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及其应对策略 |
范文 | 罗红杰 摘 要:客观事实与主观情绪的错位、技术赋权与资本逻辑的合谋、话语泄愤与情感抗争的弥合是“后真相”现象的生成原因。“后真相”所表征的虚假事实、集体无意识、理性坍塌等多重症候助长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强势崛起、历史虚无主义的迅速蔓延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潜滋暗长。针对“后真相”视域下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科学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价值引导;关注个人切实利益、对公众情绪进行情感疏导;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对其进行合理规导,方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清朗、主流价值观念广泛弘扬。 关键词:“后真相”;社会思潮;主流意识形态 一、“后真相”现象的生成逻辑 情感大于事实、情绪超越理性、立场左右结果的“后真相”现象自古有之,但从未像现在这样“蔚然成风”。“后真相”时代悄然而至,“后真相”遵循“情感优于事实”的叙事逻辑,但它并不否认事实与真相的存在,这种非常规现象的出现既有信息技术和资本逻辑双重加持的原因,也有一定社会矛盾与冲突下情感偏见推波助澜的因素。 (一)客观事实与主观情绪的错位 “后真相”时代是真相让位于情感、价值优于事实的时代。事实上,无论是政治语境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客观事实与真相总是隐藏在错综复杂的话语叙事之后,人们的直观感受和生命体验总是落后于即时发生的客观事实与真相。客观事实一经发生迅速通过“去中心化”“扁平化”的媒介平台向外传播,并经过多重的话语转换对外扩散。在此过程中,每个受众主体都会依据自己的知识认知、主观情绪对信息进行拼贴与演绎,“事实”与“真相”在几度诠释之后已变得面目全非。人是极具情感的动物,很容易在客观事实中融入个人的情绪和立场,在情感与真相的张力中有选择性地相信部分事实,或者拒绝已成事实的真相。“后真相”是被情感和情绪不断割裂的“事实”,“真相”被多次演绎后成为了“偏见”的帮凶。“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情绪错位所导致的典型“后真相”事件。事故发生后,各种谣言充斥各大社交平台,从小轿车女司机逆行驾驶,到公交车司机通宵熬夜造成车祸,各种版本的“真相”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事实真相被揭开时,全体民众一片哗然——事实的真相与先前演绎的“真相”相差甚远。人们的主观情感助长了“真相”的传播发酵,“真相”被不断传播演绎时往往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情绪遮盖了事实、情感割裂了理性。当客观事实与真相滞后于人们的主观情绪和情感时,“后真相”便出现了。质言之,客观事实与主观情绪的错位是导致“后真相”生成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赋权与资本逻辑的合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场域已经从现实空间扩展到网络世界。网络社会的崛起使信息传播的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空间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集散地、信息选择和整合的优化场、信息共享和扩散的新空间。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演绎者,社交传播途径快速更新,信息分发机制不断变革,这就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全媒体格局。全媒体格局下,信息传播逐渐碎片化、情绪化、立场化,虚假新闻、奇闻异事、小道消息充斥网络空间,没有被无限扩展和增值话语演绎的真相越来越少。另外,我们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在“算法挟持”下形成了“信息茧房”,高效的搜索引擎、精准的信息推送,同质化的信息不断得到重点推介,异质化的信息会被抑制在外。长此以往,我们将陷入一个信息真空的拟态环境之中。“后真相”时代的来临,除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外,资本逻辑的驱动也是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相信:真相无利可图,虚构消息却能赚得钵满盆满。”[2]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噱头标题”“吸睛新闻”“第三种事实”随处可见,虚假信息的始作俑者毫无社会责任感可言,不惜成为“戏精”“喷子”“标题党”。一些“网络大V”、营销公众号以调侃历史、戏谑英雄的方式传播虚假信息、捏造历史事实,仅仅为提高点击率、获取阅读量,谋取个人私利。 (三)话语泄愤与情感抗争的弥合 话语泄愤与情感抗争的弥合加剧了“后真相”现象的发生。当今社会,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社会冲突时有发生,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成为孕育“后真相”的“肥沃”土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爆发、中美贸易摩擦的多重冲击下,处于底层、边缘的民众生活压力增大、生活困境加剧,这就促使他们以一种情绪化、夸张性的叙述话语来表达自己处境。他们通过有悖事实的话语进行情感宣泄,情感裹挟着理智无视真相的存在。“后真相”表象下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一旦社会矛盾和冲突爆发,普通民众往往通过网络诉诸情感抗争,利用争议事件夹杂个人情绪甚至假造事实与真相,以期诱发舆论关注,改变现实困境。此外,基于情感抗争基础上的投射心理与同情心理也是“后真相”形成的“帮凶”。信息的传播、舆情的扩散可能不会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但是,一些网民基于对“事实”本身的同情而选择相信某种“真相”。他们并不关心真实的真相,只是基于同情或者“看不惯”而选择相信。如今,网络信息超载,有效新闻相对匮乏,民众在认知和理解社会事件时,往往把个人情绪、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者将他人的境遇、危机投射到自己身上,这种投射和同情心理成为谣言、虚假新闻滋长的重要因素。只要网络舆情涉及到官民矛盾、医患冲突、警民对抗,民众则一边倒地诉诸讨伐。他们可能对于事件的真相并不了解,甚至也不十分关注,仅仅是基于个人情绪和情感移情于此。 二、“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多元样态 如今,随着“后真相”时代的来临,“后真相”的时空场域成为多元社会思潮潜滋暗长的沃土。网络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在虚假事实已是常态、理性坍塌普遍存在、集体无意识偶有发生的“后真相”时代迅速抬头,并呈现出相互纠缠、相互交织的趋势。 (一)网络民粹主义 网络世界的“后真相化”,其实质还是网络民粹化[3]。近年来,在人民论坛問卷调查中心的社会思潮动态调查报告中,民粹主义每年榜上有名,从无缺席。民粹主义特别是网络民粹主义持续滋长,并呈现出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融合之势。究其原因,“后真相”的网络时空为民粹主义疯狂生长提供了易于繁殖的沃土和温床。“后真相”时代潜滋暗长的网络民粹主义有以下发展趋势值得我们注意:其一,网络民粹主义被资本逻辑所操控并转化为谋取利益的工具。网络媒体、营销公众号等利用网络热点话题有意制造虚假信息,博取眼球,赚取关注度和阅读量。如2018年“江歌案”再起风波,有不少自媒体恶意设置话题,罔顾事实真相,不顾受害人感受,只为个人私利谋求“网络流量”。其二,假借爱国主义之名,行非理性之实。如2019年的“孟晚舟事件”“美国恶意抵制华为事件”,美国实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侵犯个人权利毫无争议,但是一些人借爱国的名义抵制美货并非明智之举。这也反映了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之势。其三,煽动民众情绪,质疑国家和政府的公信力。如2018年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有人发布虚假消息,甚至诋毁人民军队的声望,煽动民众情绪,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家和政府公信力受损。正如莫斯科维奇所说,“一旦人们被聚集在一起,并融为一个群体,他们就失去了各自的鉴别力……他们理解的唯一语言是那种绕过理性,直接向灵魂讲述的语言,这种语言所描述的现实比实际的情况既不更好,也不更坏。”[4]在“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空间中,人们不仅失去了鉴别力,而且还失去了理性。情感和情绪主宰着他们的行动,立场和信仰支配了他们的言说。 (二)历史虚无主义 “‘后真相反映的情感先于事实、质疑多于共识以及网络社会的技术手段等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土壤。”[5]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媒介的技术赋权加持,使得“后真相”的传播语境得以持续滋长,并呈现出向低龄群体蔓延的趋势。“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其一,借助关键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随意扭曲历史真相。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网络媒介,借助热点事件、关键时间点得以快速传播与蔓延。如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网络上再次出现“改革开放后否定改革开放前”等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其二,为博取关注,忽视客观历史事实。在“后真相”的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大众娱乐、恶搞的形式不断滋生蔓延。2018年,抖音视频出现公然“侮辱调侃邱少云”事件,罔顾客观历史事实,损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这些群体或许没有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观故意,只是为了“吸粉”“点赞”,但是“后真相”时代信息的快速蔓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三,强化主观判断,否定历史发展进程。“后真相”时代“坏的主观性”得到无限扩张,情感优于事实,真相让位于情绪,主观判断的成分在“真相”中大大增加。如,网络空间出现“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等言论;2018年,还出现多起青年学生“精日”事件。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言论,无视历史发展进程,虚无客观历史事实,对青年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道德相对主义 “经由社交媒介,大众获得了对真相的解释权,曾经的‘权威被瓦解稀释,人们可以随意歪曲事实而毫不自责,使得‘后真相处于伦理道德的灰色地带,进而引发价值相对主义的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7]“后真相”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感和个人信念取代事实真相成为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主观情感优于事实和理性成为形塑价值观的主导因素。道德相对主义强调道德评判标准的多样性、注重道德实践的情境性,认为人们可以持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道德相对主义的滋生会给人们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极易造成道德信仰缺失、道德权威沦丧;还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道德观的流行。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建构了新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治理体系的扁平化、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使得人们产生道德相对主义的幻觉。人们越来越不关注事实的真相,也越来越不在意客观的事实,而更加乐于接受主观情绪的叙事信息。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见证了不同圈层的不同道德判断标准,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司空见惯的虚假信息、颠倒黑白的主观判断在“后真相”时代不断上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民众越来越注重个人的感受和立场,推崇娱乐至上和私利优先,甚至陷入犬儒主义的现代歧途。网絡空间中的“道德绑架”就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典型。“道德绑架”就是打着“道德正义”的旗帜把个人道德标准凌驾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上,以个人的善恶标准来约束他人的“不良行为”。在“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狂欢中,“人肉搜索”、语言暴力屡见不鲜,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三、“后真相”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应对策略 在剖析“后真相”现象的生成逻辑以及研判“后真相”视域下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基础上,应积极探索正确引导和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方法与对策。 (一)科学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舆论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指导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我们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和指导舆论工作,有效抑制“后真相”时代社会思潮的滋长蔓延。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引导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舆情反映民意。“后真相”事件之所以频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民意没有得到合理引导和纾解。我们要及时地、全方位掌握网络舆情,把握网上民意,有效引导、合理纾解。第二,把握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思想层面“统一”与“多元”的辩证张力。我们要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辩证对待其它多元社会思潮,对于其积极成分,合理吸收;对于其错误主张、荒谬言论,坚决抵制。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在确保“统一”的基础上尊重“多元”。第三,把握好时、效、度,切实提升主流舆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情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症候与社会情绪;“后真相”时代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契合了一定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沃土。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握关键节点、重大事件,主动研究舆情生态的发生规律,提前研判社会思潮的传播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高效引导、适度控制,不断放大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和好声音,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价值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集聚力量的最大公约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武器抵制错误思潮、科学引领多元思潮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网络民粹主义。“后真相”时代网络民粹主义以碎片化、流动性的叙事风格弥漫在网络空间中,并在一定程度上被资本所操控,以非理性的批判话语宣泄情绪、激化矛盾。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建构“社会平等”“公平正义”的话语体系,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错误理念;积极宣传“人民主体”的价值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克服历史虚无主义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思想引领的建构功能,对其错误言论要及时澄清与纠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坚决反对虚构历史事实、抹黑历史人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理念。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公民道德标准和规范;对标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个人言行举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标准,崇德尚善、传播好声音、宣扬正能量。 (三)情感疏导:关照公众切身利益,及时化解公众情绪 公众情绪是造成“后真相”事件频繁发生,多元社会思潮滋生蔓延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网络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还是道德相对主义都呈现出情绪化、极端化的鲜明特征。为此,积极疏导公众情绪,引导公众理性言说、客观表达,对化解“后真相”语境下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具有重要意义。某种社会思潮的滋生不是单个人的思想观念,而是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其中公众的情绪是促使这种社会思潮向外扩散的“助推器”。“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8]公众关切的利益和问题是引起公众情绪的内在动因,为此,应对“后真相”语境下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要着重关照公众利益、及时化解公众情绪。“后真相”语境下社会思潮呈现出不确定性强、蔓延趋势快、情绪化严重的特征,公众情绪会随着某个偶然发生的事件点燃社会思潮的引线,甚至呈现出不可控的趋势。此时,公众的情绪需要被合理地引导和安抚,及时化解社会思潮的蔓延之势。一方面,要及时挖掘生发公众情绪的原因,第一時间披露、曝光、揭示事实的真相,合理地引导公众的情绪,促使公众理性审视问题,客观表达言论。另一方面,要正确判断公众情绪延展的方向,抑制错误社会思潮的扩张。全媒体时代公众的情绪会随着突发性事件裂变式扩散,一些网民更是以污名化、标签化的形式加剧民众情绪的扩张,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判断、及时应对、合理疏导,促使公众情绪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四)合理规导:加强媒介把关,完善网络信息监督管理机制 “后真相”时代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媒介得以快速扩散表明,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制愈加重要和必要。无论是“后真相”的勃兴,还是社会思潮的扩散,都与网络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媒介把关,有效抑制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扩散。第一,构建审核证实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网络的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点助长了虚假新闻、错误思潮的传播。加强实名认证机制,确证信息传播的来源归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扼制网络谣言、错误思潮的肆意蔓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第二,打造系统、完善的信息监督机制,进行有效监测与预判。利用大数据收集整理社会思潮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画像,深入把握社会思潮的传播扩散规律,进而对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引导与管控。第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传授双方“媒商”。在当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的时代,迫切需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作为自媒体还是受众都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不能盲从和造谣,要能够明辨是非与善恶,做一个有立场、有责任、有素养、高“媒商”的新时代网民。第四,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提升网络违法成本。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构建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规范作用。对在网络空间中恶意造谣,肆意散播错误思潮的行为进行合理规制。只有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提升网络违法的犯罪成本,才能对不良信息以及错误思潮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形成有效威慑。 参考文献: [1] Konrad Niklewicz.We Need to Talk About the EU:European Political Advertising in the Posttruth Era[J].European View,2017(1) ∶ 177-179. [2]庞金友.网络时代“后真相”政治的动因、逻辑与应对[J].探索,2018(3) ∶ 78. [3]邹诗鹏.后真相世界的民粹化现象及其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7(4) ∶ 27. [4]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41. [5]顾超.“后真相”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9(1) ∶ 87. [6]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8) ∶ 5. [7]蒋璀玢,魏晓文.“后真相”引发的价值共识困境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8(12) ∶ 5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187. 【责任编辑:张晓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