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
范文 | 李世佳 彭邦本 2018年10月19日至22日,由四川大学、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举行,国内外200余位专家莅临盛会。大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主持,原吉林大学副校长、原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长林沄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研究员,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同志,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同志,先后致辞,深切缅怀了徐中舒先生的道德文章。研讨会计收论文145篇,集中探讨了徐中舒先生生平及治学、先秦史、古文字、巴蜀史四个方面的问题,成果丰硕。 一、徐中舒先生生平及治学方法 原青海師范大学校长张广志教授追忆了徐中舒先生曾经的教诲、支持。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分析了徐中舒先生对“古史二重证据法”的创新。四川大学张勋燎教授评价了徐中舒先生的治学方法与家国情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认为徐中舒先生“两论”(《巴蜀文化初论》《巴蜀文化续论》)大大推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蜀文化研究进程。四川大学李映发教授认为徐中舒先生有乾嘉学派根底、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素养。四川大学陈力教授介绍了容庚先生旧藏徐中舒先生遗札十三通复制件。 西华大学潘殊闲教授揭示了徐中舒先生对《易经·井卦》“井”意象的学术创新。澳门大学杨兆贵副教授以徐中舒先生的考论为基础,指出《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等篇章是离乱之世士人精神苦闷的表现。暨南大学朱灿鹏教授指出徐中舒、方壮猷二位先生合纂的《尚书讲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先秦史专题研究 1.运用多重证据法探讨历史问题 原陕西师范大学校长赵世超教授对商周服制演变做了系统考察。武汉大学徐少华教授就传世曾伯漆簠的年代、国族及器主等做了细致考证。武汉大学罗运环教授系统论证了“汤德”的特点。四川大学彭邦本教授探讨了蜀道与河流、族群、文化乃至文明起源的关系。陇东学院李仲立教授探讨了中国传说历史时期姓的起源、作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辉研究员利用秦封泥对怀德县地望做了考论。四川大学何崝教授重点考察了《易》理的形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剑华研究员分析了汉代画像中骑象图寓意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源研究员探究了西周王朝在内服区域管理基层土地与庶人的官僚机制。吉林大学吴良宝教授利用新莽封泥对莽郡界址做了探讨。上海大学宁镇疆教授指出清华简《芮良夫毖》篇在“官人”之法上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等文献记载有密切联系,此发现有重要学术价值。西南大学邹芙都教授指出西周中晚期册命金文所见“五邑”是以军事职官为核心的城邑,功用在于加强岐周、丰镐的防御。重庆师范大学刘俊男教授探讨了中国铸铜技术出现时间、南北方不同诸问题。中国孔子研究院刘光胜教授推论清华简《厚父》篇“时王为成王”说,概是周初“殷鉴”思潮下成王向厚父垂询夏兴亡教训的产物。苏州大学周书灿教授通过禹、启、太康传说,分析了“二重证据法”的应用问题,提出夏史重建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卢中阳副教授以西双版纳为研究个案,对指定服役制度做了系统剖析。河南大学黄锦前副教授通过曾国铜器铭文分析,揭示了曾国权力分配的一般原则——任人唯亲。中国人民大学赵容俊先生探讨了先秦巫者的生产巫术活动等。 2.传世文献的再审视 原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张广志教授考究了“贡助彻”的性质等数个具体问题。四川大学周九香教授探讨了《汉书》等问题,并及治史态度、方法。南开大学朱彦民教授对“韦编”做了很好的探讨,并对古籍称经的问题进行了论说。天津师范大学杜勇教授指出,周始祖弃死后,后稷演变为不窋以上周人多代先公初创大业的时代符号。四川大学彭华教授分析了判别“民族”的标准,进而辨别“夷夏之辨”的要义所在。西南大学王化平教授指出《诗经》《周易》相互考察可为研究一途。陕西师范大学吕亚虎副教授指出鲧的被杀非因治水,而是其在部落间权力斗争失败所致。山西师范大学谢耀亭副教授比较了晋国郤、栾、赵三个宗族,说明德对宗族绵延的重要性。安阳师范学院张卉副教授对《左传》襄公三一年“缮完、葺墙”处提出新的句读法。 三、古文字专题研究 1.甲骨、金文、简帛等文字释读 吉林大学林沄教授对徐中舒先生名文《耒耜考》作了补论,修正了“耜”字的字形。故宫博物院林小安研究员介绍了徐中舒先生“字之本义要从偏旁所从的字中求之”的重要原则。韩国世界文字研究所辛侑承教授阐释了目前甲骨文释读方式的局限及困难。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认为甲骨文中“往”从止王声,本义为往来之往,无用作祭名的用法。山东大学王晓鹏教授将旧释甲骨文“肩”之字改释为“骨”,且梳理了“咼”“骨”二字的演变关系。浙江大学牛海茹先生借新缀合的一版甲骨文中有关帝的一则新材料,分析了卜问“爻”的卜辞。 浙江大学曹锦炎教授对新发现的槐簋铭文做了具体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冯时研究员对禹鼎铭做了新的释读,如“勿遗寿幼”新释为“不可遗弃伤害老幼”。郑州大学黄锡全教授论证了清华简《系年》中的金文“蔑曆”当读为“蔑廉”。中山大学朱其智教授认为毛公鼎铭中的“闬”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进入义;推论从“隹”“寡”声的字即“顾”字。北京印刷学院崔存明教授对大盂鼎铭中“域”等三个关键字做了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义峰副教授对它簋铭中“同义连用”现象做了阐述。陕西师范大学王伟副教授认为襄成环权铭文首字为“襄”字,即文献所载“襄城”,进而指出该权为秦器。曲阜师范大学张俊成副教授认为金文“溓”从又从二倒矢,当从旧释为“兼”字。 清华大学刘国忠教授初步探讨了清华简《治邦之道》简文。复旦大学陈剑教授认为《岳麓简(五)》简文“辞所当止,皆腏之”中的“腏”字即《说文解字》“亅”字,意为“词意停顿处,皆标上钩识符号”,以此释读郭店简《老子》相似字,得以互证。浙江大学吴毅强先生对《新出相家巷秦封泥》一书误释、缺释的18件封泥做了补正。 2.相关历史文化、语言、历法、思想方面的研究 四川大学彭裕商教授指出高水平的古籍今注今译作品需要译注者广泛阅读各类古书,深厚积累,不能急于求成。江苏师范大学叶正渤教授认为殷遗民所铸铜铭既有商铭文的某些烙印,又有周初铭文的某些元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王小平研究员指出甲骨文是有意味的形式,即“审美的符号”“艺术的符号”。山西大学郑继娥副教授重点对比了上古汉语表方所介词“在”字的宾语、谓语中心语及宾语中心语的异同问题。 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认为“乘盨”铭文所载历日“唯四年二月初吉己巳”当为周厉王四年(公元前875年)子正二月乙巳朔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博先生在系统考察清华竹书《系年》纪时基础上,揭示了《系年》所据著史年表的诸侯国史记性质。青海师范大學李健胜教授指出郭店楚简所见“子思之儒”的禅让观,是在慎行思想下所继承的上古时代的一种为政思想。 四、巴蜀史专题研究 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龙达瑞教授详细介绍了美国学者麦克法默(Michael Farmer,中文名方博源)的著作《蜀才:谯周及早期蜀地思想文化》。四川大学林向教授利用考古新发现,对四川盆地文明化进程及其特点做了深入探讨。四川大学刘复生教授分析了秦汉时期原西北部分羌民南迁的背景及对西南“蜀汉徼外”民族关系史格局变化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汪启明教授对中上古蜀人的来源、结构演变及层次做了系统考察。 四川大学粟品孝教授指出“苏学盛于北”的“学”在明清时期更多偏向文学艺术层面,试图把“学”扩大到经学的做法,并不符合金朝时期苏氏经学的传播实况。四川大学黄博副教授从书法视野的独特角度,对汉唐间巴蜀文化长达三百年的失落期做了深度剖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施劲松研究员复原了先秦时期成都平原房屋建筑的选址、结构、材料等基本问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张学君编审考察了巴蜀地区早期的商贸活动。四川师范大学秦彦士教授结合近年来的出土材料考察了秦与巴蜀的文化互动。西华大学李钊副教授就秦据蜀后遴选郡守统筹蜀地农业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劳动力、生产技术等传统农业发展要素的优化组合情况做了详细论述。 合之,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与会专家济济一堂,总结和弘扬了徐中舒先生博大精深的治学方法与学术思想,在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下作了学术观点的交流与争鸣,推出了诸多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先秦史、古文字学与巴蜀史研究更深、更广的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