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香港语言现象探讨特定背景下港式文化
范文

    张微茗 唐利平

    摘要: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大陆与香港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语言现象如香港白话、港人姓名、香港地名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的文化催生造就了独特的香港语言现象。

    关键词:香港;粤语;港式文化;英殖民

    香港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曾作为英国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回归祖国。因此,这样的历史轨迹使得其与大陆其它城市有着不同特点。不同时期的香港,也由其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衍生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各异港白(香港白话、粤语)。

    时至今日,香港社会依旧非常注重传统习俗、风水命理,由此衍生的香港白话迷信反映了其浓厚的民俗文化。放眼过去亦或现在,香港始终是一个商业社会,港人热衷于经商、博彩等行业,港白中也体现出了对财富的谐音迷信偏好。在农历新年,依照习俗,港人会早早订购“桃花树”、“橘树”,并将这些树木置于屋企、公司等地,这是缘于其名在粤语中的发音近似“发”(“花”)、“吉”(“橘”)、“金”(“橘”),取谐音中的吉祥、发财寓意。

    英殖民时期,英语在香港社会大力推广,然而,由于港人对自己的语言具有高度认同感及自豪感,粤语拥有其排外性,英语始终未能成为完全替代中文的官方语言。不过,英语推广很大程度影响了香港社会生活,不少港白词汇由英文音译而来。如巴士(bus)、士多(store)、士多啤梨(strawberry)、快劳(file)、镭射(laser)、microphone(咪高峰)等,从这类词汇,不难看出港白以中文粤语做依托,糅合外语再形成新的用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香港已在步入发达的工业社会,香港开埠客观上加速了其社会经济发展。时至今日,香港政府仍推行双语政策,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用到的文件通常也使用中英双语书写。在香港影视作品中,中英夹杂的台词也非常常见,对于港人来说,中英混杂的搭配用语如“搭taxi”(“搭计程车”)、“住ho”(“住hostel—“住宿舍”)、“做facial”(“做脸部保养”)、“做part time”(“做兼职”),这类用法在口语中比起使用中文全称,更加简短顺口。英殖民时期,赛马赌博活动流传至香港,作为一项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受到群众的喜爱。时至今日,在香港,赛马和六合彩一样,依然属于合法的赌博活动,人们热衷于“跑马”,并以此为契机,衍生发展出具有香港特色的“马”文化,参与买马(赌马)的人群叫做马民,马民们深谙赛马知识,人手一份马经、马报。以上种种例子皆展现了香港独特汉洋混杂、各族共存、包容适应的社会环境。

    日转星移,在香港回归祖国后,两岸联系日愈紧密,内陆经济发展迅猛喜人。乘着内陆崛起的快车,不少港人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陆一线城市就业,当然,其中也不乏南下香港拼搏的内地人。在这一时期,香港寸土寸金,房价和经济形势自然是港人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的港白通俗语如“劏房”(屋主自行分间隔开的狭小房屋)、“北上捞金”(去香港以北的大陆工作挣钱)、“游水”(上世纪从内地偷渡到香港采用的游泳过海方式)等也应运而生并流传开来。一般情况下,港白俗语都通俗易懂。

    香港人在给小孩取名时,也与内地的取名偏好有所不同。港人的名字,除去姓氏外,通常单名少,多为双字。究其缘由,按照中国好事成双的传统,在港人眼中,取名时单字自然不如双字吉利,并且认为单名书写起来也缺乏美感。回顾上世纪8、90年代的知名香港艺人姓名,如张国荣、周星驰、黄家驹、王祖贤等等,皆为姓氏加两字组成的双字名字。

    再谈香港的地名文化。香港意指焚香的港口,古时此地香料制造业发达,不少居民甚至以种植香料为生,如今的沙田、大埔一代更是当时“莞香”的著名产地,香港因此得名。除了这个囊括辖区范围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港具体地名也不少,这些地名大致可分为粤语地名和英式地名两类。“尖沙咀”、“大埔”等带“咀”、“沙”字的是典型的粤语地名,“咀”意为“向江海中突出的土地”,“沙”意为“由泥沙等沉积物形成的土地”,“埔”的意思是“山脚平坦开阔的土地”。此外,英式地名往往对应香港的现代化建筑,“弥敦道”、“皇后码头”、“皇后大道”、“维多利亚港”、“轩尼诗道”等等地名就是香港在英殖民地期间,由英国皇室成员或者港督的中文译名而命名的。上文中提到,香港群众喜爱赛马活动,这也对香港的区域街道命名产生了深刻影响,不少地方的命名中都包含“马”字,如马头围、马头角道、马宝道等,香港的一处马场设置在古称黄泥涌,又称快活谷的地方,后也因频繁的赛马活动而被更多人熟知,故此地改名为影视剧中常出现的“跑马地”。这些地名的由来,正好反映了香港多元的历史文化,香港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村落都印刻着它独有的历史背景,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香港的社会及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牛汝辰.香港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2020(10):12-16.

    [2]邵敬敏,石定栩.“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84-90.

    [3]苏金智.英語对香港语言使用的影响[J].中国语文,1997(03):219-226.

    [4]王德春.论双语社会香港的语言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03):2-7.

    作者简介:

    张微茗,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唐利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