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刍议本土高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的叙事治疗
范文

    宋娜 孙燕 徐惠萍

    摘要:叙事治疗作为最具后现代特色的心理疗法,其本土化应用一直是咨询师和相关领域学者们的关注焦点。叙事治疗关注心理问题的内化与权力运作的关系,与来访者一起探讨心理问题背后的主流论述,这种解构性的思想与传统的心理咨询流派有很大的不同。叙事治疗的“短平快”和对来访者的认知能力要求是其适用于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依据。叙事治疗为本土高校心理咨询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即:叙事治疗关注事件的意义,而非问题本身,叙事治疗为国内将“社会文化”纳入心理咨询的考量框架提供操作路径的参考,其“语言建构故事”的理念值得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叙事治疗;本土;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1?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106-03

    叙事治疗是最具后现代特色的心理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后现代哲学,尤其深受福柯、德里达等人思想的影响。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籍心理治疗师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和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White和Epston都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工作或者学习背景,因而叙事治疗渗透着从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理解人及心理问题的思想。20世纪初,叙事治疗传入中国,近十几年来,国内关于叙事治疗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在叙事治疗用于心理咨询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叙事治疗的哲学渊源、本土化思考、理论评述及应用价值等。近年来,国内的咨询师、学者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叙事治疗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叙事团体”的有效性探讨。比如赵君、李焰等[1]进行了叙事治疗取向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认为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促进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具有有效性;倪磊[2]运用叙事治疗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干预了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发现基于叙事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具有良好效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叙事治疗取向的团体辅导的实践与研究,干预的主题有自我效能感、幸福感、情绪管理等等。综观国内关于叙事治疗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绝大部分咨询师、学者认为叙事治疗不论是用于个体咨询还是团体辅导,都有其应用价值和自身优越性,尤其是叙事治疗打破传统心理咨询模式,重新定义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把生命故事的叙述权力赋予来访者本人,将人与问题分离、解构主流论述,让来访者的主体性凸显等理念与方法,使其在诸多后现代心理咨询流派中独树一帜,在国内本土心理咨询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有学者提出叙事治疗在国内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不免存在如下问题:是否叙事治疗师本人首先要持有相应的个人哲学;叙事治疗是否能与别的咨询流派相融合,是否会步入“一種一元主义的削足适履”[3]的境地;作为“非科学主义”的叙事治疗怎样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等。为探讨叙事治疗在本土心理咨询的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叙事治疗视角下的心理问题产生机制,阐释叙事治疗在本土高校心理咨询适用依据,提出叙事治疗本土心理咨询实践的应用启示,以期为丰富本土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一、叙事治疗视阈下的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将人的心理问题看作是个体心理动力问题,关注人的童年经历和潜意识,主要研究病态心理,对人的看法是消极的;行为主义认为,人通过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是被动的,是可以被操作的,忽略人的能动性;认知流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大都产生于不合理的信念导致的不适当、不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认为人时而理性,时而非理性。传统心理咨询流派概括而言呈现以下方面的特点: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具有“中心地位”或者“权威性”;通过分析来访者的心理症状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心理问题诊断;对人及人性的看法是消极的或是被动的。叙事治疗和传统心理咨询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基于的哲学基础及人性观对人及心理问题具有解构性的视角。

    法国哲学家福柯关于知识/权力的观点给予叙事治疗关于生命故事的论述权力新理解的思想支持。关于生命和关系的故事是在特定的主流意识形态背景中发展出来的[4]。主流意识或“主流知识”即权力决定哪些知识是真实、正确或适当的知识[5],如此一来将权力与真理连接起来。权力技术“煽动”人透过“真理”建构生活。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生命故事就与凝聚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真理”息息相关。主流话语体系主导着个体的生命叙述,个体自觉地内化社会主流文化的凝视。个体内化并记忆符合主流文化的叙述,对那些替代性的故事或叙述置于边缘化的位置,甚至遗忘。但是“真理”并不总是能控制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当个体的经验与主流文化冲突时,“失败”“内疚”“无力”等感觉就会侵袭人们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缺陷进一步加强人与问题的连结,产生更牢固的问题内化,人们因此常常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是没有力量的。例如:笔者曾经接待的一个来访者深受“健康焦虑”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各种躯体症状,在对话和提问的过程中发现来访者正在经历一连串的“失败”和“倒霉”的事件,并且认为之所以经历这些是因为自己是一个“不幸运”的“无能”的人。主流社会文化关于“成功”的定义,让来访者将问题与人勾连起来,并牢固内化造成来访者产生消极的自我认同,从而产生内心冲突。

    二、叙事治疗与本土高校心理咨询实践

    叙事治疗在国内心理咨询、社区工作、叙事医学等领域都得实践应用,尤其在国内心理咨询的应用有效性得到许多咨询师、学者们的青睐。有些学者对叙事治疗的哲学观、不询问过去、不下诊断等方面心存芥蒂,基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和文献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叙事治疗适用于本土高校心理咨询进行分析。

    (一)本土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期待与叙事治疗的“短平快”

    相较于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叙事治疗不关注症状产生的原因,而将焦点放在解构问题故事(主线故事)、发展和丰厚支线故事上,构建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陪伴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力量,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有时仅将问题“外化”就已经让来访者感受到力量了,或者解构主流社会文化中的论述后他们就能将问题迎刃而解了,因而呈现“短平快”的特征,这一特征正好契合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期待。许多大学生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总是急于寻求答案,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但是行为主义的“短平快”效果持续较短,需要不断强化,认知流派是结构主义取向的,咨询师作为理性的判断者执行严格的认知审查任务,因而认知流派是将来访者置于主体缺失地位的“短平快”,而叙事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符合现代本土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期待的心理需求。

    (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叙事治疗的解构思想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发展的阶段,且对新事物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和接受力。叙事治疗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典型治疗方法,其中的哲学观、人性观、技术和方法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而处于“知识爆炸”信息化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类知识,知识的快速“生产”和传播,使知识的“真理性”受到冲击,“少数”“小众”等非主流因素被广大学生慢慢接受,现代性正刷新着大学生对主流的认知,而呈现出多元和解构的特点。叙事治疗的一大关键就是“解构”思想,解构对原本内化的心理问题和固化的应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需要来访者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处于信息时代且认知能力高度发展的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叙事治疗对认知能力的要求不谋而合。

    (三)文化多样性与叙事治疗的“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是一种文学形象的表达,指的是个体的不符合主流文化的行为方式或思想观念[6]。地方性知识是非主流的、边缘化的、不具权力的。来自全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享同一空间,大学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散地。例如云南是拥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省份,云南省高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云南本土,这些学生其背景文化相对主流文化而言就是地方性知识。每个大学生都是带着本族文化进入大学的,在“异文化”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文化和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叙事治疗重视地方性知识,考量个体的文化背景,并将当地文化运用到治疗当中,这与云南本土高校的文化多样性的社会事实具有匹配性。

    三、叙事治疗对本土高校心理咨询实践的启示

    叙事治疗视角下的心理咨询究竟是什么?根据内梅耶提出的四个根基于对话框架内的隐喻,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心理咨询的两大关键因素就是对话过程和生命故事的重写过程。发生在咨询中的对话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结构程式,而是两个互为主体之间的关于意义交流、理解、诠释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语言不可分离,不管咨询师是那个咨询流派,语言是所有心理咨询的重要媒介[7]。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叙事治疗对本土心理咨询的启示。

    (一)一种世界观,一种生命意义

    在结构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问题紧紧相连,叙事治疗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它告诉我们现实是无法被客观认识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因此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所以我们要诠释经验、建构意义。叙事疗法不仅注重技术和方法,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人们打开叙事的世界观,即无论何时都要相信每个人身上的力量,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是一种如何对待生命的态度。在和学生的对话中,要双重倾听,既听到学生在说的困顿,又听到学生沒说的珍视的生命意义。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专家”,当来访者走进咨询室时,是带着丰富的生命经验来的,当他们遗失的经验被不断挖掘和丰厚时,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例如,遭遇很多不幸或者挫折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很悲催的,他会陷入这个非常不幸的故事当中,但如果我们陪着他们一起咀嚼成长过程中的很多细节:“你遭遇了这么多的挫折,我很好奇是什么支撑着你依然好好地去生活和学习?”“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谁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不容易的?”这种发现并非无中生有,是让学生得以经验现身,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是否把焦点放在意义上,而非事实上[8]。

    (二)多元文化,多元价值

    目前心理咨询的一大趋势是在解读人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时,将文化作为“根源性”的变量纳入考量范畴,但是意识层面知晓后,具体要如何做才能将文化纳入心理咨询的框架?我们认为,叙事治疗可为我国当代心理咨询提供如何将文化影响纳入心理咨询的具体操作提供新思路和实践方法。受到福柯思想影响的叙事治疗对主流社会文化进行了解构,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受到主流论述的影响,从而打开非主流文化或价值的入口,使多元文化得以在同一时空展现,多元价值得到平等尊重。正如人类学学者兹尼瓦斯说:“人类的成长需要三次诞生,第一次是在本族文化中,受其熏陶而形成意识主体;第二次诞生于异族文化,学习他们的生活、思维、行为,将熟悉的变陌生,将陌生的变熟悉;再回到本土文化经历第三次诞生,这时,你就拥有了文化最大的扩展性与生命最完整的意义”[6]。叙事治疗让学生理解多元而流动的自我,从而持续地建构生命的意义。

    (三)“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

    我们在语言中并通过语言把文化和意义建成我们的栖居之所[7]。叙事治疗认为语言建构故事,语言作为中介参与到主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建构中,因此,叙事治疗会认为“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叙事治疗非常审慎地使用语言,是因为担心语言的象征和暗示将来访者带到他不想去的地方。叙事治疗积极探索并使用能让来访者得到更具力量的、形成动态的自我认同的语言。例如,为了让来访者感受到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叙事治疗不会问“你认为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因为这样的问话会带有“这个问题就是既定的事实而不可改变”的暗示,而可能会问“你认为这个问题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又比如Jill Freedman干预卢旺达大屠杀心理创伤时,她认为类似“你们好可怜,我们很同情你”的话语不太合适,因为这些语言让人听了或者看了之后产生同语言保持一致的可怜景象和消极基调。因此,叙事治疗对于语言的观点和谨慎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君,李焰.叙事治疗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2).

    [2]倪磊.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3]包涵,郑田伟.国内叙事心理治疗研究小议[J].社会发展,2012(24).

    [4]袁梦倩.重新讲述生命故事:叙事治疗、另类记忆与传播赋权[J].南京社会科学,2019(6).

    [5]黄耀明.社会工作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失独家庭重建的哲学渊源、方法和个案实践[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2).

    [6]李焰,张世形.叙事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017.

    [7]尤娜.诠释的现象学实践:叙事心理学及叙事治疗[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3).

    [8]宋娜.叙事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8(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