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家谱展现的宗族教育对当今高校教育的启发 |
范文 | 摘要:徽州周氏家谱所展现出的宗族史,强调族人注意言行举止,重视德行,引导族人世代传承理学精神,形成公益心,坚持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价值性为追求,达到对宗族管理和对后世族人进行约束教育,实现为宗族服务的目的。徽州宗族教育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于传统文化遵循“取其精华”的原则,可以看到徽州家谱展现的宗族教育中讲究规则性、强调公益性和追求价值性的三大特点,对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应该坚持教育的公益心和责任心,提倡遵法守法;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家谱;徽州宗族;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8-0101-03 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曾在诗中写到:“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我们怎么去理解,这首诗毋庸置疑地诠释了徽州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徽州教育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值得我们去深究。徽州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根基,尤其是理学出现后,“由朱熹所开创的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1] 徽州作为典型的宗族社会,其家谱编修兴盛。“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候,徽州地区编修了大量的家谱,这些家谱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存2000余部。”[2]家谱作为徽州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徽州宗族社会史的缩影,是徽州宗族文化的象征。徽州宗族重视宗族教育,正如唐力行说“‘十户之村,无废诵读是徽州地区的普遍现象,足见宗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3]所以说读懂了徽州家谱所蕴含的文化真谛,也就读懂了徽州的风土人情,读懂了徽州宗族教育,这对我们现今高校教育有着极大的启发。 周姓作为徽州的大姓,周氏在徽州为大族,家谱史料较多,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以徽州周氏家谱为本,透过家谱展现出的内容,探究徽州宗族教育的特点,从而启示于现今高校教育。徽州宗族教育有其三大特点,以遵循规则为前提,引导族人讲究公益性,以实现价值性为追求。 一、遵循规则性为前提 家谱在编修的过程中,有其约定俗成的编写规则,这编写规范正是徽州宗族的理学,也是宗族教育需要遵循的规则。徽州教育坚持以规则性为前提,而这里所说的规则性,是指朱子理学,强调族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重视自己的德行。“徽州人从生到死所举行的人生礼义,大都无一例外地遵循朱子的‘文公家礼,不敢越雷池半步。”[1]宗族教育旨在于用理学教化族人,引导族人言行合乎理学,世代传承理学精神。在家谱中,所有被载入家谱册中的族人,其都是理学完美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宗族教育以理学为族人行为规范的衡量标准。“朱熹对儒家四书五经的注解不仅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蓝本,而且成为徽州人生活中恪守不怠的重要规范。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著。”①这在家谱编修中有所体现。 家谱编修对于内容有严格的顺序要求,其主张长幼尊卑有序,敬文人,以德行定尊卑。《康熙周氏家谱·凡例》写到“图其书名下,其人或科甲贡监饮宾者,德及节孝之类,遵前例注明,以示贵贵尊贤之意。”② 家谱重德行,尊祖敬宗。《民国歙县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凡例》也强调:“族既蕃衍散处四方,立丁命名虽有谱,行亦难,一律仍依旧制,以千字文从一世编起,各注一字于其世数之下,顺而可推,逆而可溯,庶尊卑先后不至混淆。”③对于德行高尚者单独需要备注。家谱坚持书善不书恶。“家谱与国史无异,然史录一国之事,善恶并书,谱则书善不书恶,为亲者讳也,如有大恶怙终不悛,有玷家风者,绝之焉,耳固不必明斥其非。”明确表示家谱的收录范围,对于恶是绝对杜绝的。③ ?《祁门周氏宗谱·凡例》明确表明了“继子为嗣,必在本宗内,及世次相宜,有继异姓为后者不书,又有世次紊乱、年纪不侔、及以尊降卑、以卑为尊者皆不书。”④可见,家谱编修有其规则,旨在于记录德行高尚的族人,对于德行有问题的违法族人是一概不书的。《光绪绩溪梁安城西周氏宗谱·凡例》强调“男子辱身贱行,玷及祖先,并盗卖谱牒坟地,宜遵旧例,削名不书。”⑤ 家谱编修重视读书人,喜爱文人,推崇科举取仕。“徽州宗族教育主要是理学教育,是以科举功名为目的的,无论是启蒙教育、成人教育,都要求书生严守朱熹《朱子读书法》之原则,闭门读书,皓首穷经,追求功名利禄。”[4]所以家谱中传记多为文人和官员作传,他们亦或才华横溢的文人、亦或为民请命的父母官,家谱旨在倡导博取功名而建功立业的教育观。“仲甫公”担任湖广岳州府澧州通判,凡事为百姓谋福利,为官有政绩,但却不慕名利,选择急流勇退,告老还乡。⑥“靖安公”为官靖安时,多利民利国之举,且重视发展教育。“靖安犷悍难治,公鉏强植弱,境内帖。然又振兴学校,文士之孤贫者,必悉力扶掖之”。其在任时,有富人本未杀人而被冤枉入狱,富人家人想为其脱罪,便拿千金为周靖安祝寿,周靖安大怒,可见其为官刚正不阿,是一个好的父母官。② 二、强调公益性的特点 家谱作为记录宗族历史的家族史书,其具备了公益性的特点,这在修谱过程中和家谱中的人物传记上都有体现。可见,家谱强调宗族教育要有公益性的特点,注重引导族人形成公益心,对于宗族人和宗族事坚持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实现宗族内部的“大同社会”。 首先,家谱的编修本身就是族人自发的行为,在家谱编修的过程中,族人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族中有能力的人聚集免费组织撰写家谱;家谱编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是由家族内部筹集捐款所得。《光绪绩溪梁安城西周氏家譜》卷首的词规部分专门列了《辨祭颁祚例附》,罗列了修谱人名和族人捐款人的具体数目和人名。⑤东山君年七十多岁高龄,仍然参与家谱编修,出钱出力。②上扶公为人乐善好施,宗族祠堂财务和修谱等事务缺他不可,对于族人和族中事务都尽心尽力。“综理祠务,精会计、修祀事,合族赖之。会族人重辑宗谙,佥谓钱刀出入勾校簿书非公不可。”②后溪公族中威望高,族中遇到修宗祠等,都请他料理钱财等事务。“阖族构宗祠,君经纪其事,钱谷出入绝无纤毫染,人咸信之。”②在家谱中,修谱人和善款的具体来源都会有详细的记录。《康熙周氏家谱·卷十九》对于修谱人和捐款人列出了一份详细的名单。② 其次,家谱编写过程中,对于入谱的族人,也强调公益性。在家谱传记部分,很多族人都有建设美好家园的义行壮举,或乐善好施的美好德行。家谱对公益性的重视,起到了对后世族人的教化作用,展现了宗族教育重公益性的特点。《康熙周氏家谱·明先君望松公传》中记录望松公“以耕读自娱,家居严肃而好俭约,衣服不甚敝不更,人有困乏,则乐周卹。虽倾囊不吝,遇桥梁祠宇倾颓,必修葺之。”②可見,望松公乐善好施的品德。青峰君喜欢赈济灾贫,他还带头修筑了护国寺、大观楼粱、南阬溪并甃的道路,以方便来往的路人;他还出资修建宗族祠堂,修缮后华丽壮观。②东山君不仅对自己的兄弟大方,“尝用己奁资,营什一之利,悉均分之诸弟,不以入己囊橐。”对于乡里也善施予,“里人告贷,辄应间有负者,君辄焚劵,常有求百金者,君乞诸富室以应之,已而竟负公,公随以己资代偿。”对于族中道路、祠堂等的修缮他更是倾囊相助,“邑中新圣庙及通和门阖族建宗祠,构大观楼及修桥梁道路,公皆倾家以助,兼董其役。”②东阳君也善施予,遇桥梁道路毁坏等情况,他定捐资修筑。隆庆庚午年遇天灾,东阳君好不吝啬的帮助赈济灾民。对于族中看不起病、吃不起饭的族人都会伸出援手。② 三、以价值性为追求 家谱编修有其价值追求。“宗族修普都有其自己的理念,尊祖、敬宗、收族是宗族修谱的内在动力。”[5]175那么家谱中所展现的宗族教育也讲究价值性,注重现实中的实用性。所以在家谱编撰过程中,注重对族人的教化,希望通过家谱实现教育族人,影响后世族人言行的目的,从而达到对宗族无形的管理和对后世族人无形的约束教育,实现为宗族服务的目的。 宗族教育注重实用性,讲究对族人后期的影响力。家谱中的家政、宗训等部分就是为了教化族人,“录家政,训后人也。”②“宗训则所以垂示子孙者在也。”[4]429祠规家训的存在就是为了教育族人。“录祠规家政,训后人也;录传赞家传行状志铭,杨祖德也。”⑤《光绪绩溪梁安城西周氏宗谱·宗训》为:“帝训各宜静听,孝悌必敦,生理必正,非为之中,奸盗为甚,男奸女犯,祠有明禁,生不得入死不得进,凡尔子孙各宜遵听”⑤。家训明确规定了族人的言行,要做到孝顺、正直、合法的人,这就对族人的言行做出了约束。 家谱记录族人美好的德行,旨在于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后世族人的教育。《祁门周氏宗谱·凡例》写到“各先祖有忠孝节义隐德逸行,其在历朝炳于史册者,已经表彰,故不必赘,但本支内有未经表彰,与夫隐居著述,及有功于祠宇、有功于祖墓者,详书之,以发潜德之幽光,以予子孙之观勉。”④对于族中忠孝节义者和有功于宗族者,都将在家谱中详细记载,为了给后世子孙观看、共勉之。《民国歙县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凡例》:“载锡命科甲传文,所以重德行,遵典爵,皆有光于谱者也,统谱所有虽非本派悉照载入嘉言懿行,俾后人知所取则焉。”③家谱重记录族人的德行、功名等,旨在为后人提供教科书式的行为典范。 家谱传记和像赞部分,展现出的族人遵“礼”行“礼”的行为,是宗族教育注重实用性的最好验证。谱传中入谱的女人,大都是贞洁烈妇。洪孺人丈夫早逝,“孺人事舅姑以孝,处妯娌以和,待僮仆以恩。”她教育子女成才,打理家庭,与人和睦,守节一生,是族中女人的榜样。②祖妣饶孺人十六岁就嫁人,但丈夫早逝,她忍受娘家排挤,立下誓言“海水可枯,磐石可烂,儿不二天。”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忍受饥寒,辛勤纺织,一生备尝万苦才日渐起家,晚年实现儿孙满堂。②像洪孺人、饶孺人一样的寡妇在谱中数不胜数,还有谱传记载的族人义行壮举的公益性行为、重视读书人的科举取仕等内容,他们都是宗族教育下的产物,他们是宗族教育实用性最好的体现。宗族正是因为他们才得以实现宗族的稳定,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四、历史和现实下对宗族教育的思考 徽州作为朱子理学的发源地,徽州宗族教育以理学为根基,以维护宗族为目的,旨在实现宗族的发展延续。“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⑦ 理学是徽州宗族教育的根本,是宗族教育的内容。“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子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为新安之土为然。故四方谓‘东南邹鲁。”①可见,宗族教育归根就是朱子理学的教育。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徽州宗族教育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徽州宗族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其中宗族教育也弥补了古代学校教育的不足。其中讲究规则性、强调公益性和追求价值性的三大特点,对我们当下高校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反观现今高校教育,“当代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育单位的培养和社会环境的塑造,也应该着重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6]老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坚持教育的公益心和工作的责任心。辅导员应该拥有奉献精神,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坚持公益心,避免功利心。在日常班会和工作中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增加班级同学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和次数。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我们高校的“礼”制,以遵循校规章制度为前提,凡事应做到有据可循,一切从纪律出发;同时教育学生遵循规章制度。教育最终目的在于“成材”,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所以要注重高校教育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在实践中锻炼和践行所学知识,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注 释: ①道光《休宁县志》卷一《风俗》。 ②康熙周氏家谱,清康熙年间,现收藏机构不明,笔者有电子收藏版。 ③歙县昌溪周邦头《周氏族谱》,民国十九年修,上海图书馆珍藏。 ④祁门《周氏宗谱》,清康熙五十五年刻本(二册),上海图书馆珍藏。 ⑤光绪《绩城西周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一年敬爱堂活字本,国家图书馆珍藏。 ⑥周思式等《绩溪周氏重修族谱正宗》,清康熙五十五年,上海图书馆藏。 ⑦雍正《茗洲吴氏家典》卷首《序》。 参考文献: [1]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2]徐彬.家谱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明清徽州家谱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汪锋华.晚清徽州宗族的教育观新论——以徽州家谱、族规、家训为中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4]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5]《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写组.徽州文化十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 [6]陈雪明.明清徽州宗族规训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3). 作者简介:周梦云(1992—),女,汉族,安徽宁国人,单位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徽州地方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