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混合式项目学习的公安交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范文 | 王泽 毛永波 摘要:公安院校交管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贴近行业实践和强化职业能力的特点,“交通规划与组织”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基于混合式项目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信息化时代下精细化交通管理警务人才,其教学设计以“模板式项目—主题式项目—开放式项目”为主线。从“交通规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基于混合式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聚焦面向未来交通的高层次精细化管理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安交通管理;混合式项目学习;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U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098-03 公安院校教育是培养卓越警务人才的主要阵地,而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警务技能是其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2016年,人社部、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意见》,强调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应坚持突出专业,贴近实战,而学生警务实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材和课程建设[1]。在公安院校的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最大化贴近实战应用,实现公安院校专业基础教学的模式创新,将公安教育与公安工作实现有机衔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未来公安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对公安卓越警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与地方高校不同,公安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实践,注重强化职业能力。实际上,目前公安院校在专业基础教学中多采用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总体上体现为以教为主,很难适应未来信息环境变化快、技术更新快的实战需求。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决策能力,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将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作为新的教学目标。 一、公安院校交管专业课程需求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以能力为导向,能够适应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涉及工学、管理学、法学和公安技术等多类主干课程,其中“交通规划与组织”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制定不同类型交通管理规划、分析与预测,以及开展道路交通组织、指挥与决策等核心能力[2]。該课程设置是基于地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中的交通规划发展而来,更侧重于工程原理,通过增设交通组织部分内容,突出公安交管工作的管理实践需求。因此,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开设的“交通规划与组织”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 伴随城市规模扩大、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及交通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交通信息系统产生的连续数据越来越多,对交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总体要求,随着我国城市管理逐渐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交通管理主要体现在交通规划与组织的精耕细作,因此如何面向新型连续交通数据环境,对传统交通规划与组织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培养适应未来公安机关交通精细化管理需求的警务人才,是复杂信息环境下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安院校教育理应承担的时代使命。 二、混合式项目学习的课程改革目标及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前,“交通规划与组织”课程在课时设置方面已经做到交通规划(侧重理论)与交通组织(侧重实践)两部分合理分配,然而由于规划理论与组织实践尚未做到有机融合,导致该课程核心能力培养未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3]。主要原因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内容架构层面,交通组织不应仅作为独立的补充课时,而是应该渗透贯穿交通规划各个环节的始终,因为单独讲授割裂了规划与组织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第二,在技术提升层面,缺乏与统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点拓展延伸,导致无法及时掌握解决新型数据时代下公安交通管理新技术;第三,在课程形式层面,目前课程采用的“理论+实训”形式,案例实训虽尝试采用虚拟仿真软件增加实践性,但案例过于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化时代,新型连续数据环境变化快、技术新,现有传统课程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能力培养要求,需要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育质量。 因此,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信息化时代下精细化交通管理警务人才,促进学生具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创新化的实践能力,能够完成城市道路交叉口、重要路段及区域路网等多个层面的交通规划组织方案和评价工作。一方面,培养学生适应数据时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要求,能够为高效安全交叉口、有序畅通路段、均衡可靠路网等不同层面的交通管理工作制定规划组织方案;另一方面,在使“交通规划与组织”课程更加“接地气”的同时,也为开展混合式项目学习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二)基于混合式项目学习的课改内容设计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源于医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典型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亲身参与,所选项目是由复杂现实问题和精心设计的任务构成的探索性过程[4-5],主要包括结构式项目、主题式项目、体裁式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5种类型,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主流学习形态,而国内教育领域项目学习起步较晚,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学习的探究正在逐渐被关注重视。考虑到“交通规划与组织”课程理论多、内容多以及与交通数据前沿技术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单独采用一类项目学习模式难以及时跟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 基于当前信息化时代连续交通数据环境,笔者提出了以一组渐进式的交通工程项目学习推进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通过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系统全面培养学生制定精细交通规划组织方案的核心能力,即“模板式项目—主题式项目—开放式项目”为主线的混合式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该课程设计打破交通规划与交通组织独立课时分配的壁垒,增加与统计学、管理学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交叉知识要点,形成模板—主题—开放式的渐进式项目学习模式,实现交通规划与组织课程的有机融合创新,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关键理论技术。 三、课程改革实践过程和效果分析 (一)课程改革实践过程 课程改革面向2017级交通管理工程专业82名本科生,课程为32学时,面向信息化连续交通数据环境,将创新型混合式项目学习理念融入课程改革。授课依次推进模板学习—主题学习—开放式学习等3个项目构成的混合式项目,这3个项目在教学设计上由易到难,要求学生自主参与程度由少到多。 在模板类学习中,以交通出行特征调查作为模板类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连续类交通数据的具体类型和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在主题学习中,以交通规划案例赏析作为主题类学习内容,使学生理解国内外典型交通规划设计案例的优缺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表2所示;在开放式学习中,以路网交通组织调查为开放式学习内容,掌握微循环等主流路网交通组织技术和方法。在开展混合式项目学习的进程中,由教师讲授与该项目相关的知识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项目,包括项目的人员分工、实地调查、结果分析、总结报告和汇报交流等环节,如表3所示。 (二)课程改革成效分析 在理论层面,混合式项目学习的“交通规划与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实际上体现出了“有机—融合—创新”3个维度。即分别实现了基于项目学习的交通规划与组织教学要点统整、面向连续交通数据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拓展及混合式项目学习的模板学习—主题学习—开放式学习。 (1)有机维度,即基于项目学习的交通规划与组织教学内容有机统整。目前,规划和组织两部分课程内容各成一家,分别安排了对应的理论和实验实训课时,且关联性差。因此,课程设计改革的首要内容是统一两部分内容,以实际交通工程综合类项目为例,寻找交通规划和交通组织之间的关联,力求将涉及的理论基础、过程设计、技术要点和评价方法等有机组织通过学习完整项目全面掌握课程内容要点。 (2)融合维度,即面向连续数据的跨学科交叉知识要点融合拓展。为应对数据新时代涌现的公安实战新问题,应聚焦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交通系統各种数据采集设备中获取的大量可观测连续数据进行研判,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学、管理学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目前,课程内容仅局限于交通工程领域,应结合具体项目增加数理统计技术、管理决策技术及计算仿真技术等知识要点,为完成项目方案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3)创新维度,即以学为主的混合式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创新设计。目前,课程多采用“理论+实训”形式的多媒体讲授、案例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混合项目学习能够紧密联系理论实践,通过模板式项目→主题式项目→开放式项目这一系列混合式项目学习模式设计(由浅入深),从“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项目的完整阶段(由易到难),面向连续数据环境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聚焦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培养。 在学生体验和考试成绩方面,授课结束后,开展关于“交通规划与组织”混合式项目学习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重点评价混合式项目学习课程教学改革在知识点记忆牢固程度、改善学习兴趣内生动力以及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改革后的课程比较满意,相对于传统的“理论+实训”课程教学模式,项目学习尤其是混合式项目学习,能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主动掌握课程的核心能力。此外,在学生成绩方面,通过与2016级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期终考核成绩对比发现,实施课程改革后的2017级学生期终考试的成绩稍有提升,表现为同等试卷难度下不合格人数维持不变,但高分学生比重有所增加,尤其是90分以上人数由4人(89人参加考试)增加至7人(82人参加考试),反映出以学为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通过主动学习取得更好更优的成绩。 四、结语 笔者以公安院校“交通规划与组织”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面向信息化连续交通数据环境,探讨如何采用混合式项目学习的模式推进公安院校交管专业课程实践,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果和核心能力培养,切实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障交通安全以及组织大型活动交通等输送新时代高层次交通精细化管理人才。 虽然该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由于公安交通管理工程任务繁杂,如何选取适合的交通规划与组织项目将规划与组织两部分内容有机整合,使得学生通过项目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未来连续交通数据环境的关键技术,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混合式项目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学形态,构建起师生教与学的支撑,从“理论+实训”课程向项目型课程发展,为公安院校理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发掘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参考文献: [1]杨辉解.论“四实”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为视角[J].公安教育,2017(6). [2]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3]王宪彬,阎春利,邓红星.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交通运输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4). [4]马万经,杨晓光.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3). [5]马晓磊.面向案例式及国际化教学的智能交通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