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育视角下的博物馆职能发挥 |
范文 | 韩佳佳 摘 要:博物馆属于公益性的社会机构,自身具有独特的美育基础,博物馆美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文物展品的形象教育,去传播社会美,启迪公众的思想,丰富公众的知识,陶冶公众的性情,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博物馆;美育;职能 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其中尤以青少年为甚。博物馆美育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应用美学之原理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的科学”[1]。博物馆对公众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博物馆的陈展与社教活动。 博物馆中存在着丰富的、美的形象,这些美的形象是进行博物馆教育的基础。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上至远古的史前时期,下至近现代,无论是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还是书画、纺织品、影像资料,其成为文物的前提就是“真”,具有独一无二的真实性,是一种具有历史沧桑美的客观存在。陶器质朴、瓷器圆润、玉器精致、青铜器厚重、书画文雅,不论是什么质地的文物,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饱含了其制造者和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富有时代特色的美学价值。 一、博物馆美育的现实意义 蔡元培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发表了一系列以“美育代宗教说”为主题的演讲和文章,强调了美感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育的价值在于具体表现情感、促进研究科学的兴趣等,使本来短暂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2]。博物馆展览释放出来的艺术美,在对观众进行熏陶的同时,可以提高观众的审美修养,这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博物馆重视陈列展览及社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讲解内容,强化观众对文物的理解和认识,还能使观众在栩栩如生的文物面前感受到更多的美。 公众参观博物馆,除了了解历史,还能够得到心灵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在博物馆展品及展品所营造的环境中,使人的感观、情感、意志、想象等精神活动交织在一起,实现文物与人的直接交流。通过参观,公众能够直观而全面地了解特殊历史时期人类文化发展状况,并透过这些文物,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加深他们对现今所处时代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影响美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博物馆陈展、社教方式密切相关,还受到观众年龄、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高低的影响。一般而言,博物馆的陈展、社教方式越新颖、越贴合文物本身,则美育效果越好。相对的,观众年龄为10~30岁,且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越高,其所接受的美育信息愈多、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越大。 二、博物馆美育职能的发挥 对于博物馆的美育职能而言,以形象直观的文物本体为中心,辅之以客观的、美的环境和富有趣味性、参与性的社教方式,将大大提高观众对美的欣赏和领略程度,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博物馆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形式(陈列展览),将美的内容(文物藏品)传播(讲解)给广大观众,使广大观众在博物馆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突显展览主题、美化展览环境 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美学,应致力于审美心理活动的研究。设计一个陈列展览,必须考虑怎样使观众去欣赏藏品,使观众通过感知、理解、想象去完成人的审美活动,从而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3]。陈展策划人员不仅要具备艺术设计的基础,还应丰富历史文化素养,从观众心理需求出发,打造出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生动有趣的综合或专题展览。 博物馆藏品蕴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着藏品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体现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美好、永恒等信仰的追求。将文物置于历史链条中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根据地域特点、展览特点和观众需求去确定展览主题,打造自成体系、特点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将大大提升观众思考、联想的兴趣,达到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美育功能的效果。 针对展品的特性制定符合其气质的陈展环境,从灯光、距离、展柜等方面着手,使藏品呈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现代化的陈列设计应依据陈列主题,将陈列内容进行艺术构思,将一件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物藏品串联起来,辅以灯光和音乐,渲染陈列氛围,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用生动形象的陈列语言表达陈列主题与思想,使公众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中,发现其中之美。例如洛阳博物馆除了1个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展,还有6个专题陈列,分别是珍宝展、宫廷文物展、唐三彩展、汉代陶俑展、书画展和石刻展。洛阳博物馆根据不同属性的文物特色,营造能够彰显其文物魅力的陈展环境,石刻展的陈展空间大而通透,使观众能够体会到石刻艺术的雄浑魅力;书画展展厅灯光清新明亮,观众可以清晰地领略到书法家的艺术风范;珍宝展展厅的整体色调较暗,凸显展柜中灯光,使观众能够仔细端详工艺精湛的人间至宝。 陈展的文字说明通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牌在遵循简练、流畅的原则的同时,应兼顾趣味性和启发性。如河南省博物院的“明清官窑瓷器展”中在介绍一件“钧窑荷叶口大瓶”时除了说明瓷瓶的年代、通高、口径、器型之外,在介绍钧窑独特的釉色—雨过天青色时引用了青少年观众耳熟能详的《青花瓷》中的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令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二)创新展览形式、丰富社教内容 契合展览主题,挑选合适的文物,在展览的形式设计上创新,着力于“美”的渗透。例如纪念馆中陈列的文物多是近现代革命或生活的遗存,如果只是简单的将文物罗列出来,则很难使观众发现其中之美。对文物着以现代陈列意识的表现手法,打破过去單一的橱柜橱窗式陈展手法,注重运用画像、雕塑、多媒体声光电、虚拟现实技术等艺术手段适当渲染,烘托陈展内容,突出文物的特色。丰富与展览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有助于引导观众挖掘、发现文物之美。讲究艺术性和形式美,让观众真正地觉得展览“好看”。例如在洛阳博物馆的河洛文明展中,在观众较为陌生的史前阶段,除了在展柜中展示发掘出土的石铲、陶钵等文物,还在空旷的展厅中复原了史前人类生活场景:拿捕猎工具的先民、奔跑的鹿、在河边饮水的象,结合大型壁画,伴随定向音响中传出的阵阵鸟鸣和石器敲打声……使生活在遥远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生动直观地展现的观众眼前,使观众仿佛穿梭时空、置身其中。 寓教于乐,侧重史实,通过丰富的社教手段加强审美教育。博物馆可利用文化节日开展新颖有趣的文化活动,加大对“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的宣传力度,针对节日主题制定鼓励文化资源利用的宣传教育政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公众参观。 (三)注重讲解艺术、彰显文物魅力 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讲解员的工作至关重要,其讲解质量、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观众能否感悟到展览的内涵,能否体会到展览之美。应该颠覆过去“参观—聆听—接受”的博物馆教育模式,强调体验、感知、参与,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 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可根据观众的年龄、职业特点和展览的主题与内容,调整讲解方式,做到“因人施讲”。在为未成年人讲解时,更加亲切温和、声情并茂,引导未成年观众进入到展览的环境中,应当避免使用课堂教育的刻板模式,引导孩子们体验、探索、甚至质疑,最终理解文物背后的内涵与文化;在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时,要做到大方得体、严肃认真,促使观众思考和理解,从而达到美育目的。博物馆的审美教育应当妙趣横生,例如进行书法、绘画或民俗活动展览时,可以预留出一定的活动场地,组织观众动手练习书法、绘画或进行手工制作,充分发挥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方式下的审美教育比教条式地列出问题然后向观众提问要有效的多。 博物馆多为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结合自身特点,与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建立起良好的共建关系,为青少年成長与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开展“文物知识进校园”“小小讲解员”等活动,不仅有利于学校课程改革,也能够激发博物馆的活力。 三、结语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职能,其美育功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博物馆美育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它是一个感知-想象-理解的过程,将博物馆的教育方式从单向的传导灌输式过渡到“体验式”,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想象,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加强博物馆的美学研究,从陈展、社教和讲解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教育手段,使博物馆的美育功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美的教育来陶冶情操,促使观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长远来看,重视博物馆的美育职能对于整个文物事业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2]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13. [3]杨秋莎.博物馆美育的思考[J].四川文物,2002(4):90-94. [4]黄越.博物馆——儿童美育新方式[J].艺术科技,2018,31(9):27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