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汉语书面恭维语篇中的性别因素研究
范文

    段成钢 郭侃俊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汉语书面恭维语篇的性別差异现象,语料来自干同学问的互评语篇,共计64篇。文章首先回顾恭维语的研究史,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然后对所研究的语篇中恭维形式、策略和功能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句内结构层面上,女性使用积极意义的评价词、强化语和第三人称指向形式的頻率高于男性,且差別显著;在语篇层面上,女性使用恭维策略的频率要高于男性。此外,女性之间的恭维行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而存在。这说明,被恭维者的性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恭维语的形式、策略和功能。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并且就其中体现汉语特征的方面展开讨论。最后,文章结合普遍论和相对论的观点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在语言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作了几点说明。

    [关键词]恭维语;性别;话语策略;礼貌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3—0109—07

    一、引言

    (一)文献综述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从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一门综合性学科。随后,学术界对各种言语行为的研究接踵而来,其中性别差异对各种言语行为的影响研究尤为突出。在诸多研究中,Robin Lakoff的著作可称得上是经典之作。Lakoff认为,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在语言形式的选用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其结论大致可概括为:女性使用礼貌语言的频率和数量高于男性。Lakoff的研究虽然以个人体察为主,缺乏具体数据支持,但却提供了衡量女性语言特色的标准。此后,计量方法被引入此类研究之中,许多社会语言学者纷纷采用定量分析法验证各种言语行为中男女话语之间的差异,其中,恭维语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倍受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对恭维语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用语料大多是随机抽取日常生活中的恭维语素材及其应答部分。Herbert和Holmes 研究发现:恭维者的性别差异是影响恭维语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女性使用恭维语的数量和频率要高于男性,即女性言语行为比男性更有礼貌。同时,被恭维者的性别也是影响恭维语使用的又一重要因素。以上研究均针对口头语进行的,对书面语所做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迄今为止,国内语言学界还很少有人在汉语语境下进行专门的书面恭维语的研究。唯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此领域进行研究,管窥之见,旨在抛砖引玉。

    (二)理论框架——普遍论和相对论之争

    在语言与文化研究领域内,长期以来广泛存在着普遍论(universality)和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ty)两种观点的抗争。普遍论认为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后,隐藏着某些普遍规律,从而制约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言语行为,以生成语法学派和语言类型学派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上述观点表明,普遍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共性现象。与普遍论舛弛的相对论认为,人类的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很少有相通的一面,其代表性的论述是古老而又著名的Sapir-Whorf假设。相对论的内涵说明,文化相对论是个性现象。具体涉及到社会语言学领域内的性别研究,普遍论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男女群体共同拥有对某些共核语言形式的使用,这些形式背后所反映的也是共同的认知规律;而文化相对论则更多体现的是跨文化的差异现象,即男女群体在各自不同的文化中,对某些语言形式的使用,体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考察男女群体在恭维语的使用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别,即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多使用这些形式,从而显得更加礼貌;二是通过与英语语境下的研究进行对比,用普遍论和相对论的观点分析对比研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研究结论对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启示。

    二、实验部分

    (一)方法

    为方便对比,笔者采用Johnson&Rocn”的实验方法,把研究范围界定在同学间的互评语篇(peerreviews)中。自变量(factor)是评论者(writer)和被评论者(addressee)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力(oower)、行为难易程度(degrees 0fimposition)、年龄(age)和性别(cender),其中社会距离、社会权力、行为难易程度、年龄均可作为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叫。将性别作为自变量后,随之而变化的依变量(dependant variable)则是汉语恭维语的结构和功能,所以研究焦点自然落在性别变化与书面恭维语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上。

    (二)被试、材料和步骤

    关于本实验的受试选择,尽可能与Johnson&Roen受试的背景相接近,为此,我们考虑了以下几点:(1)受试为大学二年级学生;(2)受试的母语为汉语,所学专业为非外语专业;(3)受试有相关的评论经验。

    本文研究的评论材料来自西北地区某师范大学,评论的作者是师范专业中文系的学生,来自于同一班级。为了增加实验的信度和效度(rehabihty&validity),本文以Johnson&Roen的研究方法为基础,针对本实验的特点,对该方法进行了修正。例如:增加受试人数到64人、缩短实验周期等。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对选定的汉语语篇进行分析,然后对获得的数据展开讨论,最后对某些体现汉语特征的方面进行阐述。本次研究的书面语篇材料无论从性质还是内容上都与Johnson&Roen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分析

    (一)调查结果

    笔者采用Johnson&Roen分析语料的方法,即从恭维语的句内(intra-sentence)和语篇(inter-sentence)两个层次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分析数据过程中使用了SPSS统计软件。

    1句内结构

    此部分主要对恭维语的形式进行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词(positiveevaluation)、强化语(intensifier)、人称指向(personalreference),同时对上述三方面与恭维者和被恭维者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积极意义的评价词

    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形容词是恭维行为中常出现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主要功能是称赞表扬他人或他物。例1)、2)、3)中分别含有一个、二个、三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词(斜体部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词)。统计后的具体结果见表1。

    1)本文是一篇出色的文章。

    2)文中的例子既有趣,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文中用词优美、得体、全面。

    计算机运算表明:总体来看,女性使用积极意义

    评价词的数量明显多于男性,且差别显著(MS=14,575,df=1,F=9,275,p=0.003<0—05)。另外,通过Gen-eral Lenear Model目录下的Univariate Analysis计算机运算表明:在四个小组中,就第一组(女性之间的评论)而言,具有积极意义评价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其他三组,且差别显著(MS=5.376,dr=3,F=3.358,p=0.025<0.05)。

    (2)强化语

    本研究中,强化语是指位于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词前起修饰作用的相关副词,如“特别有意义”、“很感人”中的“特别”和“很”为强化语。统计后的具体分布情形见表2。

    计算机运算表明:恭维行为中,女性使用强化语的数量要多于男性,且差别显著(MS=9.087,df=1,F=10.034,p=0.002<0.05)。另外,强化语在第一组(女性被试之间的评论)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MS=5.100,df=3,F=0.632,p=0.001<0.05)。

    (3)人称指向

    恭维语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数量情况可称之为人称指向。为方便研究,笔者借鉴了Chafe&Danielwig关于人称指向的调查方法进行研究。第一人称指向包含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第二人称指向包括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第三人称指向除包括第三人称代词本身外,还包括某些具有所有格属性的代词与名词的组合形式,如“你们的文章”、“我们的意见”等。例4)中斜体部分提供了恭维语篇中人称指向形式:

    4)你的论述迫使我重新考虑哉的原有观点。对语料详细统计结果见表3。

    计算机运算表明:在四组恭维行为中,第一组(女性之间的评论)的人称代词指向形式使用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MS=43.233,df=3,F=12.574,p=0.000<0.05)。此外,总体上,女性在恭维行为中使用第三人称指向的频数要高于男性(3.31vs.2.23),且差别显著(MS=20.062 df=1 F=3.034 p=0.03<0.05)。

    2语篇层面

    这部分主要探讨恭维语篇的使用策略和功能。恭维语作为一种积极礼貌行为,必然要顾及被恭维者的正面子行为。所谓正面子,是指某人的交际行为得到他人的支持或认可。这种面子在交际中起到社会关系促进器(social accelerator)的作用,目的是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恭维行为有恢复威胁面子行为(FTA:Face-Threatening Acts)的作用。在本研究中,主要有两种FTA存在:一是整体范围内的威胁面子行为(global FTA),因为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总要指出一些不足之处,这本身就构成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二是局部威胁面子行为(specific FTA),因为评论中不免要时常暴露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局部与被评论者产生抵牾。针对以上分析,本研究中大致有两类相应的恢复策略:恢复整体面子策略(redressing global FFA)和恢复局部面子策略(redressingspecificcriticismandsuggestion)。

    (1)恢复整体面子策略

    该策略是从宏观层面,即整个篇章方面对恭维语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它的基本构成形式是:文章的开端与结尾均要求用恭维的形式体现,如例5):

    5)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了你的评论(opening strategy),……正文部分……总的说来,这是一篇具有特色观点的评论。(closing strategy)

    语料中恢复整体面子策略的分布情况见表4。

    6)您的评论很有力度,但给我的印象是还存有一些不足。(CL+CK)

    7)这是篇不错的评论。我的意见是:你应该多了解一些评论的主题,讲一些自己的观点。(CL+SG)

    8)贵作观点详明,但我感觉还是不够透彻(CL+CR);正如在贵作中体现的那样,这方面你了解甚多,但缺乏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CL+SG)

    语料中恢复局部面子策略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5。

    计算机运算表明:女性使用此种策略的频率虽高

    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以恭维形式开篇的语篇,也同样以恭维形式来结尾。计算机运算结果表明:女性对这种策略的使用频数虽多于男性,但两者差别不显著(MS=0.346,F=2.028,df=1,p=0.159>0.05);另外,第一组(女性之间的评论)与其他三组有显著差别(MS=1.654,dr=3,F=5.471,p=0.023<0.05)。

    (2)恢复局部面子策略

    该策略的基本构成为:a)恭维话语+具体评论(CL+CR);b)恭维话语+具体建议(CL+SG);c)a和b两部分的合成,即(恭维话语+具体评论)+(恭维话语+具体建议),((CL+CR)+(CL+SG))O。如例6)、7)和8)。

    于男性,但差异不显著(MS=0.235,F=0.758,df=1,p=0.387>0.05);另外,就第一组(女性被试之间的评论)而言,与其他三组差异显著(MS=1.598,df=3,F=6.524,p=0.001<0.05)。

    (二)讨论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在积极意义的评价词、强化语和人称指代的使用方面,本研究与Johnson&Roen的实验结果相一致,男女群体在此三方面的使用均出现显著差异;在语篇层面的相关策略使用上,女性虽然比男性更易于恭维对方,但差别不显著。总的来说,在同学间相互评论的书面语篇中,女陸更多使用恭维语来博得对方的好感,呈现出更多的礼貌行为。另外,在四组恭维行为中,第一组(女性,vs.女性)呈现出与其他三组不同的风格,且差别显著。对于以上结果,笔者作出如下几点解释:

    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三方面对差异的原因作出解释。其一,价值体系论(differing value system):一些学者认为,差异是由于各自成长的社会语言文化(sociolinguistic subculture)不同而导致的,男性和女性分别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来解释他人的意图。一般社会准则认为,男性话语应该直约有力(directness&toughness),表现男子气概;女性话语应当幽雅婉约(elegancy&implicative),体现淑女风范,显示礼貌。上述观点为本研究中女性使用更多恭维行为的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二,同等意识理论(the sense of solidarity):该理论与价值体系论有同工异曲之妙,以William Labovps9在马萨斯葡萄园岛(Marthas Vineyard)的社会语言学调查为依据,认为不同的社会群体,采用互异的话语形式(调查中的

    本岛意识的反映)来强调群体内部的关系,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会通过不同语言方式来确定各自的“同等意识”,因此男女双方均有可能发展采用彼此不同的交流方式。此观点为本实验中出现的女性之间的特殊交际语体提供了理论支持。女性间交际时,一方对另一方期待要表达的内容非常敏感,一方进入另一方形成同化状态(accommodation),所以表现出了与其他三组的显著不同。其三,男性支配论(male dominance):一些学者认为,男性在社会交际中占潜在的支配权力,而社会权力(social power)差异反映出不同性别间语言使用的不同,但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这种权力差异逐渐缩小,从而导致男女语言趋于平等。这可以解释男女被试在语篇层次的恭维策略使用上无差别的现象。由于被试是大学生群体,他们间的社会权力、行为难易程度几乎近于平等,这导致他们在恭维策略的使用方面无太大差别。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男女性别对同学互评体裁的认识解读程度不同。在这种评论中,恭维行为主要表达概念和人际功能,概念功能主要判断和识别恭维表达行为。而人际功能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一般认为,男性在交际中趋向于概念功能,旨在完成任务(task-oriented),而女性趋近于人际功能,旨在建立平等关系(rapport establishment)。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被试使用第三人称指向形式的频数高于男性。女陸在交际过程中,人际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她们较少使用突出表现自己的第一人称指代形式,而偏好使用体现建立平等关系的第三人称指代形式。而Gordon认为,女性总是与传统意义上猥亵的性行为相联系,这是导致女性自身地位低微的根本原因,结果在交际中她们尽量避免使用与卑下地位相关的词语,有意避免不礼貌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使用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过程。

    以上讨论在解释试验结果的同时还表明: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内,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理论,更多体现的是多种理论的竞争(theories but no theory),因为自社会语言学这门学科诞生之日起,它就更多地体现出跨学科的印记。

    另外,在此项研究中,笔者发现以下汉语方面的特征:

    其一,在相同条件下使用恭维行为中人称指向形式时,英语被试第一人称词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被试(英语vs.汉语=2.15 vs.0.36,2.15为Johnson和Roen的实验平均值),且差别显著(df=22.t=3.165,p=0.004<0.05),而第三人称指向形式的使用恰恰相反(英语vs.汉语=2.52 vs.2.88,其中2.52为Johnson和Roen的实验平均值),且差别显著(df=22,t=3.345,p=0.003<0.05)。

    其二,汉语中的一些独特的人称现象,在英语中无直接对应,如“您”、“贵”等。虽然它们数量不多,却很值得注意。这说明英语的称呼系统简单明了,而汉语则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称谓系统。

    对以上特征的解释可追溯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在西方文化中,主导交际定式是以自我为中心(self-oriented)的模式,这直接导致了在英语恭维语篇中第一人称指代形式的高频率出现,因为第一人称指代形式往往突出自我的观念;而在东方文化中,以他人为中心(other-oriented)的模式是主导交际定式。这导致第三人称指代形式在汉语恭维语篇中使用的高频率,因为这种形式避免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对于第二个特征,其原因在于传统的“礼”的概念起了核心作用。“礼”最初由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若不了解孔子对“礼”的定义,就很难对现代“礼”的概念有完全透彻的理解。“礼”原指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行为法则,孔子主张恢复“礼”,就是恢复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行为法则,在数千年后的今天,这种思想仍根深蒂固,深深地印在我们头脑里。具体到本研究中,被试之间关系虽接近平等,但在一些词汇结构形式的使用中仍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存在及其对人们言语行为的影响。“您”的使用为此提供了最好的例证。

    四、结语

    受篇幅所限,本文仅讨论了汉语语境下的同学互评语篇,其他情形虽尚未涉及,但也同样值得重视。综上所述,此项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英汉两种书面恭维语篇中,广泛存在性别差异现象,女性使用更多的恭维行为,换言之,女性比男性更礼貌。此外,被恭维者的性别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恭维语的研究。

    其二,恭维行为中人称指向形式的使用具有文化倾向性,这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由此可见,第一个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普遍论的观点,体现共性;而第二个结论却为相对论提供了大量的佐证,凸显个性。所以说,本研究中这两种观点不是颉颃对峙,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这充分地反映了语言学研究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个性使我们详细了解个体文化间的差异,它蕴涵于共性之中;反过来,个性又是共性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体现;弄清个性可以成为弄清共性机制的契机,从而让我们通过跨越个体文化弱域的研究,揭示出隐藏在形形色色的个性中的人类的相通之处。

    此外,充分考虑男女学生群体在使用恭维行为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认知规律,在教育语言学(educational linguistics)方面,可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其一,在母语教学中,当涉及恭维行为时,充分考虑男女学生群体使用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认知规律,可以有目的、有区别地对待男女学生,使之更快、更好地掌握这种言语行为,

    其二,在外语教学中,对于恭维行为中受到普遍论制约的方面,可作为无标记(unmarked)的方式进行教授,无须花费太多时间,学生们就会掌握其所学,因为母语与目的语间发生正迁移;对于东西方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应作为有标记(marked)的形式来传授,需花较多时间教授或开辟专题。

    责任编辑何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