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文化”的影响 |
范文 | 【摘? 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微文化”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文化特征,并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虽然“微文化”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也导致以下问题:(1)不良信息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2)庸俗娱乐节目导致大学生审美能力退化;(3)“微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4)网络交互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障碍。对于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1)高度关注净化网络环境;(2)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3)深化“微文化”艺术价值;(4)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生互动。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微文化;影响 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了“微文化”,如今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支付、微媒体等,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开启了“微时代”。当前微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当前大学生作为接触网络最多的人群之一,他们深受这种“微文化”的影响,也对这种文化大力推崇。由于长期浸染于此文化之中,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这些文化思想的冲击,从而产生极大的变化。这给当前高校思想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笔者试图分析“微文化”对大学生的有力和不利影响,从而为“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几点建议。 1.“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1不良信息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 “微文化”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现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涵。“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更强调个体的作用,也就是“微言大义”。毋庸置疑,市场上也涌现了大量的弘扬爱国主义旋律的微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一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网络虚假信息、虚假言论和谣言,也使得部分大学生亲信谣言,受人蛊惑,动摇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过度沉迷于网络,以及过度冗杂的信息使得他们是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甚至成为这些谣言的传播者。 1.2庸俗娱乐节目导致大学生审美能力退化 关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人员对当前的现状表达了担忧,认为当前网络缺乏秩序的规范和约束,甚至出现过度的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从而消磨人们的意志,甚至影響人们的精神状态。通过与一些高校大学生交流,发现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很容易沉迷网络流行的庸俗题材微小说、微电影等,并大加推崇,并通过网络推送,在同学间广泛传播,很快形成一股潮流,不少学生甚至积极效仿。另一方面,他们对于优秀的微文化不加欣赏,甚至嗤之以鼻,失去了起码的审美能力。 1.3“微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 中华民族长久的历史沉淀,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代代中华子孙的传承,才使得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下来,才使得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的东方。现实生活中,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大学生结合搜信息渠道的便捷,他们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化,并崇拜备至,说道自己国家的文化却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认同。这种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不但影响其本人的健康发展,更可怕的是会造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后果不堪设想。 1.4网络交互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人与人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大学生们更加喜爱这样的交流方式,同时,通过这种交流,一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也能够更加便利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锻炼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但另一方面,这种过于依赖网络的交际形式,也使大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产生障碍,不注重和他人面对面交流应该具有的技巧和礼节,使得他们失去能够真正交心的朋友,同时也失去一些宝贵的发展机会。同时,这种对网络交往的迷恋,使得他们的人情逐渐淡漠,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不能体会大学同窗之间珍贵的友情。也不知如何对他人付出真情。 2.“微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应对建议 2.1高度关注净化网络环境 “微文化”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既然无法改变这一局面,高校应尊重微文化发展特点,高度关注微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时代下,“微文化”通过互联网渠道能够实现快速广泛的传播,一段文字、一个视频、一个事件在短短几秒钟内就会迅速扩散,形成一股力量。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微文化,高校应加强对网络平台舆情的收集和监督,对学生的论坛、博客、QQ群等进行适时监控,及时删除不利信息。加大对正面事件的宣传,占据舆情引导的主动性,营造相对积极、健康的网络交流和沟通环境。 2.2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新时期网络的便利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要想做好微文化应对工作,高校必须借助网络信息化手段,落实国家相关的政策,积极展开网络文化试点工作,重视思想教育改革工作。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迎合当前网络发展的大时代,注重培养思政教师的网络信息能力,开设网络宣传专栏,解答学生的生活和文化困惑,提高学生的思想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的微文化信息,接受有利的微文化熏陶。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构建特色思政教育网站,设置师生互动功能模块,与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教师微信、博客等,强化新媒体网络建设,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 2.3深化“微文化”艺术价值 “微文化”是一种碎片文化,其深度、宽度和广度无法和传统文化相比。为了充分发挥“微文化”对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加强对“微文化”的研究,发挥其自身的特有功能,将一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以“微视频”、“微电影”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制作出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一起参加制作。这种有内涵、有深度的“微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引发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对微平台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丰富和完善微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4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相对死板,难以激发学生对于思政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能够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识到“微文化”的强大功能,将其巧妙地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在利用新的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对话者。利用新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学生积极交流,发挥没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吕路军.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199-200. [2]张晴.微文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0(12):42-44. [3]冯剑琴,舒丽平.“微文化”视域下“三全育人”模式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36-38. 作者简介:杜宪召(1983.11-),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