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下方力钧作品中的“芸芸众生”像 |
范文 | 摘要:在新启蒙思潮掀起的广泛影响下,进入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大开放的时代。科学技术、精神文化、艺术等领域都焕发着活力,身处其中的艺术家们也经历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回归。但由于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的碰撞,当时的艺术界既是热闹的,也是浮躁的;艺术家既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也是焦虑的。作为其中一员的方力钧,其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光头”形象就呈现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所影响下产生的结果。本文将对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及方力钧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光头符号产生的原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新启蒙思潮;方力钧;光头符号 一、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带来的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无疑是一个大开放的时代。对于生活、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艺术家来说,八十年代是一个自我意识解放、充满了新生机、新气象的年代,是一个自由、追求百花齐放、自我意识回归的年代。不仅仅是在精神文化、艺术等方面,放眼到生活习惯、知识理论等各个层面,中国社会都在快速的吸收西方先进理论思想。彼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精神文化、艺术等领域焕发着昂扬的生机,犹如潘多拉的魔盒,对当时想要快速汲取养分的知识分子、青年艺术家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驱使他们快速的模仿和学习。八十年代的新启蒙思潮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二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在文学、艺术方面释放着激情与活力,前卫美术运动更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西方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做了快速的吸收、融合与尝试,许多流派一时之间都冒了出来,各放异彩。当时的美术界既是热闹的,也是浮躁的,艺术家既是自我意识回归的,也是焦虑的。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习俗、思想被冠以落后的帽子。在新启蒙思潮的涤荡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即新启蒙思潮的推动者、践行者们认为“由于封建主义在中国的长期存在,由于可有力改造此封建社会体质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经济在中国不发达,使得中国的封建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其时的中国社会主体,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干部、解放军,看起来各异,但大多数却都因受现代观念荡涤不够,骨子里实质还是前现代的小生产者。而这种小生产者体质又有着两面性,平时是封闭的、保守的、目光短浅的、缺乏民主意识的,狂热起来则会趋向以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反现代的“农业社会主义”乌托邦。”1基于这样的理解,许多艺术家在创作反映社会群体大多数时,就不免带上了“愚昧”、“庸碌”、“无意义”、“空茫”的情绪。新启蒙思潮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批判性”思维,也给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基于社会环境去看待艺术问题的视角。但他们所看到的是否就是社会中人们的真实生活样貌却存在许多争议。例如方力钧八十年代作品中呈现的光头形象,就体现出了此种面貌。在他的作品中,把社会里大多数的“普通人”的个性、忙碌、追求都看成是无意义的、没有正面处理价值的。进入九十年代后,市场化经济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精英主义与启蒙思想逐渐被消费文化所取代。消费文化是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和必然结果,它本身是不带有任何道德判断的。在消费文化的裹挟之下,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面临着解构,与“大众”的身份区别日益模糊。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中生存压力也逐步增加,一切都导致艺术家、知识分子们陷入了危机感之中,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对社会生活、对人与人性进行审视。 二、方力钧八十年代作品中的“芸芸众生”像 观贺照田《从方力钧“光头”形象看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一文,他在分析方力钧八十年代呈现的作品时称,方力钧将“生活中忙忙碌碌,为自己的工作、生存、成功而不断奔波的人們”,这样普通、常见的人们刻画成了“剃着光头、形象重复而表情空茫的人物“,甚至是看起来无所事事乃至幽灵般的人物。将普通人的生活体味成这样的无意义,首先就需要把生活里有血有肉的人的个性、忙绿、奋斗、追求都看成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简单的把生活中的多数人们的生活、追求、忙碌甚至希望都看作是没有意义、没有正面价值的做法,显然是狭隘的,是被在新启蒙思潮塑造下的先进知识分子同化后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错误认识。据对方力钧的采访中提到,他作品里的光头形象来源可以追溯到他上中专时的一次经历:在他所就读的学校对于学生的衣着发型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学校责令方力钧去修整发型,而他选择了剃着光头回来,令校方非常不满,但他却觉得自己在对抗权威方面赢得了某种“胜利”。这个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一种记号,仿佛光头代表着叛逆、不循规蹈矩、自我,因此也成为他作品中的一种形象符号。社会是一个集体,难免有一整套的逻辑规矩需要人们共同遵循,才能顺利运转。而对于颇具“反抗”心理的艺术家们来说,也许作为社会中循规蹈矩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零件”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那么其他循规蹈矩的、成功的“零件”便成为了他们眼中碌碌无为、忙碌却愚昧的存在。 以上两张图分别是方力钧在1988年创作的《素描(之一)》与《素描(之二)》,描绘的是生活在太行山的农民。画面中人物的形象相似,被置于一个由灰色的连续不断的石墙组成的背景中。石墙由一个一个小的圆组成,连绵没有尽头,给人以压抑和束缚感。人物的光头又仿佛一个一个大的圆,表情略有区别,但很相似,能从人物的脸上感受到愚昧、重复、甚至有一丝可怜的无知感。这样的创作正是代表了当时被新启蒙思潮改造过后的先进知识分子、前卫艺术家对于社会大众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的封建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仍存在着因封建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为了尽快的反封建,就要在思想上、文化上对中国社会进行一场彻底的、全面的、现代化的启蒙工作。“在这些新启蒙思潮的认受者意识深处,只有那些受过启蒙深刻洗礼而成为了“现代人”的民主,才是真正理想的、可信任的。”2因此更多没受到新启蒙思潮洗礼的“普通人”,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便被视作了拖累和负担,成为了妨碍“现代”进程的累赘。这种想法无疑是激进的,但在当时的独立知识分子、前卫艺术家眼中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认识。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方力钧八十年代的创作便也自然而然的无视了普通人的个性、理想与追求,将他们的忙碌视作无意义,将他们的喜怒哀乐、精神思想当作没有意义的庸人自扰。由于这样的“没有意义”,艺术家们便也不认为有认真分析社会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精神生活、心灵困境、需求的必要性,于是,一个个愚昧、空茫、碌碌无为、幽灵般的光头形象就被创造出来了。 三、结语 在《人性是一片活土,长鲜花也长野草》这篇艺术家自撰中,方力钧提到了对于大众的尊重。他称“我们得学会重新尊重大众,这包括尊重大众所拥有的局限性,所拥有弱点的权力。如果我们如此不尊重人的存在,如此瞧不上人的愿望,那么我们作为众多如此不重要中的一员,我们自己以为重要的思想会有什么价值呢?”。这是方力钧对于艺术、以及人与人性的思考,也是对于他自己作品的一个反思。他想要跳脱出精英的思维,与普罗大众站在一起,真实的了解这个社会中所生活着的人的喜怒哀乐、理想与追求,而不是像过去的一些作品,将他们塑造成重复的、无意义、愚昧不清醒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进行艺术创作,以真正朴实的感受去体会,用作为人的真实情感与观众交流,观众也以同样的真实情感来体会与感受。那么,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隔阂便会减小。人性则能够更好通过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达到一种交融。在这篇自撰中,方力钧深刻的思考和反省了艺术创作者与普罗大众的关系,与其八十年代所创作的以光头为代表的“芸芸众生”像相比,他的思考来到了一个更真诚、人性,也更包容的维度。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关心、尊重人的,应该对人的本身有更多的关注和反映,对人的价值有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呈现出的作品才会有更加伟大而质朴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贺照田.《从方力钧“光头”形象看八十年代新启蒙思潮》. 作者简介:姓名:郑子艳(1996.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市场与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