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探索 |
范文 | 丁霞 【摘要】本文对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激励式;阶梯教学法;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采用激励式阶梯教学法,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全体学生发展进步. 一、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概述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是指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充分地结合起来,将教学从目标到评论都展开分层,以阶梯教学法照顾到全体学生.整体而言,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应当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学困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展开,在这一原理指导下,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激励,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进步,快速从一个阶梯进入到下一个阶梯.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一)对学生分阶层划分 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分为A、B、C三个层次,A组是尖子生,认知能力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B组学生作为中等层次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C组学生是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A、B两组学生在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后,要主动帮助C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推进班级的共同发展进步. (二)分阶梯进行授课 案例1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根据教材,笔者准备着重于面积法. 首先,在教学中,给出图(1),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图中3个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与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容易得到Ⅰ的面积+Ⅱ的面积=Ⅲ的面积,从而得到AC2+BC2=AB2.接下来,笔者给出图(2),学生发现正方形Ⅲ的面积不会求,这时候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 分析1:能不能用刚才数格子的方法. 分析2:能不能把正方形Ⅲ分割成几个图形(会求图形的面积),通过思考得到图(3),分为4个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其他的方法可以探讨. 分析3:除了分割,我们可以把它补成一个常见的图形吗?学生很容易得到图(4),补成一个大正方形,那么Ⅲ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三角形的面积. 由于思考来源于学生,所以学生能够顺势研究,得出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割补法,数格子所有学生都会,但是割补法C组的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因此,笔者立足于教材,先让学生数,再层层深入,最后着重于让所有学生会割和补,这里采用小组讨论、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学生慢慢研究,通过自己画图来解决.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进行具体的划分并完成.通常情况下,在一节课中,教师要采用30到35分钟的时间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使C组学生“吃得饱”、B组学生“吃得足”,之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包括例题也要分梯层的设计,为A组学生留有进步的空间与余地.比如,在使用待定系数法讲解二次函数解析式. 案例2已知二次函数图像过(2,5),(1,0),(-3,4)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變式1:改为过(1,0),(-3,0),(2,5)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2:改为过(1,0),它的顶点坐标是(2,5),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讲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后让学生树立解题的信心,最后通过变式来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一来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使用顶点式解决相应的两根式问题. (三)对学生进行分阶梯的评价 在教学完成之后的评价环节,也要分阶梯进行.在这方面通常有两种评价方式.第一,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基础题100分,拓展题30分,满分130分,然后A组学生分值按照130-扣分计算;B组学生的分数按照(130-扣分)×130100计算;C组学生的分值按照100-扣分计算.第二,同题评分标准不同,这样利于C组学生的进步,防止出现反正做了也是错,干脆不做的思想.其中的拓展题目是A组学生提升层级的依据,在平时的测试中十分常见. (四)鼓励学生进行梯层的上升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首先可以预料到的是,在阶梯教学法中,评价体系的阶梯形,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激励,而教师在教学中更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等,不断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讨.除此之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状况,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层次进行跨阶梯,为他们创造跨梯的机会,如在课堂向他们提问,适当地问C组学生一些超纲的问题,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等,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