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
范文 |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门需要调动学习者感官及乐理基础的学科,往往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也因此声乐教学的重点也往往更加偏重于歌唱技巧的学习,以及能够传唱技巧的巩固,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歌唱能力。而歌唱心理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也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影响歌唱质量的重要因素,却往往容易在声乐实践教学中被忽略。因此,本文从歌唱心理素质角度出发,研究与探讨了声乐教学当中歌唱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针对其培养与训练做了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引言 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在熟练掌握声乐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具备对声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并从创造力、表现力等多重角度,实现能力的突破。但是在声乐教学当中,心理素质与歌唱技能一样,是歌唱者能否达到预期歌唱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的实践活动与其心理状况往往呈现出正相关关联,声乐教学不仅需要调动学习者的歌喉、呼吸及发生,还需要让其与歌曲能够形成情感共振。因此,教师应该尝试从学生心理素质角度出发,进行科学化、有效化的学生歌唱心理素质提升方式探索。一、歌唱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 具有纯熟演唱技艺的演唱者,往往会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发生方法,进而能够和谐地调动和支配人的各项器官,进而使声乐与人的身体状态达到和谐统一,自如的声音、清晰自然的语言也促使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被挖掘出来。作品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与情景融合为一体,以乐曲的形式得以展现,进而让演唱者与观众之间能够达到共鸣[1]。但是一些舞台经验不足、心理素质不足的演唱者,往往会在登台演唱时出现紧张、恐惧以及怯场等负面情绪,进而使其的歌唱水平不能达到其预期效果,更有甚者,甚至无法完成其表演。这种情况下,歌唱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得以凸显。 登台演唱,不仅仅对演唱者的声乐技能有极高的要求,更考验的是歌唱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表演能力。以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为例,歌手的演唱水平以及掌握的演唱技巧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度,且其专业性也往往处在相对较为统一的水平线。但是在登台演唱时,歌手的发挥程度却云泥之别。一些歌手在台下能够精准把握音准,而在上台后出现跑调,甚至伴随有手脚冰凉、心跳加速、流汗以及气息上浮等现象,这种由于紧张等负面情绪所衍生出的身体特征,会打乱原本演唱的稳定节奏,进而使演唱者出现发挥的失常。 声乐表演者,想要以极佳的精神状态发挥其正常的演唱水平,则必须要重视临场紧张、怯场等问题,如果仅仅是以刻苦练习演唱技巧的方式,来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往往对登台演唱不能起到有效帮助[2]。因此,必须要在歌唱课程当中,系统化地开展演唱者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的相关课程内容,才能让声乐演唱者在面向观众,登台演唱时发挥正常水平。二、歌唱心理学理念 歌唱心理学,是隶属于声乐课程教育的一门学科,也是音乐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在存在上,还是声乐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歌唱心理学涉及的内容广泛,不仅仅包含对声乐演唱者歌唱心理的研究,还包含声乐演唱者的意志、注意力、想象范畴以及情绪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当下,随着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歌唱心理学的概念也逐渐开始为声乐教学研究领域所重视,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歌唱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也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三、歌唱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优势浅析 (一)调动与导向作用 歌唱者的歌唱活动,作为一项人类实践的活动,其发生必然会需要一定动机作为前提与基础。歌唱者的歌唱活动也是由歌唱动机所推动的[3]。因此,在歌唱者对音乐所想要传达的内容产生共鸣时,往往会使得相应的生理因素被调动。而心理感知力,是能够调动人的情绪,促进情绪触发的重要因子。因此通过心理因素的触发,往往能够达到调动与导向声乐演奏者情绪的作用,进而协调指导机体进行声乐演奏,促使不良情绪影响降至最低。 (二)激励与激发作用 人类的实践活动想要达到预期作用,往往需要情绪作为触发点。通过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声乐歌唱者的情绪被触发的可能性会提升,这种稳定的触发性也会体现在其逐渐稳健的歌唱台风上。在心理情绪稳定时,歌唱者对于歌唱曲目的情感也更容易被激发,进而促使其在演奏时,往往会发挥更好地演奏能力,进而达到更杰出与震撼的演奏效果。 (三)排他性作用 心理素质培养与建设,其最为核心的目的在于降低外界干扰对于声乐演奏者演奏的影响。心理建设充足,不能稳定地提升声乐歌唱者的演出效果,但是心理建设不足,往往却极容易促使声乐歌唱者出现舞台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情况。而加强心理素质,往往能够让歌曲的演奏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待演奏的歌曲之上,继而避免不自然的肢体、声音等的出现。四、歌唱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培养与训练方法实践 (一)加强演出前训练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该尝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将感知能力释放出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演出前的心理调整,让学生能够在演出前保持内心的平静状态。此外,教师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灌输降低得失心的相关内容,基于此,能够让学生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大型的歌唱演出比赛[4]。 注意力转移法,也是常见的积极心理暗示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在演出前的过于紧张等心态,减少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以及呼吸过急等身体现象。在面对即将登台的环境时,演唱者应尝试放松喉头以及呼吸器官,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也可围绕相关内容进行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往往能够让即将登台表演的学生心态逐渐放平。 (二)加强歌唱者意志训练 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艺术家,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百折不挠的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同时,还需要有接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因此,针对歌唱者心理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从韧性教学的角度开展,让学生养成正确认识声乐学习中困难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进行歌唱者成名历程的内容展示,让学生来了解到歌唱者坚韧的内心,进而激励学生勤勉刻苦,逐渐以意志力来克服心理障碍对其歌唱生涯的阻碍。 (三)加强调节训练 歌唱中声音抑制是常见的由于怯场所引起的延长问题,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反应,更是一种由于心理紧张情绪触发的行动反应。歌唱的紧张心理,往往会导致演唱者在演唱时出现嗓音通道紧张、正常肌肉行动无法开展等问题,进而促使发音出现走音或用力过度等问题。因此,在日常训练时,要纠正学生在临场发音时的问题,避免其出现干扰抑制反应。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强化软弱肌肉和放松紧张肌肉,采取正确的呼吸与呼声方式,来谨防发声器官。 (四)提升大型活动组织频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进行理论建设的同时,声乐歌唱者心理素质的提升,需要参加相对密切的大型活动来提升。一名优秀的声乐歌唱者也需要经过大型活动的历练,才能逐渐摆脱怯场的心理负担。因此,声乐教学的开展,必须要广泛结合实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演出计划,让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熟悉舞台环境,适应舞台的灯光等基础设施。五、结束语 歌唱心理与歌唱技巧协同作用,共同影响歌唱者的歌唱效果。因此,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一直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歌唱心理学的引入,能够让学生基于发声规律,更为科学的完成声乐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减少在登台前的紧张等负面情绪。因此,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声乐课程也应该尝试从多途径来进行完善与发展,进而提升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娟.浅析声乐教学中如何调控与培养歌唱心理[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00(006):240. [2]張莉娜.浅谈声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038(003):235. [3]王艳娜.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00(040):206. [4]潘幽燕.声乐教学中情感演绎与培养歌唱中的审美——评《基本乐理简明教程》[J].中国高校科技,2020,No.379(03):116-116. 作者简介: 张冬亚(1983.1- ),女,1983年1月出生,汉族,河南平顶山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