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解读舞蹈文化对群众音乐审美的影响 |
范文 | 王俊 摘 要:舞蹈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以及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大批原本濒临消亡的民间舞蹈也通过舞蹈文化的形式得以重生。舞蹈文化是舞蹈艺术中较大的一个子系统。最早的舞蹈文化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是原始生活和古代社会最为经常的智力活动之一。本文阐述了舞蹈文化的兴起,分析舞蹈文化的种类,通过对《梦幻曲》、《为了爱》、《望月》三首舞蹈常用曲目的分析,对群众音乐听觉的影响,以及对群众音乐审美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舞蹈文化;群众;音乐审美 舞蹈文化是群众艺术活动的一种,它能够帮助群众艺术发展,推动群众艺术建设。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意义也在不断变化,由早期的生存行为逐渐发展成后来的祭祀活动,再经过近现代的传承,最终演变成今天所说的健身舞蹈文化。进人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居民收人不断增加,人们开始由温饱需求转向健康需求,而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利用休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于是舞蹈文化这种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锻炼身体的健身形式掀起热潮。 一、舞蹈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舞蹈文化响应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号,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氛围,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活动。 它能有效的帮助人们达到强身健体、增强人们体质、提高免疫力的目的。这让舞蹈文化的群众基础有了变得更加广泛,舞蹈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对全民的心理健康更是有了极大地帮助。舞者对自我的认可度也会强烈,更会注人情感舞蹈,得到一个精神上的体验和心理健康的需求。舞蹈文化满足了城市文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展现出一个新型的社会形象。舞蹈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健身文化,体现了中国不断发展多元化文化的特色,提升了社会形象也提高了人们对自身要求的品味,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为发展其他特色事业提供了借鉴和意义。 二、居民舞蹈文化参与者基本情况调查 近几年笔者所在地级市舞蹈文化的发展较快,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本市的文化广场、黄海公园等活动较为集中的地点调研发现,舞蹈文化的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有适合中老年的简单节奏和动作,更是加人了民族舞、拉丁、扇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适应的人群也有所变化,多数的舞蹈文化者都是每天坚持来练习。他们有较多空余的时间,且生活比较规律,通常是晚饭后时间。舞蹈文化有丰富的队形变化,动作节奏感较强,节奏简单,适合广大群众健身。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参加舞蹈文化的人员年龄相差较大,其中参与者人数较多集中在31-50岁,占总人数的55.9%,其次51岁以上的居民占总人数的26.5%,21-30岁的相对较少,占总人数的14%,20岁以下的居民仅占总人数的3.6%。同时女性参与者远远多于男性参与者,女性占总人数的71.3%,而男性占總人数的28.7%,出现这一情况也能看出舞蹈文化作为舞蹈类健身运动获得广大女性同胞的喜爱,多数女性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健身运动方式。 三、舞蹈文化舞蹈种类 按照舞蹈的特征来划分:专业舞蹈有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爵士舞;按照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划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四、舞曲对群众音乐审美的影响 加人舞蹈文化队伍的群众通过学习舞蹈文化时要对舞蹈文化的音乐进行记忆,由于舞蹈文化音响声音较大的原因,使得闲聊或者在场的其他群众也间接的得到音乐的熏陶,久而久之,在舞蹈文化群体附近活动的大众多会对其音乐及其熟悉。白天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又会不时的传唱旋律,这样会使得其他的人对歌曲也很熟悉。对于经常听到且熟悉的歌曲,人们对于其歌曲的音高就会有很深的印象,对音乐产生很大俄积极性,经常这样熟悉音乐,锻炼自己的听觉,对群众的音乐听觉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望月》为例,《望月》是由国风作词,印青作曲的一首优美的艺术歌曲。其曲调清新,委婉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远在天边的亲人无尽的思恋和牵挂之情。它所再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和情感过程,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现象,在精神上使人感到舒心,居民在选择舞蹈文化的歌时,充分考虑到选择歌曲的重要,不仅是歌曲的节奏简单易学,更是在歌曲情感的表达上也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曲式分析:歌曲为完全再现的三段体,前奏13小节,前奏材料上由主题的片段化引人,旋律先有一个上行的琶音,之后引出主题思绪,为呈示段的引人起到铺垫的作用。A乐段由16小节组成,在调性上为带有黯淡色彩的将e小调,这与表达伤感情调的音乐内容相照应。呈示段旋律优美而流畅,采用长持续音的方式表达静静的思恋,由上而下的旋律线条,表达这伤感的思恋。前两个乐句用自由模进的发展方式来巩固主题;后两个乐句则进一步展开。尤其是歌词部分,具有很深的文学气息,通过对“月亮”和“我”,“天上”和“地上”的描述,影射出我和你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感,更为思念增添了一份伤感情思,寓意深长。B乐段(31一47)将全曲推向高潮,这与呈示段的陈述型是不同的,中段是乐思的进一步推进和升华,音区则由中音区一跃为高音区,思念表达更为的强烈。在调性上,仍为将e,J、调;在结构上由4个,其中前两个乐句为变化重复关系,后两个乐句是呈示段乐句的伸展,在音调上与呈示段有密切的联系,加强了歌曲的统一性,并且时值上的延长,为旋律的高潮发展做出了铺垫。乐段A(55一71)是呈示段的完全再现,是音乐发展后的情绪缓慢过度到平稳,在调性上与呈示段的调性相同,加强了歌曲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在速度上和情绪上与呈示段形成呼应。5个小节的补充,强化并深化了乐曲的意境,最后完美结束在注音上。 五、对群众音乐审美能力的影响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的前提,音乐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欣赏作为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与过程来培养与提高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贯穿音乐欣赏过程的始终;音乐欣赏是实现音乐审美的重要手段。音乐欣赏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是对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听觉的感性是音乐欣赏的基本条件,又是音乐欣赏的第一需要,同时理性的认识在音乐欣赏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把握理性与感性的辨证关系,又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 六、结语 舞蹈文化作为广场文化的一种,现在已经有着新时代的意义,在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的今天,舞蹈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能够帮助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及推动群众文化的建设。不仅有着文化的传播,在音乐的审美方面更是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判断能力。在其所选用的音乐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文化音乐的广泛传播,舞蹈文化音乐由简单的无旋律伴奏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流行音乐改编而成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是现代音乐多元化发展的体现。舞蹈文化的兴起不仅是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还对人民的音乐听觉上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加人舞蹈文化队伍的群众通过学习舞蹈文化时要对舞蹈文化的音乐进行记忆,由于舞蹈文化音响声音较大的原因,使得闲聊或者在场的其他群众也间接的得到音乐的熏陶,久而久之,在舞蹈文化群体附近活动的大众多会对其音乐及其熟悉。白天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又会不时的传唱旋律,这样会使得其他的人对歌曲也很熟悉。对于经常听到且熟悉的歌曲,人们对于其歌曲的音高就会有很深的印象,对音乐产生很大俄积极性,经常这样熟悉音乐,锻炼自己的听觉,对群众的音乐审美有更大的幫助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当代社区舞蹈文化的发展初探[J].何甲麒. 音乐时空.2016(03) [2]新媒体语境下新媒体舞蹈文化研究[J].于昆.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 [3]“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策略研究[J].戴钦,帅晓军. 贵州民族研究.2018(12) [4]舞蹈表演中舞蹈文化的作用及表达[J].杨思媛. 戏剧之家.2019(08) [5]关于东盟舞蹈文化传播方向探析[J].陈璐. 艺术评鉴.2019(19) [6]基于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开展路径探索[J].滕菲. 戏剧之家.2019(29) [7]社区舞蹈文化教育与实践体系的构建[J].宋媛. 艺术研究.2017(01) [8]文化之舞——浅谈舞蹈文化以王玫《天鹅湖记》为例[J].张元. 北方音乐.2017(06) [9]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宋文鹤. 中国民族博览.2017(04) [10]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育传承探究[J].周杰. 中国民族博览.2017(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