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易传》中的“变” |
范文 | 刘恒 边艳楠 摘 要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易经》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孔、孟、老、庄,同时,孔、孟、老、庄的思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易传》。《周易》是圣人“探赜索隐、极深研几”的学问,可以帮助人们把握规律,预查先兆。《易》之教,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使人“絜静精微而不贼”。《易》又是一门讲“变”的学问,《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易经》中的主旨思想是靠卦爻的变化来实现,而且在《易传》之中也被极力强调。本文从浅谈《易传》中的“变”、哲学原理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这三个方面来浅析《易传》中的“变”,以期帮助人们认清本质、应对变化,从而指导人生、安顿生命。 关键词 《易传》 变 道 刚柔 中图分类号:I20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31一、《易传》中的“变” 《周易》一书中,有“经”有“传”,《周易》中的“传”是相对于“古经”而言的,由于《周易》古经晦涩难懂,且蕴含微言大义与天人性命之理,孔子怕其失传,于是作《传》用以解释“古经”。《易传》作为最早系统的解释《周易》古经的哲学文献,在后期也被抬高到了“经”的地位。《易传》作者在解释古经的过程中舍弃了一些粗俗的宗教内容,增加了“探讨《周易》的原理,从哲学的高度解释筮法以及《周易》” 的内容。 《易》有三义:变易、不易和简易。通俗的讲,也就是说《易经》是一门讲究“变”的学问,世间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变”本身,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发现并掌握这个规律,人们就可以很容易的认识这个世界。 《易传》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变”。《系辭下》说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朱熹训“‘周流六虚:谓阴阳流行于卦之六位” ,也就是阴阳二气所构成的六十四卦不停地在六个卦爻的位置上来回变动。王船山认为“此言道之屡迁者也。有定在谓之‘居。‘变动不居,其变动无定在也。阴阳之气,氤氲而化醇,虽有大成之序,而实无序。‘六虚者,六位也。谓之‘虚者,位随设而无可据之实。‘易之道本如是,以体天化,以尽物理,以日新而富有,故占者、学者不可执一凝滞之法。读《易》者所当唯变所适,以善体其屡迁之道也。” 船山先生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化成,化成世间万物的阴阳二气是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而又无所定在的,学习《易经》的人,不可死搬教条,要适应其变化。 《易传》中“变”的思想同时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用以指导人生。《易传》讲到“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同时,《易传·系辞下》讲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朱伯崑先生认为,“《易传》的作者,显然是受了兵家跟道家的阴阳消长说的影响” ,所以提出了“穷变思通”的变通说。正如道家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转向其反面。上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圣人观象制器,发明各种器物来便利百姓,当穷尽时就变革,变革之后就通顺了,通顺后就可以保持相对长久的状态。然而,《周易》教人学会变通,告诫人们“物极则反”,困穷时时去变革,变革后则通顺,然而事物发展过程并未完结,通顺久了,人们思想懈怠,社会阶层固化,经济停滞不前,社会问题丛生,此时又将进入新一轮的“穷变思通”的变化中去。《易经》微言大义,通过讲述“穷变思通”的变通说,把“变”的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用以帮助君子安顿生命、指导人生。二、哲学原理 《易传》通篇都在讲“变”,无论是天道大生还是人文化成,都离不开“变”。《易传》的“变”不同于阴阳家所讲的五行相生相克之“变”,亦不同于道家“周行而不殆”(《老子·第二十五章》)之“变”,更不同于儒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之“变”。《易传》讲“变”,有其独有的哲学原理,下面分别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哲学思想离不开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探讨,《易传》作者认为世界本原即“道”。何为“道”?《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宋儒理学家朱熹论述到:“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即“理”是世界本源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气”只是“理”的应用。“理”也就是形而上的本体,就是“道”,它比形而下的气更为根本,阴阳二气是依托“道”而化生万物的。而明清之际的气学大家王船山与此论述相反,然而却能殊途同归,认为阴阳二气就是“道”,就是世界的本源。他始终坚持乾坤并建、道器合一的气学观点。船山亲历大明亡国以及清代明的朝代更迭,对道器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他认为,盈天地之间唯阴阳,阴阳二气就是世界的本源,阴阳二气以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道”。他说无其器则无其道,甚至提出更为激进的观点即“天下唯器”,认为“器”是本源,它由阴阳二气所构成,在船山思想中可以看出,阴阳二气就是“道”,就是世界的本源。著名的近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对此问题亦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万物生长变化的动力是‘道,这就认为‘道是主宰;万物是服从于‘道的。” 总之,世界的本源就是形而上的“道”。 《系辞上》又讲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即有阴有阳,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形而上的“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它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冯友兰认为:“人的‘性是直接从‘道分出来的。从‘道说,这分出来的‘道给予人的‘命;从人说,这分出来的是人所受的‘性。因為‘性是直接从‘道分出来的,所以是善的。” 人性本“道”而生,先天就具有善性,这就从宇宙生成论上解释了人性本善与人之所以可以继善承性的根源。阴阳二气的转化推动事物的变化,阴阳二气“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间万物亦生生不息,这就为《易传》中的“变”提供了本体论依据。 (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形而上之“道”为《易传》的“变”提供了本体论依据,“刚柔相推”则为《易传》的“变”提供了动力源泉。《周易》一书与别的经典著作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不同,它是言占又言学的,通过占卜来分析卦爻象,并匹配相应的卦爻辞来得出结论,因此,卦象是非常重要的易学表达方式,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三个柔位与三个刚位,解卦时通过分析阳爻与阴爻在刚柔位置的不断变化,从而揭示出相应的易理。《易传·说卦》讲到:《易》“分阴分阳,迭用柔刚”也就是说《易经》中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皆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并在刚柔位置上随机匹配,依此来揭示相应的易理辅助人们决策。 《易传·系辞下》也讲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圣人观象设卦,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来模拟世间万事万物,通过阴爻阳爻的在六个位置的变化来预测卦辞的吉凶。“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易传·系辞》)卦爻位置不断变动,卦象也随之而变化。朱伯崑先生在其易学著作中提出爻位说并解释道:“所谓‘相推,不仅包括阴阳二爻互变,而且包括上下往来,互相消长。如剥卦《彖》说:‘柔变刚也。夬卦《彖》说:‘刚决柔也。前者为柔长刚消,后者为刚长柔消,此亦是刚柔相推。爻象变化的基本形式是刚柔相推移。” 总之,构成事物本原的“道”,以阴阳二气的形式幻化成阴爻阳爻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以“刚柔相推”的形式为《易传》的“变”提供动力源泉。 (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形而上之“道”为《易传》的“变”提供了本体论依据,“刚柔相推”则为《易传》的“变”提供了动力源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则是从辩证法角度肯定了《易传》中“变”。 《易传·丰·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朱熹解释:“此又发明卦辞外意,言不可过中也。” 盛大之时不可长久。日中则西斜,月满则亏损,天地万物都会有盈有虚,此消彼长,人类、鬼神亦是一样。天地万物的变化都处于消息盈虚的过程中,所以人类的活动更要依时而行,待时而动,而不是去违背事物盈虚消长的规律。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剥极则复,否极泰来”,《周易》从辩证法角度揭示了事物可以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即“物极则反”。正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天地万物在不断的运动中逐渐向对立面所转化,通过这种转化,安可以转化为危,存可以转化为亡,治可以转化为乱,剥极则复,否极则泰来,圣人以“履霜,坚冰至”的洞察事物动静变化的规律,把握其变化的先兆,通过“极深研几”来把握住事物的“变”,从而转危为安、变亡为存、化乱为治,最终达到安顿生命、造福人类的目的。三、怎样应对“变化” 一阴一阳之道通过刚柔相推不断生出变化,“道”即本原,“变”亦无穷,《易传》作者依此提出了应对“变”的方法论。下面从极深研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忧患意识、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等四个方面谈一下圣人应对变化之法。 (一)极深研几 《易·坤》曰:“履霜,坚冰至”。脚踏寒霜就知道坚冰不久将要到来,事物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达到的,它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预先发现其变化的征兆,也就是“知几”,才能把握世界神妙的本质。 知“几”是君子应对事物变化之道。《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君子能够洞察事物变化隐微的先兆,懂得阴阳转变、刚柔互换的道理,从而能够做到与地位高的人交往而不谄媚,与地位低的人交往而不傲慢。所以,知“几”便是君子应对事物变化之道。 知“几”,是君子应对事物变化之道,而“极深研几”则是圣人把握事物变化之法。《系辞上》讲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圣人能够把握规律、预查先兆,修养自身,以不变应万变。 (二)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经》是讲“变”的学问,化成世间万物的阴阳二气是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而又无所定在的,学习《易经》的人,不可死搬教条,要适应其变化。要“唯变所适”。 《系辞下》说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朱熹训“‘周流六虚:谓阴阳流行于卦之六位” ,也就是阴阳二气所构成的六十四卦不停地在六个卦爻的位置上来回变动。《周易》之所以设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是为了告诫人们懂阴阳,知变通,君子居则观象玩辞,动则观变玩占,通过占到不同的卦爻辞来相应的指导自己所遇到的事情,时过境迁,面临新的问题,则需要进行新的占问,而不应以之前所占之卦爻辞为教条而不知变通。 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化成,化成世间万物的阴阳二气是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而又无所定在的,学习《易经》的人,不可死搬教条,要适应其变化。读《易》者当知变通,船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化裁通变,顺应而不穷于用” 大人、君子、圣人当处于困境之时,不必纠结于固有的教条,而是唯变所适。孔子亦讲“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君子讲大信,守正道,却可能不拘小节。这便是教人不要拘泥成规,而学会唯变所适。 (三)要有忧患意识 《系辞下》“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传》作者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传 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懂得危险、灭亡、祸乱的道理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维系生存、稳定国家。君子居安思危,时刻用危险来警醒自己,才能远离祸乱。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易传·系辞下》)周易古经产生于殷末周初时代,周文王面对诸多艰难险阻,内心充满忧患意識,因此所创之卦大多充满了凶险和忧吝,以至于《否》卦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文王感叹,将要亡啊,将要亡啊,就像系在桑树枝上一样。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在艰难困苦的状况下,君子具备忧患意识,通过反身修己,来应对时局的变化,终会化解困难,走出困境。 (四)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时”是《易传》的重要范畴,《易传》是强调“变”的学问,应对“变”,除了具有忧患意识、能“知几”,预查先兆之外,还要把握“时”。在事物的变化中,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来“唯变所适”,这才是君子应变之法。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易》微言大义,圣人能够通过射鹰隼这样的事来说明“时”的重要性。“时机”不是随时都有的,而是稍纵即逝的。君子应该在平时就如同乾卦初九一般“潜龙,勿用”,身处低位,生不逢时,就要积累德行与能力“终日乾乾”,修身养性以俟命,当时机来临时,果断“飞龙在天”,去建功立业,成德立人。 王船山对此解释到:“‘禽之为言获也,所欲获之鸟也。‘器者,君子乘权以治小人之道也。上六得位,而柔不急于解,故曰:‘藏器。‘待时者,六五惑解而后可治三也。震之德动,二阴虚中而‘不括;志已定,道已胜,时至已则‘成器而动矣。所待在时,而必先有动而不括之道,乃可以时至而必动。君子解悖之道,不与争以求胜;时至道行,则廓然白其志于天下,小人自孚。” 君子得器不得时,不可轻举妄动,所以要“藏器”以待时。待到时机一到,立刻行动。君子不得时便要藏器于身,隐藏实力,使小人放松警惕,时机到来时不可犹豫,一举而定乾坤,小人自然退去。注释: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24,98,91. 朱熹.柯誉整理.周易本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05,184,157,205. 王夫之撰.李一忻点校.周易内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329,201,322. 蔡尚思.十家论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12.参考文献: [1]李振纲.老庄易三玄浅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王夫之.周易内传,船山全书(一).长沙:岳麓书社.2011. [3]朱熹.周易本义,朱子全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弼注.孔颖达梳.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