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东莞青少年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育的实践研究
范文

    李炯霞 周晓东 陈华琳

    

    

    

    摘 要:城市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青少年是文化遗产保育工作的新生力量,推动青少年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育实践至关重要。本文先阐述了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育等相关概念,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东莞善馀营造文化保育组织和东莞青少年进行研究,分析东莞青少年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育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多方面探索促进东莞青少年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文化遗产保育;东莞善馀营造文化保育组织

    一、文化遗产保育概况

    (一)文化遗产保育相关概念

    1.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遗产在存在形态上通常被表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遺产公约》,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和科教艺术价值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物,包括古建筑、壁画等;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1]。文化遗产不但具有跨越国界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财富和民族智慧的结晶[2]。

    2.文化遗产保育的概念

    文化遗产保护既包括保护历史建筑、自然景观保护等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传承传统民俗、传统工艺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目前我国对文化遗产保育概念的学术定义尚未形成,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的基本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保育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育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的方针。

    (二)东莞市文化遗产保育概况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东莞有着诸如可园、南社古村落、容庚故居、蚝岗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目前东莞市有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如东莞千角灯、木鱼歌、莞香制作技艺等,39个项目则被列入广东省级以上的非遗代表性名录,120个项目被列入东莞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名录。目前,东莞多个非遗项目已开展了具体活态传承活动,如围绕莞香制作技艺项目建设了莞香传统工坊、莞香文化博物馆和莞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基地等。

    在文化遗产保育与宣传政策方面,东莞市提高了对文化遗产保育工作的关注度,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文化遗产保育,例如东莞政府向传承人定期发放津贴、为文化传承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开展一系列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活动等[4]。2019年,由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东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联合会联合主办的“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66场,覆盖全市33个镇街。

    (三)东莞善馀营造文化保育团队概括

    东莞善馀营造文化保育团队于2016年成立,是一支由东莞理工学院专业教师、学生与社会热心人士组成的队伍,团队致力于东莞本土文化保育,以民间集资修缮活化历史建筑善馀堂为案例,以推动本土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愿景,探究和实践民间保育、活化空间、社区营造等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保育活动,如青少年历史建筑遗产调研、传统节日推广文化活动等。团队打造的莞城文物径导赏项目现已拓展至东莞石龙、茶山等镇街,合作的学校、社工机构超过30家,参与的青少年人数超过10 000人。

    东莞善馀营造文化保育团队中有不少青少年成员,团队在进行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同时也积极推进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与推广工作,增进青少年对东莞遗产文化的了解,促进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加深青少年与城市的联系。同时,团队也鼓励更多热爱本土文化或者对文化遗产保育有兴趣的青少年加入到团队中,并对成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加专业地参与东莞的文化遗产保育工作中,为文化遗产保育献言献策。

    二、东莞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本次对东莞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育的情况调查中,共设计了两份问卷,其中A问卷的调研对象为随机抽查的东莞青少年,共完成问卷223份,其中有效问卷219份,有效率98%;B问卷的调研对象为东莞善馀营造保育团队的青少年成员、参与过东莞善馀营造保育组织策划的文化遗产保育相关活动的青少年,共完成问卷119份,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100%。

    (一)东莞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参与度

    1.东莞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较低

    在对随机抽查的东莞青少年的调查中(见图1),对东莞文化遗产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东莞青少年人数之和占26.57%,对东莞文化遗产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东莞青少年人数之和达7成以上。其中,较高年级的学生如中学生和大学生对东莞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较深,而小学生对东莞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较浅(见表1)。总体来说,东莞青少年对东莞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较低,这对当代东莞文化遗产的教育与推广工作较为不利,东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东莞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参与度较低

    文化遗产保育活动对专业知识要求较多,参与门槛高,因此不少青少年停留在了解文化遗产阶段,并未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在对随机抽查的东莞青少年的调查中(见图2、表2),参与过文化遗产保育相关活动的东莞青少年人数占35.59%,其中,中学生和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没参与过的人数占了64.41%,其中小学生占比例较高。相比于小学生,大学生和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文化遗产相关的社团组织,课外活动实践更加丰富。

    在图3的数据中,有48.2%的东莞青少年认为学业繁忙,无暇参与文化遗产保育活动。此外,在和东莞善馀营造文化保育组织中的青少年参与者的访谈中,不少青少年反映由于学业压力大,自己的假期大多花费在完成作业和补习功课上,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参与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与家长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间接限制了青少年的课外活动安排。

    3.东莞青少年对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认同感较高

    在对参与过东莞善馀营造保育组织举办的文化遗产保育活动的青少年的调查中(见图4),80%的青少年认为文化遗产保育活动增强自身对城市、文化传统、遗产保护传承的了解;75%的青少年表示对善馀营造的支持与肯定,62.5%的青少年认为活动有趣且有意义;50%认为民间组织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加入。在文化遗产保育实践反馈调研中,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多数大学生除了对文化遗产保育实践表示认可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会给予文化遗产保育相关建议。

    (二)东莞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途径

    1.学校是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重要引导

    在东莞青少年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育途径方面(见图5),东莞青少年參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途径多样,64.56%的青少年由学校带领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育实践,48.1%的青少年由亲人朋友带动,39.24%的青少年分别由民间组织、旅游机构带领和个人自发。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个人自发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人数占比较大。在小学至大学阶段,学校拥有系统全面教授传统文化的最佳条件,它始终是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重要引导者。

    2.东莞青少年缺少了解、参与文化遗产保育的契机

    在对东莞青少年未曾参与过文化遗产保育活动的原因调查中(见图3),有76.22%的东莞青少年表示身边参与文化遗产保育的途径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莞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与推广上存在不足。另外,在图6的数据中,认为学校或第三方组织在文化遗产保育的工作不足够或者几乎没有的东莞青少年人数约占三分之二。在东莞,文化遗产保育活动还处于发展阶段,有部分学校、民间保育团体在小范围内进行相关的文化遗产保育活动,但辐射能力有限,仍然有很多青少年未曾有契机了解甚至参与到文化遗产保育之中。

    (三)东莞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活动的类型与偏好

    1.面向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保育活动形式陈旧

    图3显示,23.78%的东莞青少年认为活动形式传统陈旧是阻碍自己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活动的原因之一。青少年从被动了解文化遗产到自觉参与文化保育活动的转变,极其需要创新有趣的活动形式的吸引,尤其如今进入到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缺乏新意的陈旧活动形式必然会减少青少年对文化保育活动的兴趣。

    2.东莞青少年参与的文化遗产活动以参观为主

    在对参与过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东莞青少年的调查中(见图7),我们发现东莞青少年参与过的活动大多是参观历史建筑、参与文化遗产主题导赏,较少青少年参与过文化遗产校园竞赛、非遗传统手工艺体验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调研。东莞青少年参与的文化遗产相关活动大多停留在“看”与“听”两种较为浅层的程度,小学生、中学生参与的活动多为学校安排的参观性强的活动,参与校园竞赛及文化遗产相关调研的人中超三分之二的人是大学生,相对而言,大学生参与的文化遗产活动的深度较高,更加需要较为成熟的专业技能和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3.东莞青少年喜好体验型文化遗产活动

    在东莞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类型的偏好方面(见图8),非遗手工艺体验和文化遗产导赏体验这两种体验式活动是最受东莞青少年喜爱的,其次是校园文化遗产社团活动、文化遗产校园竞赛。其中,小学初中低年级人群喜好非遗手工艺体验和文化遗产导赏体验的人数较多,而高中及大学的高年级人群则更愿意参加校园文化遗产社团活动和文化遗产校园竞赛。

    三、促进东莞青少年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重视对青少年的宣传引领

    1.联动各方团体,鼓励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育

    目前,青少年参与文化保育的途径少仍是影响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育的一大困境。政府是推动文化遗产保育的主导力量,应做到协调统筹各方团体,如学校、民间机构或青少年社团,做到充分放权,让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为促进青少年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提供有力的政策、财力或物力支持[5]。例如香港政府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政府将历史建筑交予民间机构运营并提供资金支持,这极大鼓励了专业团队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文化保育当中[6]。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还设立了文物奖,表扬和激励个人、学校及团体在文物保护、教育及推广方面的成就[6]。

    2.推动文化遗产教育走入校园,培养非遗传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8条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

    播[7]。政府应该利用政策优势,将政策落地转化,营造非遗文化传承氛围,推动非遗文化教育走进校园[8]。例如让东莞中小学生通过文字、绘画或演讲等形式了解文化遗产,体验舞麒麟、木鱼歌、莞香制作工艺等东莞非遗文化;对于东莞大学生,可以大型比赛活动为载体,如东莞校园非遗主题的服装秀、吉祥物设计以及摄影大赛等,让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形式。此外,政府应推动校园建设非遗基地,为青少年参与非遗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让非遗传承理念贯穿青少年校园生活中,在思想和能力上培养青少年成为合格的非遗传承人。

    3.建立文化遗产线上平台,加大文化遗产保育宣传

    政府相关机构应通过建立官方线上平台,顺应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追求新奇好玩的特点,用极富创意和年轻化的方式对非遗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建设,如利用抖音、bilibili等平台玩转非遗传统文化,记录东莞道滘放河莲花、端午游木龙等活动,借此充分利用平台日活优势和年轻化等特点,引发青少年共鸣,让宣传对象聚焦青少年,并利用其强社交性能得到广泛的宣传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平台也可聘用热爱非遗的优秀青少年担任运营官,提升青少年的非遗文化运营能力。让微媒体成为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的新阵地和新渠道[8],从而强化文化遗产保育的宣传影响力。

    (二)发挥学校的作用,重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1.加大师资培养,提高文化遗产教育课程质量

    学校不仅要重视对青少年的非遗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更要加大师资培养,让教育工作者能不断丰富自身关于我国非遗文化保育工作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提高青少年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9]。学校可制定师资培训计划,阶段性地对教育工作者进行非遗文化知识灌输,拓宽教师思维模式,加强教师基础课程和非遗知识结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可聘请东莞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定期向青少年教授传统曲艺木鱼歌、传统莞草编织、龙舟制作技艺以及传统竞技莫家拳等,促进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加强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精神的了解学习,使非遗文化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建立考核制度,加强文化遗产保育的多学科渗透

    张乐农在《我国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研究》中指出,如果学校对传统文化等考察性科目的考核标准仅限于出勤率,则不能促使教育内容深化,更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10]。因此,学校应增加各学科的文化遗产知识渗透的比重,并建立相应考核制度,从青少年参与度、课程反馈度、课程目标完成度等指标进行多维考核。东莞初高中可将美术手工课程与东莞千角灯制作技艺、莞草编织等相结合,将音乐课程与莞城粤剧或古琴音乐(岭南派)等相结合,还可向香港中学的户外课程学习,通过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古建筑、非遗园区等为低年级学生进行文物导赏,从而获取课外实践课程学分。

    3.与专业组织合作,丰富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形式

    民间文化保育组织、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是非遗文化宣传教育的热点,学校应加强与专业组织合作,注重学校日常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创办,使理论型传统文化与实践型传统文化协调融入学生成长世界[11]。例如东莞市文化馆和市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小小讲解员”东莞非遗体验营,提供针对小学生的讲解培训、礼仪培训、非遗课程、非遗实地体验等服务,让小学生在体验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的同时能系统地学习到东莞传统文化,寓教于乐;东莞有条件的中学、大学也可与社会文化保育组织合作,让中学生和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文化遗产保育项目,如传统节日习俗调研、古建筑保育活化项目中去。

    (三)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文化保育实践形式

    1.创新文化遗产实践形式,引起青少年的兴趣

    活动形式陈旧是阻碍青少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一大原因,社会组织应改变以往过于单一且被动接受的“公益讲座”方式,跨界融合时下潮流与科技元素,与现代语境紧密结合,创新文化遗产保育活动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对文化遗产保育的兴趣与责任感。例如针对中小学生,东莞善馀文化保育组织举办开展以“游玩和体验”为主的活动[12],包括“文化遗产+定向越野”“非遗手工艺体验”等,传播“传统也可以很时尚”理念;针对高中生、大学生,东莞善馀文化保育组织举办“文物径导赏员系统培训”活动,通过招募、培训、考核与比赛,激发青少年导赏员的参与热情,为文化遗产保育献言献策。

    2.吸引青少年加入组织,重视对青少年的培训

    青少年是文化遗产保育的主力军,社会文化保育组织应该积极招募青少年加入组织,并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进行不同层度的专业文化遗产保育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文化遗产保育实践中。例如东莞善馀文化保育组织会定期邀请专业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对组织内的青少年进行各类培训,并通过分享研讨会、非遗手工艺制作、城市文物导赏等多种方式,让青少年对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保育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遗产保育实践。东莞粤剧发展中心招募青少年成员参加粤剧公益培训班,采用课堂教授、小组研讨等方式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开展粤剧培训,包括舞台基本功、唱功训练以及粤剧表演程式子等,为培养非遗传承人奠定基础。

    (四)发挥家庭的作用,注重文化遗产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对东莞青少年的调查中,大多数青少年反映家庭缺乏文化遗产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以身作则,学习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并带领孩子认识文化遗产[13]。第一,家长可向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讲述文化遗产相关故事,增强孩子的文化认同感。第二,在中小学阶段,家长可陪伴孩子参加非遗亲子互动项目,如制作端午粽子等,寓教于乐。第三,家长可选取文化遗产地作为家庭旅游的目的地,这既能使孩子开阔眼界,又使其能在游玩中拉近与文化遗产的距离。第四,家长应该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文化遗产保育的课外实践活动,家长的支持是青少年参加文化遗产保育实践的动力。

    (五)凝聚青少年的力量,重视同龄伙伴的影响力

    青少年同龄伙伴之间的言语、行为容易互相影响,因此要注重青少年伙伴之间的教育影响作用。第一,通过东莞青少年非遗传承表演节目、东莞青少年参与文物保育纪录片等精品文化类节目,展现东莞青少年在城市文化遺产保育实践中的正能量和贡献,吸引更多东莞青少年聚焦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育。第二,东莞中学生或大学生可通过文化遗产保育社团组织的线上成果展示与线下文化遗产保育具体实践项目,带动身边甚至网络上的同龄伙伴加入文化遗产保育行列。例如东莞善馀文化保育组织的早期成员主要是东莞理工学院的建筑系和文化产业管理系师生,他们通过调研莞城文物径、修缮和活化东莞民间百年老宅“善馀堂”、设计文创产品等项目,带动了不同城市的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加入城市文化遗产保育行列。如今东莞善馀文化保育组织的成员中有中学生、各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共同学习文化遗产知识和非遗手工艺,交流心得,探究和实践文化遗产保育。

    四、结语

    城市文化遗产是地方的历史宝藏,青少年则是未来的主力军,应该发挥青少年在文化遗产保育上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东莞青少年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较低、参与度也较少,且小学生、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了解程度和参与度之间又有差异,加深东莞青少年与城市文化遗产的联系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政府、学校、家庭、民间保育组织等各方力量引导东莞青少年了解文化遗产,并提供更多的文化遗产保育参与途径,创新文化遗产保育活动的形式,推动更多东莞青少年投入到文化遗产保育实践中。只有更多青少年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育实践中,才能使本土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保护与传承。

    (指导老师:张颖君)

    参考文献:

    [1]段济秦.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法律界定[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9(1):26-34.

    [2]Hossain S,Barata F T..Interpretative mapping in cultural heritage context:Looking at the historic settlement of Khan Jahan in Bangladesh[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9.

    [3]唐晓岚,张佳垚,邵凡.基于国际宪章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历史演进研究[J].中国名城,2019(9).

    [4]于蓉.基于传承主体视角的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南方论刊,2019(2):82-85.

    [5]李梦伟.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文化保育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6]陈蔚,罗连杰.当代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的经验与启示[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3):38-43.

    [7]李涵,韦英东,许佳琪,高亚超.论“网媒平台+多模非遗进校园”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传媒论坛,2020,3(2):20,22.

    [8]王慧青,高霄.“微时代”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1-3.

    [9]周建树.加强青少年的“非遗”保护意识[J].群文天地,2012(18):52,54.

    [10]张乐农.我国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11]李亚如.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重庆:西南大学,2018.

    [12]张永广,尚晓梅.我国青少年群体参與非遗保护传承现状[J].当代青年研究,2017(5):73-77.

    [13]马知遥,常国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6):135-144.

    [14]拓春晔.关于师资培训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6):125-126.

    [15]张金秀.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30-3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