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语言的语言理据学研究基础探析 |
范文 | 王卓 韩方颖 摘要:语言在产生过程中所包含的形式与词义构建的理據通常称为内部理据,而语言符号外部的理据通常种类繁多,包括语言内涵来源的文化理据、社会理据等。理据性是语言符号的重要属性,语言理据学为网络语言研究带来了新视角,本研究对网络语言背后的理据的探讨将从内部和语言外部两个角度来展开。 关键词:语言理据学;网络语言;研究基础 一、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的基本观点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新成分,从语言理据学视角的研究是一次新的尝试,说明网络语言现象受到来自语言内外部多种理据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是有理据而非任意的,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帮助推动语言理据学的建设和发展,其基本观点如下: (1)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衍生出的特殊语言现象,作为自然语言的变体,新时代的网络语言充满个性,随意自由,语体也随具体语境和言语表达而定,在互联网交际中拥有着特定的社会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 (2)网络语言的生成和发展是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共同作用的结果:具备交际功能的网络语言是有理据性的,而非任意的,语言内部的理据占主导作用,包括语音、语法和语义三方面。来自语言外部理据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网络语言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因素等息息相关。 (3)网络语言的发展既是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网络语言内外部理据的解读能够为规范网络语言带来一定的思考,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优势,发挥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占据文明使用网络语言的主旋律等。 二、网络语言的研究理论基础 (一)语言理据学 1.“理据”的界定“理据”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视角,是十分复杂的一个概念,在语言理据研究的历史上,学者们对“理据”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语言“理据”的概念也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既可指语言符号的属性,又指语言研究的视角。广义上的“理据”是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王艾录,2011);狭义上指词语为什么具有某个意义的理由和根据,也就是词的声音和意义的内在联系。(严学窘,1979)。简言之,语言理据是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形成的理由和根据,也是语言的发展演变与各种内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赵宏,2013)本文对网络语言理据的探求是语言研究的基本任务,使研究更满足科学解释性。 2.语言理据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语言理据学是一门隶属于认知语言学的新兴学科,以挖掘语言编码内在机制为己任,“理据义、理据性和理据论”是语言理据学的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理据义通常指的是狭义的理据,是对具体语言符号产生动因的语言解释,即对某一具体词语的理据解释。人们平常只看到了词义,却忽视了其背后词汇产生的理据,理据义是语言理据学创建的事实基础,当发现或者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理据义时,才能更好的断定语言符号的理据性。理据性通常指的是广义的理据,即整个语言符号的理据性质。理据性与任意性是整个语言符号的重要属性。索绪尔界定了现代语言学中的任意性概念,认为在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从根本上是任意的,但却是可以相对地论证的,这为语言符号的理据生成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理据性为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动因,促进语言的不断丰富。理据性和任意性虽相互对立,但又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语言体系的和谐发展。 当语言的属性被升华后,相应的理论也必然会生成。理据义和理据性作为本体论,是关于语言事实形成的基础,理据论则作为方法论,从不同角度被用来解释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动因的理论,比如语言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等。理据论的形成能够有力地指导人们对理据性的认识,帮助考究词语的理据义。 (二)隐喻与转喻认知机制 索绪尔揭示了语言符号内部包括音、形、义方面的任意性,而语言的理据性指出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动因和规律,即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性。随着近年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几乎任何一种语言符号系统都不是任意创造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是人类在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成果,隐喻和转喻机制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因而,本课题将其作为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来对网络语言的理据进行解读。 根据Lakoff & Johnson,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即用人们相对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知相对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有形的概念与无形的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相似性既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两个形状、结构、功能等特征相似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某种相似的联系,进而为认知经验发生映射提供可能性。基于隐喻的相似性映射,本研究以隐喻的认知机制作为理论基础为语言内部各个符号之间的能指和所指关系的非任意性特征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解释。 和隐喻一样,转喻同样也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基本思维方式,具有源域和目标域。Kovecses认为,转喻是同一个概念域内的概念映射,是源域为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源域和目标域均为该域内的概念实体,二者是邻近关系,即通过一件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来概念化一个事物的过程,这是其与隐喻的不同之处。网络语言在交际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生语体形式和语义的变化,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最突显的部分或最易感知的整体往往处于认知事物的初级阶段,转喻正是利用其作为“认知参照点”自发的、无意识的来唤起突显低的部分,转喻涉及的是同个域中整体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间的关系,源域为理解本课题不断更新变化的网络语言目标域提供了心理可及性。 参考文献 [1]王艾录.“理据”作为语言学术语的几种涵义[J]当代外语研究.2011 [2]赵宏.浅析网络流行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3]李二占.国内语言理据学述略:简史、成果、论题和应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作者简介:王卓(1981-)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教授,硕士,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韩方颖(1982-)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外语教研部。研究方向:语言学。 (1.哈尔滨金融学院;2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哈尔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