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舞蹈《相和歌》的舞美呈现 |
范文 |
摘 要:舞美的呈现可以表现在音乐、服装、道具、妆容、作品的动作、空间、队形和灯光效果等方面。群舞《相和歌》的动作是以踏鼓为主,上身动作配合而形成的,踏鼓清脆、舞姿柔美轻盈;整个作品的空间构图干净流畅,始终保持对称美,在变换当中有序流动;相对外化直观的就是服装道具,服装具有汉代服饰的影子,主要体现在“袖”。整个作品的舞美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达到和谐的审美视觉效果。 关键词:相和歌;动作之美;空间构图之美;服装道具之美 女子群舞《相和歌》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汉唐舞蹈的创始人孙颖先生所创,该作品是以二十个女子一人一鼓,踏鼓而歌的一种舞蹈形式,演员们在鼓上轻盈柔美,翩翩起舞,表现了一群年轻女子心中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舞蹈演员们始终与鼓联系在一起,时而在鼓面上用脚打击节奏,时而在鼓上和鼓下之间交替做出富含技术难度的动作,整个舞蹈的呈现也充分彰显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韵味。 舞美是能够让观者在观看舞台作品表演时达到的一种审美,从而与舞蹈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思想形成共鸣。舞蹈《相和歌》继承了汉代时期“百戏”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特点;在服装上有巾袖舞的长袖;道具上也有道具舞的踏鼓。在舞蹈中继承了汉代舞蹈中的“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也继承汉代歌舞百戏的表演形式表现人物、舞蹈风韵,形成具有汉代舞蹈特色的“长袖细腰,扬袖踏鼓”的美学舞韵。汉代时期的“相和大曲”是一种边歌边舞的歌舞表演形式,同时它也是汉代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曲,这类歌舞最初的表演形式只是清唱,后来经过发展加入了一些乐器用于伴奏,从而形成了艺术歌曲“相和歌”,再后来融入了舞蹈动作,就成为了“相和大曲”,它是汉代时期歌舞的最高表现形式。本文分别从《相和歌》的动作之美、空间构图之美、服装道具之美这几个方面来谈这个作品的舞美呈现。 一、动作之美 在舞蹈中,以脚下的踏鼓和上身的舞袖为主要动作,脚下整齐划一有节奏的踏鼓,同时配合身体的姿态,动作轻盈柔美。脚下的动作主要是用脚踏出清脆的鼓声,时而只用前脚掌踩击鼓面,时而用脚背轻敲鼓的侧面,还有绷脚刮鼓边的,用不同的方式踏鼓,单单是脚下的动作就有多种不同的踏鼓方式,呈现多变多样化。 上身的动作则多为手上的动作和腰部动作,通过借助长袖的延伸,舞者的身体线条得到更大的延展,例如踏鼓向上跳的动作,同时向上拋袖,手部的长度向上大幅度的延展,舞者的身体也在延展,使得整体的表演画面得到放大。舞蹈中也多表现在腰部动作,舞者多次大幅度下侧旁腰,而且是快节奏的下,通过快速的甩袖折腰,动作大幅度向下展开,又快速起身,形成明显的对比,使观众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中不感到单一,通过舞蹈动作、舞姿的丰富变化,在作品中达到美的视觉效果。 汉代的舞蹈特点主要是以手部和长袖为容,舞姿的特点是细腰曲折、袖长飘逸、体态轻盈、动作柔展。以上的结论并不是没有依据的,汉代女乐舞人以“细腰”、“身轻”为美,著名的舞人有戚夫人的“翘袖折腰舞”、赵飞燕的“掌上飞舞”等,这种特殊的舞蹈姿态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有的舒畅柔美、有的节奏强劲。汉代时期的辞赋家傅毅在他的《舞赋》中写到:“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脆,跗踏摩跌。”描写了舞者伴随着乐器的伴奏声中轻盈敏捷地跳起,舞中有几次跪倒,以足趾巧妙地踏击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摩踏击鼓面,体现了动作的高难度性。这些带有杂技性的舞蹈表演,在山东嘉祥汉画像(图1)石上刻绘得更加生动:地上排放着五面鼓,共有三位表演者,中间的舞人穿着宽长袖舞蹈衣附身在鼓上,他的两个膝盖、脚趾和一只手都是触及鼓面的,另外一只手反扬舞袖扭头仰视;前后有两个人跪地,面向中间,各自左手执鼓槌,扬臂飞舞,看起来就像与中间的舞人配合表演,相互击鼓。 在当今徐州博物馆馆藏的汉代乐舞姬俑(图2)就可以看出舞者身穿轻薄丽服,高举长袖而舞,更显纤细柔软的腰肢。 再有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汉代乐舞俑(图3)舞者身穿红衣白裙,高举长袖展臂挥舞,看起来好像要跃身到盘上起舞。四川出土东汉石刻有踏盘鼓的舞人,一人弓着身张着臂,双足稳稳的并立在鼓上;一人双脚同时踏双鼓,展着手臂回过头而舞,舞姿造型新颖独特。 根据以上前人的发现,我们再看《相和歌》(图4、图5、图6)便不难看出它的舞蹈动作之美的由来,无论是从动作上还是服饰上亦或是道具上,正是继承了汉代舞蹈的风格特点,还强调人美、声美、服饰美,继续承袭了汉代的乐舞审美,它的舞蹈动作从内部到外部整体的形象都很形似,整个作品具有汉代乐舞的影子,力求使舞蹈的视觉审美意象完整、丰满、感人。 二、空间构图之美 一个舞蹈作品的空间构图也可以说是整个舞台的画面结构,包括演员的站位队形、流动的路线以及道具的摆放等等。在这篇论文中主要讲三点,一是舞蹈空间队形的对称美;二是舞蹈队形中的流动美。三是作品中的低、中、高空間的处理。 (一)空间队形的对称美 舞蹈《相和歌》中最明显的空间位置画面就是对称,演员是从两边同时上场,动作一致,到了中间的站位则是一个六边形,两边对称。包括在舞蹈中的一些流动的动作两边都是要求统一出统一进的画面。中间有一段是五人舞的部分,虽是单数,但是画面的处理也是对称,前排两人,后排三人插空的站位。在作品中,道具的摆放大部分是原地不动的,除了中间演员们需要流动的部分,以及调整摆放鼓的位置的部分,其余的也都是跟随着演员们,演员需要手捧着移动,人鼓合一,鼓在人在。在我国的其他艺术领域中也特别讲究对称美这一说,比如建筑、绘画、诗歌、书法等。有宫殿、拱桥、房屋等等讲究对称的建筑;绘画中也有对称的元素,例如对称的脸、对称的几何图画、对称的动植物等等;在自然界中,鸟类的翅膀、树木的叶子,花儿的花瓣、西瓜的种子等都是大自然中均匀对称的事物;诗歌中的对称可以指的是诗句对称,五言诗或七言诗等等;书法更是不用说了,中国的文字文化博大精深,成千上万的文字有着对称美的学问,例如“中”、“木”、“日”、“晶”、“森”、“林”等等,随处可见,特别丰富。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舞蹈作品中,关于它的画面构图处理,编导们也会经常运用到这种对称的手段,呈现出平衡的空间布局,给予涵义。《相和歌》亦是如此,从头到尾的队形都是以对称体现的。所以说这里的空间之美体现也就是对称美,同时也反映着中国人的阴阳平衡概念。 (二)舞蹈队形中的流动美 在舞蹈《相和歌》中的队形流动美,除前面所说的对称美之外,从舞蹈当中的队形变化还可以看到流动中的美感。在作品中的流动也是呈现舞美的关键一点,从出场到中间的流动到下场,编导都是有心设计的。作品中最明显的流动变化,是中间流动幅度最大的一部分,从上场到中间鼓的位置都是原地不动的,从单一的鼓的位置变到三个鼓为一组,变成五人舞的位置,这个过程所呈现的效果是非常微妙的,演员们一边舞动着,一边移动鼓,但是是分为好几个小组,观众的眼睛大部分停留在中间做动作的舞者,当其他人暂时退场,突然呈现出另一个画面,甚至不知道这个鼓是怎么移动变化到五人舞的部分的,这里的空间画面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三)舞蹈的高、中、低空间的处理 在舞蹈《相和歌》中所体现的低、中、高三个空间的处理,低空间是在地面,大部分落鼓的动作表现为俯身,或者舞者的脚下是不触碰到鼓的,直接在地面上做走动或舞袖的动作;中空间是舞者在鼓面上跳舞,借助道具鼓可以把人向上抬升离开地面来到第二空间,在鼓上展臂挥舞使人和动作看起来都得到放大;高空间则不仅是在鼓面上挥舞,还要在鼓上跃起离开鼓面,或者单脚立半脚尖,手与袖做无限延长,完成在空中的舞蹈姿态。表演的三个空间画面里,丰富的舞蹈动作姿态以及在这之间所交替变换的难度,给观众呈现出更精彩的视觉效果,可见这一类舞蹈的高难度系数。 三、服装道具之美 一个作品的审美包括内在与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作品本身的内容美,外在因素则是它表现的形式美,也包括外表的服饰之美。 (一)服装之美 《相和歌》的服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长袖和裙摆,具有汉代服饰的影子,上衣为交叉领,腰间要系腰带,袖子是长袖和宽袖口,在舞蹈动作中很多动作都与拋袖、甩袖相关,相互配合、融合的。服装的主要颜色是粉紫色,比较鲜艳,裙摆是长盖到脚部,裙子里层为白色雪纺纱裙,外层为粉色,演员们的人物形象还原度较高,就像是古代的舞人穿越到了现代一样,穿着跳起来更显飘逸柔美。在汉代时期的服饰特点是交叉领、系带、宽袖等,演出服饰大多会采用较轻的纱质面料,更精致华丽,穿着这样的服装跳舞,显得轻盈飘逸。 (二)道具之美 舞蹈道具是舞蹈作品在特定的时间或者特定的情节需要借助它来表现特定的内容,有它使用的用意,一定不是凭空加入的东西。它在舞蹈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相和歌》中所用的道具是鼓,外形为圆形,直径大约三十五厘米,高约二十厘米,可承受人的体重。一提到鼓,人们可能立马想到的是一种乐器,是用鼓槌来击鼓,敲击出震撼的鼓声,而很难想到是可以用脚踩踏在上面边踏边舞,例如在古代为了鼓动士兵的气势而击鼓;在赛龙舟比赛中会有一个领头人专门在龙舟前击鼓,为了鼓舞队员们的气势,同时最主要的是在统一节奏。在舞蹈《相和歌》中,舞蹈演员并不是前面两者那样击鼓,而是在鼓上和地面之间变换交替完成一系列舞蹈动作,并不是单纯为了击鼓,她们的舞蹈有双脚站立完成动作;也有单脚站立的高难度动作;还有在鼓上转圈的。早在汉代时期,就有《盘鼓舞》,也叫做《七盘舞》,舞蹈艺人站在盘上或鼓上跳舞,具有一定的高难度动作,讲究技艺结合,这类舞蹈的舞具是盘子也可以是鼓,而鼓同时也是一种乐器,放在地上供舞蹈艺人们踩踏的鼓与一般的鼓不一样,边踏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是用脚踏出清脆的鼓声,鼓整齐地排列着被布局好在舞台上,整齐划一的动作从而也踏出清晰细腻一致的节奏,用不同的方式踏鼓,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但是舞者的动作节奏一致,声音也就一致。脚下一边踏鼓,一边需要与上身动作配合,仿佛人鼓合一,衔接完整,给观众更直观地观赏到了这一优美的、特殊的艺术,鼓的运用使舞蹈更加丰富有内涵。这里鼓的运用也正是它的舞美呈现的一点,舞蹈与道具缺一不可,少了一者这个舞蹈则不成立,不能充分达意了。 四、结论 每个舞蹈作品的演出都会有它的舞美特点,在舞蹈表演中必不可少,舞美的呈现也可以体现作品的主题,符合作品表达的内容,更靠近观众的审美。它可以是华丽的或是简易的,根据作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元素,在与舞蹈动作、灯光舞美的配合,可以更好的、完整的把作品想表达的意境呈现出来。动作的美感与流畅度可以起到增强作品的展现效果;作品中的空间调度,整体布局,是体现整个舞台画面的呈现;合适的服装道具符合作品主题,不合适的不但没有用;反而会影响演员的发挥或者是不符合作品的内容从而降低效果,给观众的审美和视觉效果上形成落差。总而言之,全面的去认识并且理解一个作品的舞美,能够使我们更加的深入探索其中的理論知识,对学习当代音乐舞蹈美学理论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目前音乐舞蹈教育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 [2]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03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6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02 [5]陈明.汉代相和歌探究[J].戏剧之家.2019.07.10 [6]安菁华.浅谈《相和歌》中长袖的运用及其意义[J].戏剧之家.2019.05.11 [7]李子.汉画像砖复活的舞姬-谈《盘鼓舞》的创作[J].大众文艺.2018.04.15 [8]陈国强.浅谈戏剧舞美的呈现和材料运用[J].戏剧之家.2019.06.30 作者简介: 邓双双,女,壮族,籍贯: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舞蹈,研究方向:编导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