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电信诈骗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防范策略 |
范文 | 摘 要 近年来,针对在校大学生而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日益增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和严重危害。本文深刻分析研究高校电信诈骗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防范对策,对于高校教育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保护学生的财产和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 电信诈骗 大学生 作者简介:李瑞平,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075 近年来,一些不法犯罪分子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财产而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从山东临沂市准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离世案,再到山东临沂市大学生宋振宁因财产被骗而身亡案,一经媒体曝光和网络转载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毋庸置疑,不法分子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财产而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具有十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而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会给在校大学生带来大量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会给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因而,深刻分析研究高校电信诈骗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对策,对于高校教育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保护学生的财产和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电信诈骗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高校电信诈骗是指违法犯罪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行为人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电子通讯方式编造、发送虚假信息,针对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远程骗取在校大学生资金的行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信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电信诈骗案件多发,给在校大学生的财产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从高校电信诈骗案件现有的具体案例来看,其诈骗手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假冒学生亲友实施诈骗 在一些电信诈骗的个案中,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假冒受害大学生的亲戚、老师或朋友等给受害大学生发手机短信、微信和QQ信息等,或打电话,在骗取受害大学生的信任之后,再编造各种虚假理由要求受害大学生给其汇款,在骗取财物后立即失联或消失。如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便编造一些虚假的突发事件来发送给受害大学生求助,如车祸、被绑架、被公安机关抓获、手机急需充值等各种虚假信息,受害大学生看到消息后信以为真,从而对其实施诈骗。还有一些电信诈骗的个案中,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假冒受害大学生的网络朋友进行诈骗。犯罪分子使用木马程序非法破解用户账号和密码,登录受害人亲友的微信和QQ账号后,以亲友身份向受害大学生借钱,得到钱款后立刻将受害人“拉黑”或删除。 (二)以网络兼职、代刷信誉等形式实施诈骗 通常情况下,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会在电脑网络、QQ群或微信群等社交媒体上发布网络兼职、代刷信誉信息,采用高额回报作诱饵,在骗取受害大学生的信任后,让其提供个人的电子支付账号,随后犯罪分子发送受害大学生某一商城链接网址,要求受害大学生先行购买某种商品后,再将购物本金和个人酬劳一起返还给受害大学生。当受害大学生拍下所指定商品后,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会编造各种虚假事由让犯罪分子重新购买指定商品,由此来无限度的骗取受害大学生的资金。 (三)利用网络购物、钓鱼网站的形式实施诈骗 具体个案中,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购物、钓鱼网站的形式针对受害大学生实施的诈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发送虚假中奖手机信息进行诈骗。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通过手机或网络社交软件给受害大学生发送虚假中奖信息,通知受害大学生在某某大公司或单位主办的活动中,中了大奖或其手机号码中大奖,受害大学生将获得巨额奖金,或者以某知名电视节目栏目组的名义发送获奖通知短信,一旦受害大学生与通知信息中的联系人进行联系,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就会编造现行交纳中介费、奖金个人所得税、保证金和违约金等手段诱使受害大学生向犯罪分子所指定银行账号或电子账号进行汇款或转账。二是利用钓鱼网站的形式进行诈骗。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向受害大学生发送可引诱用户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的虚假信息,引诱受害大学生登录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预先设置假冒银行或购物的网站,当受害大学生输入个人登录账号、密码后,上述登录账号、密码就会被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窃取。然后,犯罪分子会迅速使用上述登录账号、密码将受害大学生的存款窃取一空。此外,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还通过发送包含木马病毒的邮件或虚假链接等方式,一旦受害大学生进行链接,木马病毒程序将自动置入其手机或个人电脑中,一旦受害大学生再使用安装有木马病毒程序的手机或个人电脑登录网上银行或社交软件,其账号和密码也会被犯罪分子窃取,从而给受害大学生造成资金损失。三是利用网络购物的形式进行诈骗。个案中,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在受害大学生购买网络商品后,以尚未收到商品货款或提出要汇款到一定数目才能将此前购物款项予以退还等虚假事由引诱受害大学生向其多次汇款。也有的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编造各种虚假理由拒绝使用购物网站所提供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如谎称“账户最近出现故障”或“如使用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如不使用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可以再给受害大学生打折扣”等虚假理由,进一步诱骗受害大学生使用先汇款后交货的不安全交易方式进行交易。还有的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用假冒、劣质、低廉的山寨产品冒充名牌商品,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冒充合格,以至于受害大學生收取所购商品后,投诉无门。 (四)假借销售各种伪造证件、代办资格证、各种考试答案等形式实施诈骗 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在通过媒体、网络和社交软件发布各种伪造证件、代办资格证、各种考试真题答案等虚假销售信息,或张贴虚假广告,自称可以通过权威机构办理各种假冒证件,或谎称有各种资格考试试题答案等,以低廉价格、保真等为诱饵,骗取受害大学生信任,在收到学生钱财后,迅速逃之夭夭。也有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在掌握被害人的个人信息以后,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受害大学生的上述购买假证行为进行要挟,进一步套取受害大学生的财物。 (五)使用虚假高薪招聘的方式进行诈骗 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针对受害大学生急于找工作或兼职打工改善生活水平的情形,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发布各种“国有企事业单位高薪招聘、月薪过万”的招聘信息。若有受害大学生打电话咨询或依照广告上门应聘时,诈骗分子常以预收中介费、服装费、面试费、保证金等名义要求受害大学生先往其指定银行账号打入一定数量的款项,然后才能参加面试或工作,在收到资金后,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迅速“人间蒸发”。还有的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会要求受害大学生到其指定五星级酒店进行面试,受害大学生到达其所指定的酒店后,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并不露面,会打电话告知受害大学生已通过工作单位面试,即日即可上班,但根据单位规定应先参加公司培训以及购买服装,待正式上班后由公司报销费用。在此之前,由受害大学生现行垫付。在受害大学生向电信诈骗犯罪分子所指定的账户汇入培训、服装等费用后,诈骗分子随即关闭一切联系方式,迅速失联。 (六)冒充邮政、银行以及政法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 个案中,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给受害大学生发短信或打电话通知受害大学生或持卡人的银行卡信息在某处消费,涉嫌恶意透支或银行卡被违法犯罪分子盗用,或涉嫌“帮助犯罪分子洗钱”。此种情形下,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通常一人扮演电信工作人员,其同伙则冒充公安民警,使用网络虚拟电话号码冒充公安机关电话,以保护被害人卡内资金安全为由,诱使被害人在紧张不安中按照犯罪分子预先设好的套路提供自己的全部账户信息或密码,或直接电话遥控受害大学生按照诈骗分子的指令到银行柜台转账或通过银行ATM自动提款机进行转账,从而达到骗取受害大学生钱财之目的。也有的利用网络购物、钓鱼网站的形式实施詐骗冒充邮政和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通常会通过虚拟网络邮政电话号码向受害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或直接电话通知受害大学生有一个包裹无法送达,让其联系虚假信息中预留的电话号码查询,受害大学生电话联系后,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会声称其包裹中藏有毒品,涉嫌毒品犯罪,要求受害大学生和公安局刑侦大队某某警官联系,然后,冒充警官的诈骗犯罪分子会以协助调查为名,要求受害大学生提供银行账号、密码等信息,然后直接盗取受害大学生钱财,或以保护其资金安全为由要求受害大学生按指示转账,从而将受害人银行账户内的钱财骗取一空。 二、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具体策略 如上所述,电信诈骗案件具有十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方面,电信诈骗案件会给在校大学生带来大量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会给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因而,教育在校大学做好防范和预防措施,对于促使大学生远离电信诈骗,保护其财产和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认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从电信诈骗的具体案例来看,诈骗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受害大学生的个人隐私信息是其实施诈骗犯罪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个人信息的泄露、非法贩卖等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电信诈骗犯罪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大学生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杜绝个人隐私信息的外泄,对于保护自己财产免遭不法侵害尤为重要。一是在校大学生要提高警惕,时刻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其他陌生人或网络好友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学习单位、家庭住址、银行账户、密码等重要隐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密码等重要隐私信息,保存在手机或个人电脑中。二是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进行网络购物或进行其他合法网络行为时,在相关网站输入社交账号、银行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进行,要认真核实即将登陆或浏览网络域名真实性,不随意点击可疑链接或网址,不随意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个人账户的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受害大学生的个人银行账户的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个人银行账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在校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关键。因而,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为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微信和QQ账号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账户设置较为复杂、安全可靠的登陆密码;不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微信和QQ账号密码的设置上使用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不随意向他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三)加强金融知识学习,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受害大学生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诈骗行为得以顺利实施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保护在校大学生免遭电信诈骗的有效措施之一。高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教育在校大学生,进一步加强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掌握和了解金融机构的相关规章和工作规定,发现可疑问题及时向金融机构电话咨询或迅速前往最近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详细核实,及时暂停个人银行账户的相关业务,或迅速报警来避免损失。在校大学生本人要对电信运营商所发布的安全预警信息,以及公安机关所发布的电信诈骗风险防范要点,进行认真研读并时刻牢记。同时,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新闻媒体和网络曝光的电信诈骗案件,及时提醒在校大学生提高警惕,做好防范。 (四)提高警惕,培养良好消费和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在校大学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养成良好消费和支付习惯,牢牢把握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地避免电信诈骗所造成的资金损失。如在校大学生在接到亲友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电子邮件等形式发送的借款请求,或直接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进一步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核实及确认。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好友突然求助要求汇款时,应保持警惕,并通过各方手段进一步核实。待查证属实无误后再进行转账。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应及时向其他亲友说明,或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电话咨询;发现个人账户异常时要及时向有关机构申请暂停服务或撤销。在使用手机支付或电脑支付时,应选择在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下,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和杀毒软件,通过第三方安全交易平台进行。同时,还应避免在移动支付软件所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余额,定期对手机或个人电脑进行防毒查杀,以防范木马程序的侵入,从而达到保障自己账户安全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庄华.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与侦查策略思考.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4). [2]刘继敏.信息社会电信诈骗犯罪分析及打防措施建议.公安研究.2011(6). [3]黄明同志在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4]张新枫副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涉案账户资金查询、冻结工作程序的通知,银发[2010]187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