉文化基因,分析外来影响因子,以打造“文化武汉”、“创新武汉”为目标,让当年“因武而昌”的武汉“因文而强”,熔文化力量于社会诸领域,使文化产业成为拉动武汉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把武汉建成具有浓郁滨江、滨湖特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国际一流城市。

    关键词:武汉文化;文化基因;外来因子;文化武汉;创新文化

    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根,城市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和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关系到强国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路。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无形又有形。文化兴,经济兴,城市兴,今天的文化、往往是城市明天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是综合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企业综合实力和市民综合素质的共同体现。对于现代城市的竞争而言,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终极意义,“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口号。今日的武汉,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区位交通、发展空间、生态禀赋等优势凸显,发展潜力很大,武汉面临再崛起的最佳时机,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标兵在增多、追兵在逼近,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关口。武汉城市虽规模不小、面积大、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都在快速的发展中,但武汉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向外辐射能力和传播能力不强,国际化程度不高,走出去但留不住,缺乏能生根开花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 在新时代的当下,如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观引领下,打造“文化武汉”、“创新武汉”,就是要以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产业支撑,用文化塑造城市,用文化发展城市,使当年“因武而昌”的武汉“因文而强”,熔文化力量于社会诸领域,使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長的新的增长源,探索一条把武汉建成具有浓郁滨江滨湖特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之路,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的实践价值。

    二、武汉的文化基因及特质

    武汉文化的基因是其适应生态环境,优胜劣汰形成的,是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的,是在武汉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中形成的。武汉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部分,继承了楚文化的诸多精神基因。

    楚文化作为一种多元性的典型地域文化,在楚人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承袭本土文化,吸收中原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沉淀、发展、创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精神特质与文化精神。北方中原文化尊奉黄帝、龙崇拜,以儒法为代表,形成现实主义传统;南方荆楚文化则是尊奉炎帝、凤崇拜,以道家为代表,形成浪漫主义传统。北方中原文化是雄浑与严谨,而南方荆楚文化则是灵动与清奇。楚文化融合了北方文化的“阳刚”,和南方文化的“阴柔”,其基本特质主要表现在爱国爱乡、崇尚革新、兼容开放、经世致用、机智狡巧、刚悍劲直、尚武好勇、崇尚奢靡、多元并存等方面。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取义成仁”的爱国精神;“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止戈为武”的和谐精神;“瑰丽奇绝”的浪漫精神;“好勇斗狠”的拼搏精神。

    近现代的武汉受到西方的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为武汉文化注入了新的因子。 武汉是两江交汇之处,也是文化聚合之处,文化成份主要取自于长江和汉江流域的码头文化和商业文化。 武汉因水而兴、因水而发,因水而灵。从明清时“四大名镇”之一到近代的重要通商口岸,到現代的内陆航运转输枢纽,港口商贸经済和码头产业造就了武汉经济,码头文化促进了商业文化,奠定了武汉文化与革命文化,码头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基础。

    研究武汉文化的精神和特质,既要传承其优点,又要优化其缺点。一种文化性格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一体两面,相生相伴。往往是有此优点,就有彼缺点;抛弃了彼缺点,此优点也不复存在。北京文化是这样,上海文化是这样,武汉文化也是这样。 我们不必回避武汉文化的缺点,应该正视自身的缺点,认真地进行分析,这也正是武汉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

    三、武汉文化基因的外来因子

    武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与外界各因素的互动中生存和发展,在继承和发展楚文化基因的基础和底色上,武汉文化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不断地吸入外来因子,并在互动中茁壮成长,走向成熟。现代武汉文化个性特质可用杂、俗、融、学、变五个字来概括:杂指武汉文化的丰富多样; 俗指武汉文化的世俗性,缺乏贵族气;融指武汉文化的融合性,能将中外、城乡的各种文化融为一体;学指武汉教育科技的发达;变指武汉人多思变求新,不拘泥保守。外来因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因子:

    武汉有山有水,既有名山,又有大川,但山少而水多,山低而水长。长江汉水两江交汇,湖泊众多、星罗棋布,水对武汉文化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武汉拥有长江、汉江以及近百个湖泊。长江在临近武汉的牌洲一带突然变窄,宽约千余米,水流湍急,经过龟山、蛇山紧锁的峡口,到汉口湛家矶减慢了流速,浩浩森森,至阳逻有一个回水湾,然后离开武汉。千里汉江在中游本来比较宽缓,在入江的出口处变得拥挤,仅200米左右,汉水在此收束。一个城市拥有两条大水是很难得的。武汉是两江交汇之处,也是文化聚合之处,文化成份主要取自于长江和汉江流域。武汉的地理区位不是在大山上,也不是在草原上,而是在一片水茫茫中,促成了武汉文化云梦泽的结晶,是湖区文化的集中体现。

    除了星罗棋布的水域,武汉城区附近有两条绵延的山系,地质学家称之为残丘构成的骨架,它们主要分布在汉阳、武昌、江夏。武汉的文化大多集中在沿山一带,武汉的人文文化缘山天成,与水相比,山对武汉文化的影响较小。由于武汉的山不够高大,武汉的人文也因此缺乏足够的朴实厚重感。武汉地处中国的中部,地理位置不东不西、不南不北,造就了文化很强的包容性。武汉自古以来作为九省通衙,得中独厚、四通八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这种地理位置也必然影响武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除此之外,武汉的气候大热大冷,全国罕见,对武汉人的性格也有不小的影响。

    2、历史因子:

    武汉文化在历史中演进,历经以下几个阶段: 1)吴楚文化的融合:武汉处于古代的吴头楚尾之地,楚国以之作为东边的重镇,楚文化在此有浓厚的积淀,至今武汉人都自称是楚人的后裔。这时期是东西文化的融合;2)从南北朝至明代,武汉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从三国末开始,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北方文化随之加速传播到长江流域,武汉一带毫无疑问也接受了北方文化,这时期是南北文化的融合;3)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张之洞治鄂是近代影响武汉文化的两大因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天津条约》,汉口正式开埠,西方文化随之大规模涌入,其对武汉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1898年,张之洞督鄂,建工厂、兴学校、实践“中体西用”,在武汉开创了早期现代化。 近代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武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汉口开埠、武昌起义、二七大罢工、收回租借等,从历史事件中可以探寻参与者和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性格特征。

    3、政治经济因子

    武昌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三国两晋以后成为长江中游以及整个南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湖广行省的所在地;辛亥革命时成为军政府所在地;在北伐战争中武汉是国民政府所在地,被称为红色首都;抗日战争中一度成为全国的抗战中心;解放后又是中南五省的首府,为武汉文化注入了红色因子。 汉口很早就是一个大码头、大商埠,汉阳是近代中国的著名制造业基地,解放后武汉又成为内地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这也是影响武汉文化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4、人文因子

    武汉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武汉市民。长江、汉水、铁路、公路使武汉向全国敞开,文化频繁流动。 《汉口竹枝词》说: “此地从来无土著, 九分商贾一分民” 。 武汉的居民大多来自四面八方,山西、河南、湖南、安徽等外省来的人数不少,周边黄破、孝感等农村来武汉的人更多。历史上,武汉的人才往往外流, 古语有“唯楚有才,三晋用之”。 武汉人的性格缺乏稳定性,性格也不太明确。缺乏重庆人那样的坚毅,缺乏宁波人那样的机敏,缺乏太原人那样的质朴,缺乏济南人那样的厚实,缺乏杭州人那樣的灵巧,缺乏沈阳人那样的豁达。

    古老的地域文化传统是武汉人所传承的重要文化基因。楚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传统文化的一支,源远流长,瑰丽奇特,虽历经数千年而熠熠生辉,流风所及,往往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武汉居民的影响也及其深厚。 另外,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武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往今来在武汉活动过的著名人物不少,如崔濒、王维、孟浩然、李白、苏轼、陆游、岳飞、林则徐等,特别是张之洞,他虽然是河北人,但从1889年任湖广总督开始,在武汉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建学堂和书院,编练湖北新军,对武汉文化的近现代化注入了人文因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西方文化因子:

    近代以后,西方文化大规模涌入武汉,其程度从全国范围来看,仅次于沿海的上海和广州,在内地城市中名列前茅,开放的规模大、力度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天津条约》,汉口正式开埠,先后开辟了英、法、俄、德、日等五国租界, 在汉建立领事馆的有12个国家,在汉通商的有17个国家。外国的工厂、银行、洋行和外国人创办的学校、医院遍布武汉三镇。西方文化随之也大规模涌入,对武汉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以上因素对武汉文化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历史的,有的是现实的。其影响的方式、范围和程度也各有不同。

    三、 武汉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在以后的多次讲话中,他反复重申这一思想,进一步表述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 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要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一思想作为习近平文化观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正确看待武汉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1、打造“文化武汉”,彰显武汉文化基因的时代价值

    所谓“文化武汉”,就是以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产业支撑,用文化塑造城市,用文化发展城市,使当年“因武而昌”的武汉“因文而强”,熔文化力量于社会诸领域,使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源,把武汉建成具有浓郁滨江滨湖特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在文化基因的传承方面,应大力打造楚文化历史名城。截至2018年,武汉共有167个项目进入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承载着厚重的城市记忆,都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乡愁。其中汉剧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鹤楼传说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等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汉绣大师任本荣等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打造武汉楚文化历史名城,就是要积极挖掘、整理、传承好武汉所拥有的能够代表楚文化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得当,不仅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并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同时,打造“红色城市”。武汉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部“红色”发展史,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无数革命志士在武汉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在我国抵御外侮的抗争中武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后,武汉一度成为当时全国的抗战政治中心和文艺中心,是我国抗日战争最为重要的战场,正是“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武汉在中共发展史上也是一座特殊城市,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以及“八七会议”先后在武汉召开。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分裂,大革命从高潮到低潮,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重点建设,掀起改革开放新一轮高潮的邓小平南方谈话首站等,都集中在这座城市。很少有一个地方,像武汉这样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李汉俊、陈独秀、董必武、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

    2、实践“创新武汉”,促进武汉文化基因的提质优化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对于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武汉秉承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优秀文化基因是产生创新的良好沃土,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 武汉文化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化治理体系转变,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大城气象日益显现。目前,武汉市“文化五城”建设顺利推进,文化创新改革和“文化+”行动成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初步实现提档升级,城市文化品位稳步提升,更多汉派文化精品走向世界。

    在武汉文化创新的道路上,应促进“政府一社会一市民”三元互动,坚持政府主导的城市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武汉政府部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一个城市能否彰显文化魅力,其根源在于政府有无深切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与此同时,实现社会对城市文化的全面繁荣。文化生活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体验来实现,尤其是产生深度文化认识的空间体验过程。文化的社会化通过文化的产业化来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文化不仅成为一种精神活动,也成为一种经济活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能够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基础。我们应利用好武汉城市圈中各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此外,强化武汉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自我认同是“创新武汉”实现的关键。武汉市民是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的主体。 城市精神润物无声,市民素质就是城市文化的一种折射。武汉上下几千年,依江而立,敢立潮头,兼容并包,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时代要求。 应在市民中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提炼、丰富城市精神,以城市精神造就新时代的武汉人。同时,强化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自我认同。高尚的文化情操和科学的态度既可以创造出文明的城市文化。优美和谐的城市文化可以增强民众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已超过对社会道德范畴的认同,城市经济发展的实效性也远远超过道德规范的约束性,民众城市文化自觉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市场化的冲击。英国伟大的教育家塞 缪尔?斯迈尔斯认为,“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 应唤醒武汉市民的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武汉市民要秉承兼容并蓄,自强创新和和谐浪漫的精神促进武汉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生态化。

    四、结语

    武汉文化的基因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了哪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武汉市民如何传承、发扬和创造武汉文化,提升武汉文化软实力,实现武汉的再次崛起?这些问题是新时代武汉发展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观统领下,遵循什么是武汉文化基因(Know what)--为甚么(Know why)---如何形成(Know how)--谁的文化(Know who)的研究路径,采用新的知识观,立足復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基于生态学视角,从自然、历史和现实中去寻找和挖掘武汉显性文化背后的互动和交流。更注重对Know how和Know who的动态研究,弄清楚武汉文化的基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武汉人在文化继承、发扬和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我们研究武汉文化基因及外来影响既是理论探索,也是实践活动。一方面要传承好、发扬好武汉文化的优秀基因,另一方面,要寻根访源,挖掘外来影响因子,增强武汉文化的内生动力和传播效力,深入全面地了解武汉文化这一复杂系统的生态环境、发展脉络和成长过程,对深化城市史、城市社会学、文化学、文化经济学,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成功举办国际军人运动会的契机下,要发扬“文化武汉”的独具魅力,实践“创新武汉”的发展战略,干出新作为,谱写新篇章,需要政府、社会和全体武汉市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4-09-25.

    [3]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 2017-10-28.

    作者简介:

    张淳: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研究。

    陈穆雯: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

    本文为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武汉文化的基因及外来影响研究”最终成果。武汉科技大学校级课题“运用‘关键事件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