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
范文 | 郭玮 摘要:五四运动的爆发,直接催生了“五四精神”,其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精神,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爱国和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动力。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青年要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唯实唯干培养坚毅品质。 关键词:五四精神;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1-0034-03 2017年的5月4日,是五四运动98周年纪念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5周年纪念日。纪念五四运动,旨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传承“五四精神”,弘扬“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激励广大青年继往开来、激扬青春、唯实唯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五四运动概述 深刻把握“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首先要了解五四运动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和重要意义。1919年5月4日,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第一,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这些合理主张竟然遭到拒绝,而且会议还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境内的各种特权。对于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北洋政府派出的中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当北大校长蔡元培将这一消息转报学生后,顿时举国震惊、群情激愤。 第二,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学生领袖,如方豪、罗家伦、段锡朋、傅斯年、江敬熙等人是中国青年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们思想积极上进,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新出路,面对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和暴力行径,他们毫不妥协、毫不畏惧,这些青年学生领袖后来成为中国各个行业的精英。 第三,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毛泽东曾在1942年和1945年先后两次指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文革”结束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运动回忆录》,只承认李大钊是领袖,对其他人一律采取否定态度。现在,更多学者提出蔡元培、陳独秀、胡适与李大钊应同是五四运动的领袖,这一认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第四,五四运动的形式是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口号是“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3000多名学生举旗冲破军警的阻挠,毅然决然冲向天安门进行游行示威。随后,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响应,出现商人罢市,引发工人罢工,斗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全国。 第五,运动成果是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第六,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四运动既是一次解放人民的思想运动,又是一场塑造人才的实践革命。青年学生在斗争中涌现的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真理的精神,一直为后来人传承不息。 二、“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 五四运动的爆发,直接催生了“五四精神”,其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精神,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爱国和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动力,代表着爱国、诚实、进步、积极、自由、平等、创造,最终目的是振兴中华民族。 (一)爱国是“五四精神”的源泉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自始至终都彰显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间,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中,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直到20世纪初,中国虽然在形式上保持着独立,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沦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在五四运动前,主要有六次著名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位,中国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仍然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激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满和反抗。直到1919年初的巴黎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仍然受到列强的欺凌,中国人长期积压的爱国救国情绪再次被点燃,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因此,五四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贯穿五四运动的一条红线。 (二)进步是“五四精神”的本色 五四运动是由追求进步的人,主要是青年人发起和参与的一场群众性革命运动。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有三件大事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说明中国人追求革命进步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第一,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成功。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竖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从而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觉悟和思想解放,为中国一直渴望进步、追求进步开启了一道闸门。 第二,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了当时社会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对。1915年,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发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15年至1919年,是前期阶段,主要是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思想文化斗争,当时激进人物的思想倾向基本一致,包括激烈反传统、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民主主义、资本主义、西化倾向等;1919年至1923年,是后期阶段,这些领袖人物之间发生了思想分化,形成了自由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三大派别。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吸引了很多青年人,为五四运动奠定了进步思想基础。 第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全世界,也传到了俄国的近邻——中国,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当时的《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如1918年11月,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两篇著名文章。五四运动正是受此影响而成为全国性的群众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这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意为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Science”,赛因斯,意为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他指出,拥护“德先生”,必须反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要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教思想;拥护“赛先生”,必须反旧艺术、旧宗教,要宣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和人民迫切的需要,有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造就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在五四运动期间,热血青年就是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礼教及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但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也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三、“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成长和青年工作,在五四青年节当日或前后曾发表过多次重要讲话,勉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如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談会上的讲话等。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指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进步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和践行的价值观”,为新形势下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表明“五四精神”历久弥新,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24个字,用“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其中也包含了“五四精神”的先进价值观。 (一)热爱国家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展现出灿烂前景,爱国就要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追求进步 追求进步是人生命本质的提升,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作为有历史担当的青年,更要胸怀大局、放眼时代、立足发展,自觉把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拼搏。正如五四运动先驱李大钊这样告诉青年:“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三)坚持民主 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崇尚科学 崇尚科学,反对愚昧,是人类永恒的斗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今天,我们更应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素养,努力形成尊重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新形势下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 为弘扬和传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长期以来,“五四精神”得到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传承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新形势下,广大青年要有使命担当,努力做传承发扬“五四精神”的模范。 (一)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祖国的前途命运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前途命运。五四运动先驱用实际行动告诫当代青年,中国革命的无数先烈用生命告诫当代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有志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到延安革命圣地去,到共产党那边去。正如诗人柯仲平在《延安与中国青年》中纵情记述:“青年,中国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饭,延安穿的麻草鞋,为什么你要爱延安?青年回答: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到前方去抗战,只怕取不到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这生动诠释了青年在国家破碎、民族危亡之际追求救国梦、报国梦的使命担当。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包括个人梦,青年人有梦想、有个人设计,非常可贵,但离开了国家,再好的梦想也只是空中楼阁。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能好。青年人要胸装家国情怀,永葆家国情结,始终把个人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二)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古人云:“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今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青年一定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这对当代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新的要求。 (三)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 学史可以明理,青年学习党史军史,才能深刻体会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决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之不易。当前,由于受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影响,一些人的理想信念淡化,更有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改编历史、恶搞英雄、丑化领袖,否定党的革命历史,其实质就是搞乱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因此,青年需要高度警惕,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嘱托,努力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同心同向,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就会有力量。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尤其是青年党员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把住欲望关,净化朋友圈,涵养高品位,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唯实唯干培养坚毅品质 智商和情商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品质是坚毅。坚定又有毅力,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心、专注投入、坚持不懈,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事业大成之人,必有坚毅之品质。青年唯有在博学、厚德、明辨、笃行上下工夫,努力锻造坚毅品格,才能谱写无悔青春。博学指勤奋有恒,学识渊博。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要学习和实践清代王国维治学的三种境界。厚德指崇德修身,厚德载物。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正因如此,习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明辨指明辨事非,正确决择。是非明,方向正,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只有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才能不断攀登人生的新高度。笃行指知行合一,矢志奋斗。现在,青春用来奋斗;将来,青春用来回忆。青年只有具备唯实唯干、克难奋进的精神,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胡绳论“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光明日报,2017-5-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