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师信息素养领域研究动态与趋势探讨 |
范文 | 王淑芳 周伟 摘要: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基础,运用Bicomb、Citespace软件,对教师信息素养研究635篇相关文献从时空分布、研究力量和热点分布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文献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来自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美国是该领域研究成果与科研产出最多的国家,其中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是最为活跃的机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等,前沿问题则聚焦于学生需求等方面。该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交叉性,涉及多种学科、研究视角与方法,研究内容呈不断深化态势。扎根本土,放眼国际,掌握整体动态及趋势,为我国未来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信息支持与借鉴启示。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教育不可避免地与信息化融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角色相对于传统角色已悄然变化,教师须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自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提出术语“信息素养”以来,已有颇多对于它的论述。信息素养被理解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这些信息以构建知识并解决问题。它是以获取、分析、评估和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同时对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对已有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探讨,紧扣热点、追踪前沿,有助于研究者掌握国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現状与脉络,合理预测未来发展走向,为进一步研究拓宽思路。借助可视化工具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核心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大数据客观呈现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和样态,描绘其研究图景并探寻热点主题和前沿问题,尝试为未来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提供参考框架和借鉴启发。 1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1数据来源 以Web of Science(简称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来源,采用主题检索方式,将检索结果限定在以“教师信息素养”(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为主题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1日,共检索出664篇相关文献。选择“ARTICLE”为文献类型进行精炼筛查,最终获得有效文献共635篇,时间跨度为2008年至2019年。 1.2研究工具 整理以教师信息素养为主题的重要文献,完成数据的分析处理,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其研究分布。利用Bieomb软件对所检索到的635篇相关文献的时空分布、作者及机构等数据进行分析与排序,并借助Citespaee软件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国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共现网络,揭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并为中国实现教育信息化、迈向国际教育新领域提供参考。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发文时空分布 对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发文量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作以分析,即了解数年来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数量趋势及国家分布,此分析对把握世界范围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总体发展动态及各区域间相关研究存在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在近年来呈良好发展态势,相关文献发文量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图1呈现WOS核心合集所收录的历年教师信息素养文献走势。数据显示,收录最早的有关教师信息素养的论文可追溯至2008年,此后保持增长势头。 对635篇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可发现排名前10位的国家发文量共计516篇,占总量的81.26%。其中,美国在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发展遥遥领先,中国、澳大利亚紧随其后。美国教师信息素养发展迅速,共计发文258篇,发文量占总文献的40.63%,在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这与其综合实力及大量投入有紧密联系。中国的发文量位列第二,表明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已步入世界前列。这些年来,我国学者在国外刊物上发表教师信息素养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发表论文共计54篇,其中中国台湾地区发表28篇。澳大利亚紧随其后,实力不容小觑。从中可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成果呈分布不均衡态势,诸多国家显现一定发展潜力。 2.2文献作者及机构 对某一领域作者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团队分布及科研实力情况。整理罗列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可发现前10位机构多为高等院校,高等院校已构成国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成果的主要来源。其中7所机构来自美国,其成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主要阵地。发文量不少于10篇的机构共有8所,位居第一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发文16篇),其次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发文13篇),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发文13篇),挪威奥斯陆大学(发文12篇)以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发文11篇)等,由此可见,美国多所机构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丰沃的学术土壤和科研平台。研究还发现,中国在该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实力,在中国研究机构中香港大学以7篇发文量居首位。教师信息素养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不广泛,缺乏跨区域协作。 3研究热点与前沿 高频关键词可反映某一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重心,按照频次高低排序统计,可发现素养、教师、教育、学生、信息素养、知识、信息、媒介素养、技术、理解、方法、策略、学校、素材、专业发展、教学策略、指导、互联网、数字化出现频次均在30次以上,这能较大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热点分布,还有技术、教师教育、课堂、信息技术等出现频次也较高。综上,2008—2019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教师发展和信息化方面,其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而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教育基本要素与教师信息素养紧密相关,这类词出现频次也较高。相关研究者多维度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剖析,该领域研究角度愈来愈广,侧面反映了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借助软件,绘制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字体和节点的大小代表词频高低,节点中心度表示其在该图谱网络中地位重要性,节点之间的连线则代表彼此共现关系。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图谱进行综合分析,可揭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1)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运用信息技术的教育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与策略,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设实践、提升途径、培训指导、学校保障机制;(2)教育信息化,涉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挑战与要求;(3)信息化教学实践,涉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协助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教研比赛等等。由此可见,国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内容丰富多样,领域广泛,涵盖了教师教育的背景环境、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策略方法等。 研究前沿是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正在涌现的研究主题,其强调突变特征与新趋势,通过对突现词加以分析掌握突现概念及潜在的研究问题,可使我们探测到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突现词指的是词频在较短时间内骤增或骤减而明显出现变动的关键词术语,其产生反映了该领域概念范畴的动态变化。突现词的判定是依据关键词在一定时间内的动态变化情况而考量的,不是简单根据频次的高低。相比于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分析可揭示主题词的历时性关注变化趋向,能更有效地展现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继而为发展趋势及研究前沿的合理预测提供支撑。 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的突现词分析,结果显示:策略(Strategy)、青春期(Adolescence)、新素养(New literacy)、积极性(Motivation)、参与度(Engage-ment)等词为突变度较高的主题词。其中2016年开始突现的“青少年(Adolescent)”关键词突现度最高,是颇具代表性的研究主题,且根据其延续的时长,将会是后续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前沿。集中查阅相关文献,以研究对象为视角作以梳理,可以发现2008—2019年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较为关注对教育者的研究,多从教师(Tcacher)角度层面进行研究,而对学习者的研究关注相对较少,包括对儿童(Children)、青少年(Adolescent)等学习主体的研究。作为教学主体的师与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尤其需要重视有机互动中携手并进。教师信息素养正逐渐融入教育机制与评价体系之中,对师生发展乃至国家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 4总结与展望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结合2008—2019年教师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以回顾审视,得出结论: (1)从发文时空分布看,自2008年以来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均衡。发文量在2018年达到最高值75篇,近些年居高不下;美国在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中国位居第二,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和土耳其等紧随其后,整体看来欧美国家占据绝对优势。鉴于此,我国学者可以汲取美国等国家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推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2)从文献机构及作者来讲,教师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较大,不少高水平研究者予以关注并已产生一批有实力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发现各研究力量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不广泛,缺乏跨区域协作。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应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积极建构区域性或跨区域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协作团队,在理论研究、实践策略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探讨,助推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进程。 (3)从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看,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等方面,其前沿问题则聚焦于“学生需求”。把握研究热点及前沿可提纲挈领地认识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并精准洞悉研究趋向,为未来研究提供依据及指示方向。这些对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提供理论启发与研究导向。国内学者应积极关注国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热点,在吸收国外优质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本国现实情况进行相应的深入研究。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教育转型与变革挑战,教师作为信息化教育的实践者,肩负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使命与责任。目前,国内越来越多教师正投入到对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中,而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信息化认识程度不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与教学规律的理解掌握;缺乏有效提升途径,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方面途径较为单一,系统性与连贯性不足;信息应用能力欠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融合尚未深化等。教师信息素养问题亟需予以更多关注并加强改善。 (1)厘清教师信息素养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在顶层设计下,把握其体系构建,并对影响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设计形成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模型。通过因素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拟定从多个层面,如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等展开,探索研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路径。而随着教育改革与技术发展不断升级,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将呈螺旋式提高,其相关模型与框架也会不断发展,甚至出现革命性变化,注意适应时代发展,把握前沿热点,实现理念更新与优化升级。 (2)探索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之策略路径。提升重点不局限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学习阶段,而是要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并设计出适应的教学内容,培养、提高利用新兴技术的意识能力并准确评估及反思实施效果。可考虑以sTEM模式为抓手,开展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式教学,促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整体推进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强化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新模式。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需全员参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应用新兴信息技术,通过实践加深对具体理论的认识把握,并积极参加信息课程培训,汲取有效信息,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3)开展教师信息素养行动研究。目前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而实践层面研究相对不足,有必要加强行动研究,将理论成果与教学行动有机融合。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难点不在于掌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而是如何将技术创新性地与教师自身教学相结合,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国内可开设更多信息素养试点学校,在实际环境下展开教育行动研究,克服当前研究中各研究主题脱节、部分研究领域缺失等问题,并用行动研究的实践性经验,反过来推進教师信息素养理论的发展。 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领域涉及多种学科、研究视角与维度,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我国学者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已获得了一定认可度,也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未来研究成果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找准未来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知识建构实证研究,多视角分析问题和对策。国内学者应掌握国际发展态势,借鉴教育先进国家在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经验,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提高影响力及话语权。争取形成扎根于我国教育土壤的特色理论并引入实践,也为国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做出贡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