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微时代新媒体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及机制 |
范文 | 赖勖忠 佘锦燕 摘 要 随着以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快速接受能力和新媒体自身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价值观引导着人生走向,而大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则会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社会风貌,因而不断加深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机制的路径构建是极其必要及重要的。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价值观 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新媒体概念及特征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发布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于2017年6月26日召开,会议概括了2016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六大态势并提出了十大展望。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宽泛概念。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而且还涌现了手机、网络、触摸媒体等新媒介,这些新媒介载体被归类为新媒体。站在传统媒体的相对角度,可概括地界定新媒体为一种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型的大众传播方式提供信息与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介相比,其信息传播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首先,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一方面,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其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时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和发布者,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其次,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一方面,新媒体依靠储存容量承载海量性的信息并且可以不断刷新更新和反复浏览、重现,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容量限制;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共享性使得媒体发布者通过平台将信息同时传送到了相关的受众手中,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媒介受众有限、信息获取成本高的局限。二、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 2016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25名,首次超过了G20国家的平均水平①。从网民数量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网民规模从2012年至今保持着快速的增长速度,平均每过两个季度就有两千万的新增网民加入到中国网络用户中②。从中国网民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职业的比例,占到了网民中的四分之一③。新媒体在即时通信、网络音乐、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领域给大学生带来机遇: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微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个体的媒介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尚未系统学习新媒体使用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的学习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此不断地训练。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我们真正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新媒体的共享性为大学生跨越国界去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因而大学生能够利用较为便捷的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面,紧跟社会变化的步伐。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满足自我需求。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培养其自由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与北京交通大学程小可教授在2011年的一篇演讲稿中明确提出“培养主人翁意识”的观点相契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后备军,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增强将带动公民意识的觉醒,此外,拥有良好主体意识的大学生将成为一个个辐射点,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意识理念良性循环传播给整个社会。 (二)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将价值观定义为是一种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假,并通过一系列价值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需要直面以下主要挑战: 1.消解信息权威与教师权威 新媒体海量信息的真实性与有用性,需要大学生依靠个人的价值观、储备的知识进行判断辨别、吸收消化。在消磨大学生耐心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对“权威”产生拒斥心理,体现在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信息理解出现了偏差,个人享乐主义与奢侈消费不断滋生,大学生裸贷事件等类似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此外,在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里,高校教师的教导价值权威也存在被消解的风险。如当代社会存在的这么一些情况,部分大学生深受新媒体媒介传播的诸多未经验证、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误导,自以为是地否决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教育能力。 2.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 新媒体的共享性和海量性使大学生处在各种实质代表着不同党派利益的信息之间展现、碰撞和交融的环境中,心智尚未成熟的诸多大学生,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和价值选择力,容易受到新媒体不良思想误导,如民粹主义、极端自由化的新民主主义、功利主义等。如香港“占中”事件中的学生和台湾地区的台独学生,以及公开张贴“港独”海报而轰动一时的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主席,这些大学生都是在信息传播中未能正确认识国情,尚未树立健康价值观的受害者。 3.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 “新时代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天然的伴随物。尽管我们掌握了新的信息,但仍然有薄弱環节,它不是出现在信息的创造、贮存和获取上,而是出现在利用新的信息去做新的事情上。”④新媒体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新媒体的依赖使得大学生局限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里,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裂缝逐渐加大,甚至出现人格障碍。新媒体的虚拟特性使一些大学生养成了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当要求其进行现实的交流时明显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出现异常。 三、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新媒体的发展确实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些自我选择能力差的大学生往往在众多的选择中不知所措,不但没能获益,反倒冲击了正统价值观。“在多元中树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既让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認知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在各国价值观的比较中,自觉选择与接纳我国的核心价值观。”⑤这种认识应该算是比较恰当的。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不能用“堵截拦防”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要循循善诱,用因势利导。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对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挑战需要探索相应的长效机制。 (一)维护信息传播的底线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以往一味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好,限制国外文化输入这种传播上的垄断,大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信息。在传统的媒体传播及学校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式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观树立的重任。通过引导既能满足大学生好奇涉猎的心理,又能在全面信息下对比产生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守住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条底线。在制度上,在宣传中明确了传播的底线,也就有了规范新媒体交流的准绳,这样才能有效引导青年建立合理的爱国情怀。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新媒体时代大部分的问题,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层面的,对社会层面的,还有对家庭层面,先人分别给出了解释:所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责任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三个层面对应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在新媒体时代,网上常出现恶意中伤我国社会建设的言论,大学生需要一次次价值判断从而明确自身立场,建立起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 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只凭思想上的摩擦远远不够,要从生活中碰撞并汲取智慧的火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提出“敏于知,健于行,知行合一”和近代著名教育家文浚更是据此改名为“陶行知”都旨在说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据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宅”在宿舍或“宅”在家里的现象普遍,导致脱离实际生活,逐渐欠缺独立的思想张力。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不是互联网,不是新媒体,而在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不够。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将他们引到生活的大圈子中去,那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认清局势。四、结语 新媒体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无法选择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无法消除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一切不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机制,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力,形成符合主流的正确价值观。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抓住其中提供的机遇,也要迎面解决潜在的挑战,积极开创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新时代局面。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11/t20161118_56109.htm.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手机上网地位巩固.http://www.cnnic.cn/hlwfzyj/fxszl/fxswz/201708/t20170803_69443.htm.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8-04/doc-ifyiswpt5333906.shtml. ④吉福德·平肖第三.创新者与企业革命.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16. ⑤孙鉴.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与对策.职教通讯.201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