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湘西、黔东土家族属性特点比较研究 |
范文 | 曹鹏 关键词:湘西;黔东;土家族;比较研究 土家族传统民间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主体,它反映了土家族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素养。众所周知,湖南西部与贵州东部毗邻,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土家族人聚居之地,殷商时期,这里同属荆楚,明洪武六年,思南道宣慰司隶制于湖广布政司,因此,湘黔两地向来交往频繁。理论上来讲,湘西、黔东土家族在文化上应大同小异,但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导致每个民族地区在生活、生产、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化传承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从而产生了明显差异。现对两地土家族民族属性的异同做比较分析。一、语言、服饰、民居方面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民族文化的先决条件。斯大林曾说“共同语言”是定义一个民族的首要特征。可见,民族语言,是识别与确定一个民族的重要依据。 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土家族人称土家语言为“毕兹煞”,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古代,土家地区就已存在土家语言。清代《乾隆永顺府志》中的“吴著冲、惹巴冲”是最早出现于地方志书的十家语人名。清代《乾隆永顺县志》用汉字记录了土家语音,如“土人称天曰墨,地曰理。”现在,土家语言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据土家族学者戴楚洲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土家族》中提到:目前在湖南省水顺、保靖、龙山、古丈等县(湘西土家族聚居地)使用土家语的约有7万多土家族民众。龙山县现有14个乡镇讲土家语,其中有坡脚、他砂、靛房和岩冲4个纯土家语乡镇。龙山县讲土家语的人数接近3万人,是当今说土家语人数最多的县。永顺县现有5个乡讲土家语,保靖县有7个乡镇讲土家语。古丈县有两个乡镇讲土家语。另一大方言是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西泸溪县潭溪镇的下都村、大眩流村和且己村。 贵州土家族研究专家陈国安也在著作《土家族近百年史》中写道: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地区有近10万聚居的土家族人民还使用土家族语。当然两部著作出版时间不同,对土家族语使用人数的统计亦有差异,但对湘西土家村寨还能讲土家语的论证却无明显差异。 另外,经过调查考证后,田荆贵在《黔东北土家族语初探》中将土家族语和汉语使用情况分为三大类型:单用型(单独使用土家族)、兼用型(兼用汉语土家语)、转用型(土家族语完全消失),提到湘西的龙山、水顺、保靖、古丈、泸溪属于单用型和兼用型地区,而现有过百万人口的黔东土家族地区,语言的使用情况属于转用型,也就是说黔东地区的人完全转用汉语。因此,从语言方面看,黔东土家族的民族特征弱于湘西地区已是不争的事实。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皮肤和旗帜,它装扮着民族,也弘扬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是衡量一个人阶级、职业的标志,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 史料中湘西地区就有对服饰有记载。清乾隆《永顺府志》卷十《风俗》引《明统志》:“土民服五色斑衣”;乾隆《永顺县志》土司旧志曰:“重岗复岭,陡壁悬崖重岗复岭,陡壁悬崖,接壤诸峒,又边汉池,苗土杂居。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色服。”乾隆《永顺县志·风俗》卷六引《府志·杂记》:“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同治十年(1884 年)本《保靖县志》载:“无论为男为女,为老为幼,白布包头,短衣赤足……”所以,湘西土家族的服饰文化有厚重的传统底蕴,如今的湘西服饰已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这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湘西比较偏僻的土家山寨,还可见许多老年人穿宽长的满襟衣和白布腰青蓝布裤身的裤子,可见湘西人民在服饰上依旧还传承着祖辈的服饰文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黔东土家族在日常生活时穿戴本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罕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流行服饰,尤其是当代年轻一辈对其本民族传统服饰更是要求甚少,黔东土家族服饰或以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另外,由于民族政策条件的优厚加之旅游业的宣传冲击,各种民族节庆、文艺演出、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族学校对土家族服饰开始重视,加之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研制土家族现代服饰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现代土家族服饰市场缺乏统一规范性,使得现代呈现的土家服饰杂乱无章甚至根本摒弃了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虽在官方宣扬黔东土家族现还保留着自己的服饰,但基本和其他民族服饰不无差异。因此,如此环境下的黔东土家服饰和湘西现有土民服饰实在无法媲美。 在民居方面,土家族习惯依山傍水而居。以同族组合土家族村寨并用姓氏做寨名,例如:田家寨、龙家寨、向家寨……也有用土语作为寨名的。土家民居多以木结构穿斗房为主,穿斗、抬梁复合结构为辅,其排架采用雕花和穿斗相结合的形式,别具特色。 常见住房一般都是四排三间。所谓“排”是“穿枋”组合而来的一排架,再用“开间枋”把排组合起来,竖于基石之上而形成“间”,组合成房屋的骨架。这种结构的土家民居房,一般中间为堂屋,两厢东西住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土家具有特色的转角楼。选择正房的一头与正屋垂直向外扩展出一组或多组排架,形成干栏式楼宇。一般为两层,也有三四层的。 形态各异的翘角楼,明暗高低时隐时现的檐廊及参差不齐的吊脚,高矮和谐错落有致的瓦坡是土家民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总体来说,土家民居特点是: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而“伞把柱翘角”是十分奇特的。不过这种奇特的土家族民居文化在湘西并不少見,在湘西很多土家族村寨依然保存着这种古老的转角楼。 此外,凤凰古镇也佐证了湘西土家族在民居方面还完整地保存着土家十分古老的民居文化。 而黔东土家族在民居方面对祖辈传统的传承已经比较少了,笔者去过的沿河、印江县等比较偏远的山区,新型的砖房结构占据了大半个村寨,有一部分受现代建筑文化的冲击,第一层采用砖房结构,上面沿袭木制土房结构。可以看出在原始土家民房风格的保存差湘西较远。 综合以上论述,湘西土家族在语言、服饰及民居方面的保存是十分完好的,而黔东地区在这些方面的保存已经基本消失。二、民俗节日、宗教方面 节日是一种民俗文化,它起源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人类群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湘西土家村寨的民俗节日可以用这样一段当地流传的民谣来概括:堂扎军营过“赶年”旺火、坐草要抢年;立春之日迎春归,各村灯戏闹元宵;社日伴陪土地进“社餐”;五月端阳百草汤;六月六忙不够,偷瓜送子贺中秋;要喝重阳酒,土家寨子走;腊月二十七,年粑要做齐。 如此看来,湘西土家族依旧保存着悠久的节庆民俗古风。例如,在湘西土家族村寨都过着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赶年”,以此传承祖先为抗击倭寇来不及过年,并取得“东南战功第一”的光辉历史。 湘西古丈一带土家人,每年正月十五后的第一個“马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跳马活动,人们跳舞狂欢,热闹的场面,人们怀着愉悦的心情,焚烧“战马”以祭祀土地神,祈望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民谣中的“舍巴日”是土家语对摆手节的称呼,在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至今还保留着在正月初三到十五之间举行为期三天三夜的摆手活动的习俗,用以祭祀八部大王,大的活动参加人数可以到上万。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摆手节被开发整合,成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展示会,民情风俗的博览会。龙山县靛房镇被评为著名的土家族摆手之乡。 湘西类似这样的民俗节庆活动还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大到市县、大小村寨随处可见,悠久古朴的民风在湘西土家村寨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同样有着上百万土家族人口的黔东地区,这些民俗节日都跟其语言一样渐渐消逝,有的土家族族民甚至不知道这些节庆活动,将这些原因归于祖辈未传承给他们。如此可见在民俗、节日方面,黔东所保留的并不多。 另外,从宗教信仰方面来看,初期土家族虽然聚居在同一地域,但各个土家族首领统辖的地区在政治经济上具有相对的自主权。“这种实际的狭隘性观念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种族”。因比土家族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多神崇拜,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打上了阶级社会的烙印,但依旧保持着原始宗教崇拜对象多、范围广、形式复杂的显著特点,使普遍的多神信仰得以保持和延续。 随着汉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不断加深,道教、儒教及佛教及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传入土家族地区,同土家族固有的宗教融合在—起,形成了土家族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特点。但土家族的宗教主要是自己的原始宗教。土家族原始宗教是随着氏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形成原始宗教的思想根源是土家族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 此外,在上述湘西的民居建筑造型中,也加入了宗教中的图腾崇拜元素。土家族崇拜虎,如常见的土家民居吊脚楼建筑就是因为整个造型酷似坐虎,所以建造这种“虎坐式”的房屋,并在大门正上方悬挂白虎头像,用以镇宅辟邪以保平安。除此之外,还有在神龛上挂对联的: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横批:祖德流芳。这些都是原始宗教中的宗教信仰的传承表现。而在黔东,对原始宗教的信仰慢慢淡化,甚至已基本不复存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