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安全风险管理在现场处置方案编制中的实践应用 |
范文 | 马成珠 摘 要:现场处理主要是通过装置、设施、岗位要求来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的方案模式,是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应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就如何编制切实有效的现场处置方案与易学实用的应急处置卡进行了介绍,为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尝试。 关键词:风险预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现场处置方案 中图分类号:X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8-0155-02 0 引言 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指导帮助下,神华集团对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汇集,在2005年设立“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课题,该专题主要探讨了当时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和近战,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安全管理方法,也就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神东煤炭集团自2007年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以来,坚持以风险预控为核心,通过不断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可以实现救援管理、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满足日常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从事后救援向着前期的预防控制、后期救援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转变,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建立与企业安全发展相适应的应急救援管理长效机制,探索走出具有神东特色的安全发展之路。特别是2014年以来,神东公司遵循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理念,运用系统原理,对关键场所、重点部位和高风险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分析和评估,注重实践性和符合实际,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现场处置方案。在此基础上,神东公司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简明、易记、科学、好用”的应急处置卡[1]。 1 现场处置方案编制 1.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 作为实现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估的基本条件,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要求做好风险预控管理,将不完全行为作为管理控制的核心,借助于制定科学的管控标准来逐步实现最佳匹配环节,为促进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控管理流程的调整,通过对生产系统与作业各个环节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考察、辨识,进一步能够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同时借助于风险评估的模式来对不安全的因素进行危险评价,了解风险以及具体的操作改善流程,进而制定更为可靠的标准化管控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的相关依据,提升操作的效率与效果。在部门管理方面,则需要积极落实责任部门,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相关标准化措施能够得到落实。把风险管控在源头,超前防范,并持续改进[2]。 1.1.1危险源辨识方法 系统危险源辨识是针对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运营过程中各个系统(单元)潜在风险,分别识别、追溯导致该风险的起因因素(危险源)。系统危险源辨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具体实践中,要根据划分单元的具体情况选择检查表、经验对照分析、预先危险分析、事故(事件)树等方法进行。 系统危险源辨识前系统(单元)的划分一般按生产工艺、工艺装置、物料的特点和特征与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分布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同时考虑业务相近、主管科室相同、辨识和管控方便方面的因素。对已完成安全现状评价的单位,系统(单元)的划分可参照本单位《安全现状评价报告》中的系统(单元),并结合本单位管理层业务分工进行划分。 系统风险评估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其中井工煤矿重点关注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冲击地压及提升运输系统,露天煤矿重点关注边坡、爆破、机电运输等。 1.1.2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矩阵法,是根据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是: 风险值D=p×C 式中,p表示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C表示危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1.1.3风险评估考虑的因素 (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2)对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进入工作场所的外来人员带来的风险(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 (3)所有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可能带来的风险; (4)工作环境的变化、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带来的风险; (5)来自于工作场所周围或之外的、可能对工作场所内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6)向外界提供的工作场所(基础设施、设备、材料)和服务带来的风险; (7)在职业危害方面应重点考虑;1)煤尘、噪音、振动、照明、通风、高温、过冷、潮湿、人机工效、心理刺激、电磁场;2)矽肺病、皮炎、肌肉受损、听力(视力)受损;3)弧光刺伤、紫外线灼伤、窒息; (8)在管理方面应重点考虑。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教育培训、班组建设、安全文化、规程措施的编审等其他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除可以明确日常安全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外,在编制现场处置方案时,能够应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成果,明确编制对象。对于风险低、事故危害程度低的事故,可不编制现场处置方案或以应急处置卡形式代替。 1.2确定编制对象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成果进行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的重点在于分析事故风险,确定编制何种现场处置方案:一是根据风险评估成果,确定风险值以及风险等级较高的事故;二是要分析、辨识出发生概率小,但是发生就会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事故;三在分析和辨识出本工作区域的事故风险外,还要结合矿井的事故风险,比如本工作区域没有水灾风险,但其他工作区域可能存在,一旦發生就会影响到本工作区域的事故。 1.3现场处置方案编制 实施现场处理,需要对流程方案进行编制: 1.3.1事故风险分析 做好事故风险的分析整理。既要关注危险性分析的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类型,也要做好可能存在的发生区域、装置以及发生地区、危害程度的分析评价,确保事故风险分析的结论能够符合实践要求。 1.3.2应急工作职责 明确应急工作的相关职责。在企业内部构建应急管理部门,明确相关人员以及具体的权责,在企业内部做好基层单位、部门人员的沟通协调,确保工作职责能够紧密配合,同时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提升工作的效率与针对性。 1.3.3应急处置 (1)应急信息报告。加强应急处置管理工作。在事故报告方面需要对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影响、事故本身的发生类型、整个事故的发生经过,另外,还需要对遇险人数、事故的性质进行基本判断,随后对应急管理中采取的措施进行记录,将上述记录全部整合在一起后,统计相关部门、单位内部在事故抢救工作中的成果与成效[3]。 (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与避灾路线。根据事故类型进行制定。 (3)注意事项。在现场应急处置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注意事项,涉及到各个安全生产环节。其一,个人需要佩戴相关防护器具,满足防护要求;其二,正确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满足抢险救援器材的使用要求;其三,采取科学救援策略,满足现场救援科学化的要求;其四,做好现场自救、互救工作,确保救援的效率;其五,进一步加强现场处置能力与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其六,其他类型有可能造成风险的内容。 2 事故风险分析 2.1 回风隅角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由于车辆尾气、采空区高温氧化、监测监控误报等原因,导致xx工作面回风隅角频发一氧化碳超限事故,频率为5次/月,最高超限值为462ppm。如果未及时、准确地检测回风隅角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超标后未及时采取撤离人员、设置有效的处置措施,是否则会导致人员中毒、窒息等事故出现。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模式,能够获得风险的可能性,损失以及风险值,根据最终判断结果来看,风险等级为重大风险。 2.2 应急工作职责 带班队长:负责现场应急处置指挥工作,组织现场人员自救互救,积极抢救遇险人员,查明事故原因,及时报告矿调度室,根据情况组织本区域人员安全撤离。 班组长:主要负责对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协助管理,做好人数清点工作。 瓦检员:主要完成现场气体浓度的监测工作。 急救员:采取专业的救助模式,及时完成人员救治工作。 其他各岗位员工:听从组织安排,采取自救、互救等模式。 3 应急处置 3.1 应急处置程序 选择合适的应急处置程序,可以显著提升应急处理的效果。事故发生后,作为现场人员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避险方案,并向调度室汇报相关信息,通知应急处理负责人及时开展各项活动,主要包括事故原因的查明与分析,本队现场的处置管理,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实施现场救助;如果遇到人员遇险情况,需要就地组织人员开展自救互救相结合的模式,并启动现场处置应急方案,引导受伤人员脱离危险地区;在应急处理过程中,需要关注通风状况,同时也要及时将灾情信息汇报给调度室,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一旦出现事故危险程度较高,本队现场处置能力受限的问题,作为带班队长需要及时向调度室进行请示,并有序组织避灾撤离工作,同时可以考虑使用自救器进行自救;在撤退过程中需要确保救灾电源的通畅,对不涉及救灾的电源进行断开操作,有计划的撤离到安全区域;如果出现撤退线路遭受堵塞无法实现安全撤离的情况,则可以借助于避难硐室、自救站等区域采取合理的避灾措施,等待其他救援队伍前来救助。 3.2应急信息报告 及时进行事故应急信息通报,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遇险人数,同时还包括有事故发生的原因、已经采取的相关处理措施,还需要包括单位协助救援的相关内容。 3.3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与避灾路线 在救援过程中,一旦工作人员出现恶心、头晕、无力等症状,需要考虑到有毒有害气体的影响问题,需要及时佩戴自救器进行自救,采取最短路线避让到新鲜空气区域,一旦出现情况紧急无法撤离的情况,则需要采取定位仪进行报警,切勿到处走动;在出现人员中毒窒息事故时,救险人员要将其移送到新鲜空气区域,并且采用专用设备检测气体,对局部进行通风,避免出现盲目施救的问题;中毒人员运送到安全区域后,要求采取平卧位,随后及时取出掉中毒者口鼻区域的粘液、碎煤渣等,保持伤员的呼吸道通畅,并及时去除掉伤员的上衣,脱掉鞋;对中毒人员的心跳、脉搏进行探查,如果出现呼吸微弱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人工呼吸的模式进行处置,如出现心跳停止,需要采取心脏外压急救模式进行科学救助。对于情况严重者,要立即组织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抢救。 4注意事项 作为现场人员,在事故发生后要优先保持冷静的状态,做到头脑清醒,同时根据定位仪的相关报警信息,快速确定信息的发送情况;在进行人员救助时,要遵从三先三后的基本原则,采取合理的应急处置措施,避免出现二次伤害事故出现,降低人员财产伤害;在一些应急处置管理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自救器的应用时间,积极引导人员有序的撤离,并且根据现场的情况来确定进入避难场所还是直接撤离;严格控制救护人员的安全规范,避免不佩戴呼吸器就进入灾区进行救援抢险的情况发生;佩戴自救器后,要求人员要做到呼吸均匀、匀速行走,行走过程中需要避免反复按压氧气增压按钮导致氧气浪费的情况发生,延长自救设备的使用时间;在撤退过程中需要经过避难硐室或者交叉口,要做好标志物的留放工资,提醒救援人员自己的撤退路径;在一些特殊的被困区域等待救援,可以通过俯卧巷道的方式来减轻氧气消耗量,保存体力,坚持到外界救援的到来;可以通过规律敲击金属物等方式来发出求救信号,能够及时吸引救援人员前来救助,同时也具有提醒自己所在位置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留下照明灯,其余的矿灯要暂时关闭,有条件撤退时可以再次使用;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要确保伤员移送的稳定性、安全性,保证整个移送过程有充足的照明,车辆也可以顺利到达交接区域内;在进行救援电话拨打活动时,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描绘,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伤的人数等等,还可以引导专人去往救援必经路口进行指示。 5 应急处置卡编制 按照“简明化、卡片化、专业化”的要求,神东公司在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的基础上,为做到现场作业人员能够对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公司编制了应急处置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应急处置卡内容包括应急流程及人员职责、事故应急处置措施、事故避灾路线图。 针对水灾类型事故,需要做好现场救援准备工作,作业人员发现涌水后,需要及时开启水泵进行排水,采用扩音电话通知带班班长灾情情况;等待班长组织开展各项工作,通过水灾事故应急处置方案,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灾情汇总,安排相关人员组织完成气体浓度的检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并且确定是否需要佩戴自救设备;在初期可以组织现场人员处置,通过搭设沙坝等措施来强化水泵管理,如果出现现场无法抢救的情况,需要尽快引导人员及时撤离,由带班班长具体做好电源切断工作,根据预先设置好的避灾路线进行安全撤离,撤退到上部水平面以上即可脱离安全风险。 6 结论 (1)通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成果的应用,使得现场处置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应急处置卡更加简洁明了,易记易懂。 (2)现场处置方案与应急处置卡的优化与改进,为作业人员应急知识的掌握,发生事故时迅速反映、正确处置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贵.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2.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T 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3] 国家安全生产監督管理总局.GB/T 29639—2013,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