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大学生应急水平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范文 | 摘 要: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高度聚集的社会环境,既有着教育自身规律的独特性、又有着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关联性。如何能够让大学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较强的应急水平主要要素,提高自救与互救水平,以应对当前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减少事件发生时的伤亡和损失,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亦成为当前高校除了日常教学和管理之外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换言之,大力提升应急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水平;应急意识;应急素质;应急能力 应急教育除了必备的应急常识,还需要学习使用应急工具,进行必备的技能训练和场景演练,特别是应急意识、应急素质和应急能力的提升,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复杂化、随机化和高密度化的根本途径。相向而言,大学生应急水平主要要素质量的提高,还可以为高校快速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辅助决策工具,从而提高高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水平,维护安全稳定校园环境。然而现实中一些因素却制约着大学生应急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1 生理因素 从当前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分析,高校大学生的身体正是快速生长阶段,而且繁重的学习任务要求大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但是由于当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学业的繁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开始积累,像长期玩电脑打游戏或者上网、常常喝酒宵夜唱歌、喜欢晚起不运动、不重视早餐的作用等等。这些都导致当前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滑,各类精神性症状,如紧张、焦虑、神经衰弱等此起彼伏,而且易感冒、多近视、肥胖等现象也出现的越来越多。 2 心理因素 在受到突发事件的刺激时,人们的应激反应会大大的影响其对于各项信息的处理行为,这就是心理作用的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和经历的社会事件非常少,容易被一些看起来不大的事萦绕思绪然后久久不能释怀,这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1)性格 高校大学生的性格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主要反映的是一个成人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是在行为上相对问题的心理状态的体现。性格主要在后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经历中形成,并会渗透在其学习生活工作之中。 (2)情绪 情绪主要是指每个人对于事物认知体验所带来的喜怒哀乐心理表现,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情绪化表现,尤其是遇到外界刺激或者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情绪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会导致人的判断与行为出现偏差。这种影响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很多时候是出于人的本能,另一部分也与长期从事的训练和经验有关。 例如在 2017 年德国暴发的慕尼黑恐怖袭击案中,一名退役的警察在得知有恐怖分子袭击安联球场之后,在其周围正好遇到恐怖袭击者,凭借其出众的情绪管理习惯,临危不惧,抢到恐怖分子的手枪并反击,当场打死 2 名恐怖袭击者。而如果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当遇到这种场景时,由于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而失去对策,头脑一片空白的大为常见,最终会无法自救甚至暴露在敌人面前,导致迅速的被发现遭遇袭击。 (3)气质 人的气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是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指向性以及灵活性等方面的表现。人的气质来源于先天条件,其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效。高校大学生由于个体因素的差异,气质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气质的人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反应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3 知识因素 所谓应急知识因素,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学习、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获取到的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知识储备,而这些平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和积累到的东西,往往可以大为降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成本和损失。 应急知识可以分为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识、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以及设备工具使用知识和经验知识。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学习能力较强,记忆力强,经过系统的多次培训之后,其掌握应急知识并应用的效果要比其他人群要好,例如在地震或者火灾等事故发生时,传授的逃生知识以及逃生方式会被高校大学生较好的运用。 此外,在应急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救人以及自救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年轻人的体力过载优势和快捷反应优势,实现最大范围的互救和自救,从而减少伤亡。不过,当前很多高校的应急知识教学落实不到位,演练和演习相对缺乏,导致纸上谈兵的现象较多,学生无法从真实的情形中得到锻炼,无以提高学习掌握的效率和效果。 4 思想因素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除了应急意识,安全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关系到其应急能力的水平以及應急行为的表现。而安全思想则是高校大学生对于安全是否重视的直接反应,是长期的意识习惯形成的潜在意识。安全思想差的大学生往往认为发生的事故不会出现在自身头上,侥幸心理强,但是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都是不可逆转的损失,所以安全思想需要贯穿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养成才能提高。 例如 2017 年在美大学生章莹颖事件,如果其安全思想强的话,就不会盲目上一个陌生国外男子的车辆,最终造成悲剧。因此,平常学校、家庭等给予的安全教育和关切非常重要,这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安全知识,切实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安全思想,在生活中注意到自身安全,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并做出有效预防措施,例如上出租车后拍摄车牌发送亲朋好友等习惯。 5 环境因素 与高校大学生最相关的因素就是学校环境,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身体、知识的培养过程,特别是在关键年龄段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而一些安全思想、应急意识以及系统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与培育,更需要高校进行系统、完整、条理的教育,才能够让大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应急意识、应急素质和应急能力。 高校首先是一个由教育部门领导的组织机体,其营造的应急组织环境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保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主心骨。校内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应急事件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来负责处理,各单位和部门统一响应、明确分工、协调配合,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及时发现、上报、决策、处理以及善后等各个环节合理有序,真正实现快速反应、积极应对、正确处理。 高校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机构、应急人员、应急装备、日常安全检查以及安全演练等。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防控结合、抓早抓小、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区分性质依法处置、战略保障应急启动、善后有序恢复有效等。 应急演练是非常重要的应急机制,必须要在高校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得到落实的,建立健全与地震部门、卫生部门、消防部门等的常态合作模式,通过日常的场景培训和演练,让高校大学生对于基本的逃生和自救行为得到培训,养成灾害之下如何保全的习惯,同时掌握必备工具的使用,如绳索、毛巾、消防器械等。 6 网络因素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其代表的是媒体,网络是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新兴的最大媒体,而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衍生出的自媒体又是网络媒体的特殊形式,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以及沟通的重要平台。所以在对于应急意识、应急素质和应急能力的培养中,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平台,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搜索和学习的工具,另一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案例报道和资讯信息以参考,同时提供了传播和交流的载体以协同。 参考文献: [1] 简敏.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能力构成及培养途径[J].社会科学家.2016(4):89-91. [2] 孙婵.大学生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培养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3(3):35-36. 作者简介: 安梁(1983-07-28),男,汉族,黑龙江省大庆人,本科学历,大庆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综合管理,应急管理方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