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
范文 | 陈裕林 谢赫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绘画评论家。他的《古画品录》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本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著作。谢赫将绘画分为六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从谢赫对画家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六法”的深刻见解。在绘画作品中,以气韵生动为目的,以骨法的用笔为基础,以其他四法作为辅助,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为一体。 “六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到刻画对象的形态、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概括。“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最高的、全面的艺术要求,但它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的艺术内涵是随着传统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意义。所以,我们在学习“六法”时,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及其作用,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充分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人品评画作的标准及其着眼点,从而能够在欣赏古代传统艺术家绘画的作品时得到启示。 “气韵生动”是“六法”第一法,它得到了广大的美术理论家的认可和推崇。但实际上,它主要指的是画家笔下画面效果的体现和对绘画作品进行审美评判的一种标准,是完全建立在技巧之上的。董其昌在研究“六法”时曾提出:“画家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一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在當代社会,“气韵生动”依然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当代画家建立更高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思想,提高自身的审美高度,进而能够有更高的创作追求。在范曾作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雄鸡卓立不群,英姿飒飒,尾羽一笔而概,笔断而意全。以巨石为背景,左右穿插,亦有竹枝掩映,不染纤尘。在范曾的布局中,君子刚毅坚卓的形象跃然纸面。绘画的技术可学,但是要成为艺术家所需的气质,一部分是要依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主要是靠自己后天的修养和磨练。在读书和见识中,提高格调,笔下所流露的思想和情感也自然就会不同。 “骨法,用笔是也”,用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幅画作的格调和精气神。“骨”是六朝十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用语,是要求画家的表现手法必须做到刚劲有力,洒脱自然。在早期的中国画中,画家大多是直接依靠线条和用笔来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先后发展出了十八描,如游丝、柳叶、减笔。线条的运用和练习对于国画十分重要,是国画创作技巧的主要精神之一。如果一开始没有充分重视线条的运用和练习,养成不好的用线习惯,在日后的创作中会难以发展,不利于更进一步的学习。书画本为一体,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线在绘画作品中的穿插和其在书法作品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熟练的运用好线条往往被可以提高一幅作品的艺术水平。 所谓“应物”,是顺应物体的规律和特征,去描绘其形象,如当今绘画中的写生。它不是单纯的照着一个物体绘画,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理解和再创作,既能充分尊重对象的客观现实又能很好地揉分自我的思考,“笔补造化天无功”,将对象完美而自然地表现出来,需要画家多年的绘画和生活的经验。因此,“应物象形”是关于如何去塑造事物的形象,是反映事物真实面貌的过程。这就是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地模写、研究,去锻炼自己绘画的能力,通过对实际观察和探索积累经验,去树立新的认识,去发掘艺术的源泉。齐白石擅画虾,这是因为他从对虾有了深入的认识和大量的绘画练习。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基于此,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去认识,去创作。 “随类赋彩”。它是对于事物本色的把握,是绘画根据不同的事物类型和不同的对象加上不同的色彩,根据其所需要呈现出的特色和对画面的需要进行上色。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象,施用不同的颜色来充分的表达主题,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视觉效果。根据每个观察对象所得到的理解,适当的运用色彩去描绘和装饰。所以,“随类赋彩”与“应物象形”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二者同时在绘画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人物视觉、丰富内容、点缀形象的作用和特点。 “经营位置”。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经是度量,营是谋划。它其实就是对绘画的一种构图,构图成功,基本上一张完整的画就成功了一半。在国画中,移步幻景,处处都要留心,无论多大的事物,都是可以直接通过对位置的经营表现在一张完整的画面上。唐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用五个生活场景,复刻出韩熙载在家中举行夜宴的真实生活场景: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汴京的整体面貌和各个社会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都在一张完整的画面上描绘出来。适当的运用色彩和留白,以无形衬有形,在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中运用极广,许多画家都以此营造和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传移模写”。这里的模写就是临摹绘画作品。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已记录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四方。”把“模写”作为绘画的词汇加以肯定,并将其融合运用进“六法”之中,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绘画技巧的高度重视。模写,是画家吸收前人经验的过程,可以磨练画家的技艺和基本功,是画家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被认为是优秀的画作流传后世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临摹本身也是绘画创作中的一个过程,董其昌就主张以前人的绘画经典著作为基础进行归纳再创作,仔细研究这些作品中的一些细节,再对其中的元素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合。以徐悲鸿为例,他在进行模写时汲取了充足的经验,获得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在与外来的元素紧密结合后,创作出了一系列的极具艺术创新精神的作品,如《奔马图》、《愚公移山》、《九方皋》等。 自千年前谢赫归纳六法后,其就被广泛的运用于对绘画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品评之中。在千年来的运用中,“六法”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要求,也是作品品评的要素之一。作为绘画的一种技能要求而言,“六法”是创作的最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并且作为作品品评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逐渐变化,“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在品评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这也体现了“六法”的生命力和灵活性。短短二十字,却传承至今,让诸多艺术学习者从中受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