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路径
范文

    作者简介李永超(1962-)男,南阳市人,中共南阳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行政。

    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我国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的重要时刻,高质量发展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我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增多,重大风险挑战也在不断加大。我们必须正视眼前的矛盾问题,加强科学预判,运用多种手段方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挑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确立科学预判的“理念”

    第一个理念是,‘“守住不出事、再谈要出彩”。安全稳定工作是“一丑遮百俊”的工作,一旦出了事、全盘皆否,一定要先把底线守住。第二个理念是,“安全稳定永远在路上”。安全稳定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第三个理念是“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安全稳定无小事,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各种风险的“合流效应”“叠加效应”“联动效应”“放大效应”“诱导效应”日益明显,一件小概率事件,如果防范、稳控、处置不到位,就可能从茶杯里的风暴演变成现实社会的风暴。第四个理念是,“重在第一时间”。做不到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稳控,就可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必须始终坚持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第五个理念是,“全周期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思维。我们要完善重大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思”的全流程管理闭环,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提高重大风险化解能力

    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必须具备这四种能力:第一是预判能力。看不到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发现不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洞察政治、社會、经济等领域重大风险,深入研判风险发展趋势,掌握风险演变的规律。第二是防控能力。突出早防,突出严防,突出技防。第三是化解能力。化解风险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要坚决斗争,坚持打好攻坚战、歼灭战、持久战、网络战,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第四是治本能力。防范化解风险,急在治标、重在治本。要善于抓住要害、抓住源头,从补短板、固底板上解决风险背后深层次问题。提高风险隐患的“防控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推进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也是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的首要责任。在这里,强调三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重点”。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是“除隐患、防风险”,“除隐患”就是对各行业、各领域的风险隐患开展全面排查,对排查出来的个性问题,逐一整改到位:对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比如近期正在开展“酒驾醉驾"专项治理、新型网络犯罪专项治理,以及涉疫情受损群体稳定问题专项治理等;对矛盾集中、问题突出的地方,实行挂牌督办,开展重点治理。“防风险”主要是坚持“两手抓”、盯住“三类人”。所谓“两手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维护政治安全,坚持“转化”和“打击”两手抓;一个是维护治安稳定,坚持“防控”和“打击”两手抓”,另一个是维护信访稳定,坚持“事要解决和“依法打击”两手抓。所谓三类人”,第一是政治类重点人,即涉恐、涉邪等人员。第二是治安类重点人,即涉枪涉爆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艾滋病人、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以及生活失意、情感失落、行为失常等可能铤而走险报复社会的人员。第三是信访类重点人,即重信重访老户、曾非访人员、特定利益群体挑头骨干人员、京省集访挑头人员。这三类人员统称为安全稳定重点人,我们必须死死盯住,该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该落实政策的落实政策,该化解稳控的化解稳控,该依法打击的依法打击,确保始终动态在控,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全、不稳定案事件的发生;提高整合资源的“组织力”。把统筹抓总作为一个基本功,重在统筹大局、大事,重在统一思想、思路,协调解决市域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特别要抓住那些单一部门、地方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强协调沟通,推动形成共识和合力。一方面,要坚持统筹协调,推动齐抓共管。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县、乡、村各个层级,覆盖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仅仅依靠政法一家“单打独斗"是不够的,需要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要聚焦重大问题,推动联处联治。当前,经济社会联系空前紧密,处置各类风险,必须更加注重联动联治,以“大联动”解决处置“大问题”;?提高网络舆情的“导控力”。做到?“三同步”:即针对重大敏感案事件舆情的应对处置,落实依法处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工作机制。所谓“依法处置",就是依法依规解决好“舆情”背后的“实情”问题,该整改的整改、该纠错的纠错;对故意歪曲事实,坚决落地查人、依法处置。“舆情”来自“实情”,“实情”决定“舆情”。解决好网上舆情,必须先解决网下实情。所谓“舆论引导”,就是针对舆情信息,围绕公众关注的焦点和问题,及时妥善发声回应,赢得舆论主动权。所谓“社会面管控”,就是针对舆情可能引发的网下事态,完善重点人员稳控、重点场所管控、现场应急处置等措施,防止“线上的问题”转化为线下的捣乱破坏,防止“网上舆情转化为网下警情”。“依法处置”是重要基础,“舆论引导”是中心环节,“社会面管控”是底线保障,概括起来就是,把曝光的“事”办好,把网上的“话”说好,把涉事的“人”管好。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实现“五个目标”

    第一是“近期目标:即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把基层建设成为重大矛盾风险和群体性事件的“终点站”,做到“矛盾不出基层”。第二是“远期目标”,即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体制和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基本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是群团助推体制。调动群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倒灌,又防止市内风险受境外影响变异升级。第三是“定量目标”,即“两提升"两下降”。所谓“两提升”,就是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持续提升。所谓“两下降”,就是刑事治安案件和信访稳定案事件持续下降。第四是“底线目标”,即“六个不发生",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类敏感案事件,不发生暴恐事件,不发生大规模集体进京访事件,不发生影响恶劣的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不发生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不发生影响恶劣的负面舆情。第五是“终极目标”,即实现全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现现代化。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健全“四大体制”

    第一是党委领导体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实现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更好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第二是政府负责体制。强化政府社会治理职能,将社会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支持和财力物力保障,每年推进落实一批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同时,聚焦新阶层、新领域、新业态、新群体,充分發挥各级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组织力量和服务活动“双下沉”,接长基层治理“手臂”。第三是社会协同体制。发挥社会组织协同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重点扶持发展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事业类、慈善互助类、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外包、商业保险等方式,把非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交给市场。第四是公众参与体制。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完善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广泛动员城乡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实施“五大工程”

    第一是实施首位性工程。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首位性工程:

    从思想观念强起,增强领导干部对敌斗争的意识。风险隐患和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告诉我们:政治安全的风险涉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对于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绷紧政治安全这根弦;

    从源头工作做起,完善政治重点领域教育管控机制。做好政治安全工作,重点是抓好“关键人物”和“关键领域”。所谓“关键人物”,主要是对本地政治重点人,要按照“一人一专班、一人一对策”的要求,逐人明确管控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掌握其现实表现和思想动态,要盯死看牢,坚决防止漏管失控。同时,要贯彻“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孤立打击极少数”的政策,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坚持打拉结合,最大限度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所谓“关键领域”,主要是指反恐怖、反邪教、反渗透、反间谍、意识形态及高校领域。这方面,要特别注意防范“三个效应”.一个是“倒灌效应"。既防止境外风险向市内传导、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第二个是“合流效应”。高度警惕各种敌对势力与不稳定分子同流合污、勾连聚合,高度警惕社会、经济等领域风险向政治领域传导,第三个是“放大效应”。一些大的政治风险和政治事件,往往是由一些“小事情”,经过舆论煽动、恶意炒作,变成危害整个社会的“龙卷风”;

    从薄弱环节抓起,构筑市域层面防渗透破坏的铜墙铁壁。重点是做实“四个严密”:是严密防范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做到凡“恐”必打、露头就打,守牢“不发生暴恐案件”的底线;是严密防范打击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当前特别要加大对“法轮功”“全能神”,等反弹势头的遏制;是严密防范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依法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宛活动监管,健全维护高校稳定专项工作机制;是严密防范打击危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活动。持续深化依法治网专项行动,坚决防止网络政治谣言和有害信息倒灌我市。

    第二是实施智能化工程。构建“智能化技术防控网”,重点是以“雪亮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技防水平。推进技防全覆盖。按照基层城市社区不少于16个、农村行政村不少于6个的标准,扩大公共安全视频探头的覆盖率,全面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推进联网共享。逐步把各部门的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全部整合联网。要推进智能化应用。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健全人脸识别、以图搜图、人车物异常检测等功能,提高精准打击、整体防控水平;构建“多维化治安巡逻网”重点是以提高见警率、见巡率为标志,充分发挥公安民警、巡逻队员、志愿者的力量,打造全天候、无缝隙的巡逻网络;构建“专业化应急处突”队伍,抓好三个建设:

    是应急队伍建设。在重点领域,都要建立应急处突队伍,确保突发事件随时拉得出、打得赢。第二是应急机制建设,都要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上报、处置等做出规定。

    是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借助各级各部门的视频化、信息化平台和网络,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的应急指挥模式。

    第三是实施控制性工程。把“防范化解矛盾”作为控制性工程,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工作: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纠错机制,防止因违法行政、违规操作引发矛盾问题;

    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经常性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既要查面上的矛盾隐患,又要查幕后的组织者、挑头者等问题。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健全完善行政、司法、人民调解、专业调解“多调合一”的调解制度,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讼解决方式的优势,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成诉、成访之前;

    信访稳定工作。树牢“有解思维”,坚持事要解决和依法治访“两手抓、两手硬”。所谓“事要解决”,就是坚持维权与维稳并重,对群众诉求合理或基本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所谓“依法治访”,就是对有违法行为的信访人进行依法处置。同时,健全决策评估、开门接访、信访承诺、重点稳控、执纪问责、心理疏导(诉求无理、偏执固执)和困难帮扶等制度机制,不断提升信访工作规范化水平。

    第四是实施保障性工程。把“维护公共安全,作为保障性工程,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全周期管理”意识,把好公共安全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和水平。

    把好“源头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强化行业安全稳定风险评估与化解,确保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与管安全稳定相同步。

    把好“监测关”。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探索“人力+现代科技”的风险预警模式,提高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點人群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能力。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推动城乡公共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一体化。

    把好“管控关”。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全面加强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重点行业和新业态、新技术、新领域的安全监管措施,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五是实施底板性工程。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底板性工程,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做实基础数据。开展以“人、地、物、事、组织、网络”为重点的基础信息大排查,建立全市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做强基础平台。市一级建立综治信息中心,县、乡两级也要建立自己的平台,对上,上传本地的社会治理数据;对下,汇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治理数据,实现全市“一张网络、一个数据库”。;做优基础管理。网格化管理是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有效手段。

    第五是实施基础性工程。把“加强治安防控,作为基础性工程,构建“四张网络”,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构建“常态化”严打整治网。要把严打整治常态化,加强对社会治安形势的综合分析研判,针对各类违法犯罪的特点,一个时期一个策略,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打造“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智防风险”。依托公安大数据中心与政法网、综治信息中心等平台载体,不断拓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反恐防恐、社会治安、信访稳定、公共安全等应用模块,健全联测联防联处的制度机制,提高智能感知、精准处置的能力;推进“智辅决策”。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把社情、警情、案情等数据全面汇聚起来,及时研判社会稳定态势。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