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思考 |
范文 | 袁宝山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于中小学教学提出全新要求,学校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复兴与目標,全方位的推进教育改革进行,切实的做好德育方面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形成,此时正是他们需要打下人生坚实基础的阶段。如果教师只注重教、不重德育,即只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以强制性的方式灌输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不在课下与他们进行交流,也不关注其品行品质的正确与否,就无法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还会导致他们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虽然各领导逐渐重视起德育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有效渗入,但是仍然存有部分问题无法解决,具体分为三方面:教师不注重德育课程教学、学生的德育意识较薄弱和学生的德育行为限于口号中。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那么德育课程的渗透只会泛泛而谈,更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笔者将在下文以小学德育热点问题为话题,针对这三大问题作详细阐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便与广大教师共勉。 一、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就德育目标来看,其存在高、大、空等问题,在实效性与针对性方面有所不足。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对于德育存在片面的认识,将其错误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等,对于学生的提出要求不切实际,大话与空话说得太多,实际行动却少之又少,使得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空谈阶段,不利于树立学生的德育理念,经常性出现说与做相脱离问题。 (二)德育观念与内容滞后 部分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忽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以及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造成学校德育内容不全面与理念落后等问题,直接阻碍着学校德育的顺利开展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位置 按照当代的德育理念的观点,德育是一个双主体相互协同与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位置,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德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然而,教师在实际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之中采取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重视对社会准则,道德知识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知识的灌输,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位置,阻碍着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学校德育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 (四)家庭、社会、学校缺乏沟通与互动 在对未成年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中,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然而,现实情况是,德育工作全部落在学校的肩膀上,社会与家庭的未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行为深受社会的影响,导致学生道德认识发生巨大变化,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 (五)教师不注重德育课程教学 教育部一直在强调要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并将此政策落实到各省市学校中,但是部分教师只将其当成了耳边风,表面上贯彻此理念教学,但实质上仍然在沿用应试的教学模式,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因为这部分教师生怕学生在考试中丢掉分数,所以恨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的厌烦心理。 二、新课程下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认识学校德育环境和德育主体 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从小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性格上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等问题,而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这样虽然利于缩小教师与学生间的代沟,但是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存在缺乏自我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群体意识薄弱、功利性过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弱。 (二)建立德育教学一体管理评价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质量一直不高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严重脱节。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班主任无法在学生生活中落实的德育工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重视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改变以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道德教育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应重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根据各个课程的特征,融合教育活动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为德育工作的生动性与实效性提供重要保障,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整合与利用德育资源 为了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重视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出淳朴的校风,打造优良的学风,同时应加强对教师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建设队伍。在此基础上,应充分的利用家庭与社会的资源,通过整合与利用以上资源,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中,除了要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德育工作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班主任要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良师益友,心理辅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思想导师,家长要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从而营造出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教育学生成为参天大树的高尚职业。部分教师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教授学生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加薪的目的。这就会导致教师的目光变得短浅,对学生的德育课程教学也就会敷衍了事、置之不理。 (五)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言行。 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影响贯穿他们的一生,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言行较差,那么学生就会有样学样,自然无法严格要求自身行为。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这就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言行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应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全面认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的措施,从而为德育工作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蔡美娟,周忠生.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25-26. [2]刘冬梅.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7,(04):1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