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发展理念中哲学体系的构建
范文

    胡腾 马玉玲

    [摘要]新发展理念中哲学体系实质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三种顶层设计。以结合新时代中国最新国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本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孕育形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律为基础;以必须牢固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为主线。探寻新发展理念中哲学体系的三种顶层设计,有助于更好理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有利于更好回答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类突出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启迪作用。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哲学体系;顶层设计

    [作者简介]胡腾(1992-),女,四川宜宾人,四川三河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玉玲(1989-),女,甘肃兰州人,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B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10-0042-03

    引言:

    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在《求是》发表了署名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高度概括了中国当前国情发展基本情况。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和实践理念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是遵循着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为基础所提出相应的理论和思想。①新发展理念哲学体系的构建,既是一个存在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发展的哲学问题。存在说明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表现;发展说明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路径中国化的构建。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一百七十多年前,但他真理的光芒从来没有褪色,相反,其作为一种基本原理,一种顶层设计,一直以发展的形态发展,一直以理论的形态包容着发展,最终以具体发展的理念孕育出多层次的哲学体系构建。

    一、新发展理念中哲学体系的构建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②由此说明一个哲学性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发展,而是依然处于新发展理念中,依然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学说体系中。

    (一)拓宽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域。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历史性命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运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和哲学性质已经决定,马克思主义不能停顿,是与时俱进的历史性产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更是这方面的中流砥柱。从中国国情而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从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面言,则是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辩证法。实践永无止境,真理才能永恒发展,只有在新时代不断孕育和催生新的发展理念,并成为这个时代一切问题的口号,这种真理才是科学的。因此从哲学形态上构建新发展理念理论体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高度。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让人们从全球视域观察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运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则让人们从中国高度观察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运的发展趋势,只有认清新发展理念中哲学体系基础,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解答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哲学内涵问题。新发展理念在理论形态表述了如何实现中国梦,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的问题,那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系统形成。中国梦的哲学内涵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关系,是现实历史的客观的关系。新发展理念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作出哲学意义上的回答,是让人们从哲学上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新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哲学结论。这既是如何实现中国梦的哲学回答,也是对构成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形态的理论回答。二者在哲学论证的形态上是一致的、连贯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真理,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源地,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尺度,对所有的改革要作科学的判断、理性的分析,最后才能形成准确的结论。秉持着这样一种真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应用,那就是通过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法则,让国家实现了富强,也让民族振兴起来。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国家强盛了,民族就会振兴起来,这是一个真理。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让人民幸福起来,这个道理构成了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的哲学内涵。

    二、新发展理念中哲学体系的构建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发展理念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层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形态,马克思的一生很大程度上都在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这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中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形态上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更要从实践层面来论证这个问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如果不能从经济形态上领先资本主义社会,就难以从其他形态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一)突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必须要从经济规律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可以代替资本主义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始终探索的问题,对此问题也进行过各种经济形式的探索。现在这个结论被科学地做出证明,那就是新时代产生的新发展理念。只有这种体系从理论上形成,从制度上确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就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上给予解决。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每一个概念都与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紧密相连,形成理论内涵与社会实践相互关联的要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所表达的内涵是在2020年前实现现行标准下557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历史前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扶贫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消除两极分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矛盾,也无法体现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体系完备的、论述系统的、结论准确的发展。尤其在构建政治经济学这个大范畴上,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构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种理论结果和哲学结果,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二)彰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正在发生客观的变化,显著特征就是环境、经济形态等都在社会发展中发生了新变化,这种新变化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中的变化,必须要在实践是检验真理这一范畴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以更全面地应对这种客观的变化要求。“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③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问题给予解决,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第一个历史性前提。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培育市场经济的形态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但在发展市场经济形态中,一部分人是先富起来了,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怎样通过责任与义务带领更多的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既是一个伦理问题,也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制度在本质特征上如何反映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是构建新发展理念哲学体系的本质性问题。只有从新发展理念这种哲学形态上构建新发展理念哲学体系,才能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共同富裕这个理论命题进行哲学的表述。

    三、新发展理念中哲学体系的构建是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

    新发展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层面上的发展,是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回答。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既是奋斗目标,也是理想情怀。

    (一)遵循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有一个最基本的历史前提,那就是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消灭阶级,阶级只能作为一种历史概念存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社会主义问题是一种科学发展,而用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约束自己则是阻碍思维发展的一种方式。“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主义只能准确判断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当代社会的变化一日千里、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的判断不可能在这个时代依然准确,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准确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一条具有求索意义的新路,这条路的最大特色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让国家富强起来,让人民富裕起来,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出来。

    (二)在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不断完善走向辉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也就是克服了一切民族间和工业中的冲突。这些冲突在目前正是引起民族互相敌视的原因。”④现在进行的精准扶贫,就是解决当前社会的一个最大的矛盾,就是处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遗留下来最难啃的骨头,就是用共同富裕的办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明和现代工业中的冲突。党的宗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所想所盼是最大理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目标,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来实现中国梦。

    四、新发展理念中的哲学体系构建对实现中国梦的启迪作用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发展理念,这也是在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找到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哲学价值依据。

    一是创新。这个创新涵盖多个方面、多个领域,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学领域,也包括军事等其他领域。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理论经过了广泛的社会实践,有一部分作为正确的理论将继续坚持下去;有一部分则在实践中不停地得到修正,使其更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征;也有一些理论只是当时社会当时历史特征下的产物,与现时的发展特征不相符合或是在某种证明上相互矛盾,形不成一种协调的和相互促进的理论形态,就给予中止或是取消,这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中国道路是正确、合理和科学之路,坚持中国梦创新的特性,应该坚持走中国道路这个前提。中国梦,应该是中国道路上的创新梦。

    二是协调。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阶级之间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存在是一切社会历史和社会过程的现实。处理这种失调的社会关系的唯一方法就是协调,只有社会处于这个相互协调的大系统中,才能有效地把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处理掉。在步入新时代后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要始终牢记的使命。那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现行的方针政策已逐步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层面上,发展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层面上。显然,这正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发展、衔接的环节,这就是协调的核心要素。协调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规律,只有把握准这一规律,才能科学发展。

    三是绿色。环境问题至关重要,任何由环境污染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最终以人类付出更大的代价作补偿。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只有全面树立起绿色理念,发展才具有科学性质。

    四是开放。市场经济的格局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经济格局。向社会资本开放、向国际社会开放。新时代中国已致力于打造全面开放的体系,使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国际社会的一种标志。

    五是共享。这种共享是指全体中国人民要共享改革红利,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致力于建设的精准扶贫,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一种具体体现。

    回答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哲学体现,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将为这个时代得出如何科学发展的哲学结论。怎样实现中国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哲学依据。只有在实践中科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路径,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

    [注释]

    ①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求是,2019(10).

    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5-18.

    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467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190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求是,2017(1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3]曾志刚,冯志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逻辑论析[J].求实,2018(03):4-2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9.

    [5]郑功成.习近平民生重要论述中的两个关键概念——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8):64-74.

    [6]公丕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飞跃[J].江海学刊,2018(02):5-19.

    [7]卢云晓.论“中国梦”的根本特性[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1):30-3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