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脉络与现实意义 |
范文 | 摘 要 要想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渊源,我们就必须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有关论述。要想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完善命运共同体制度治理的措施,就得寻找其理论基点。活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社会必须践行的使命。科学理论与时代实践的相互融合,就能激发人类社会无穷的活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可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也可以为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开辟道路。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代价值 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何擎,长江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303 自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到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外交策略,而且是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举措。追根溯源,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与之相关的就是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积淀,它承续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蓝图的构思,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作科学指引,以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世界人民共同幸福为宗旨,向世界传递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期盼。 一、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和做出的努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推敲其共同体本质的论述,可以总结出一条详细具体的演进路线,即从以人为依赖的“原始共同体”,到以物为依赖的“虚假共同体”,最后到“自由人的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文本中,马克思对共同体进行了阐述,他仔细研究了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和日耳曼共同体的实质,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分工和劳动条件的分离,“原始共同体”会自然消解,而随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际上是“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分配的不合理与人的自由缺失的事实,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是“虚假的共同体”,又从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现实中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利面,从而辩证批判资产阶级,最终建立一个实现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全球问题,寻求中国社会稳步发展和国际社会和谐安定而提出的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最重要的外交思想策略,但是追根溯源可以发现,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旨向超越了外交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着全人类的命运走向,它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一样,二者同“源”,且同“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虽然是一种政治外交策略,但是其深层次的学理基础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延续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社会的革新需要人的价值实现,“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 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要想人们的普遍交往建立起来,必须实现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只有这样,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共同体”才能跨越地域,才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唯物史观的形成预示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成熟,正是因为对唯物史观的正确运用,才诞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是一种简单的政策阐述,更不是一种理论到理论的抽象。它基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相互依存、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事实,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待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寻求到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方案。 从思想内涵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全人类幸福为己任,是对践行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的最好诠释。马克思对共同体论述的核心,其实是在讨论人的问题,马克思一生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回答如何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眼中的人是感性的实体,“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同时又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有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类历史在不断进步,虽然过程会有波折,但是前进的趋势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世界各国应该通力合作,摒弃个人主义思想。在经济互通、政治互信以及文化互往的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将自己置身之外,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环境恶化以及恐怖主义的威胁之下,就更需要世界各国互相包容,团结一致,来谋求共同发展。 二、理论的超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它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结合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所形成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不是纯理论的学说,并不是哲学性的解释问题,而是将世界各国大合作共发展作为目标。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合了众多优秀思想,并且经历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而形成的科学观点,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比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会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合理性,同时它也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活力。 (一)探索人类命运的新方向 马克思一生都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而努力,从赞扬费尔巴哈的唯物历史观到批判其的唯心主义,马克思不断的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扬弃和超越自己,而关于共同体的相关论述,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最为科学的设想。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今人类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与文化交往之中存在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宽,人与自然的冲突也日益严峻,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这些危机也不容小觑。只有生存自由才能实现人的自由,维护世界和平与生产生活的可持续,人类文明才可以存续。 (二)开创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新道路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世界无产阶级饱受资产阶级的折磨,要想翻身做主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暴政,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各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一同吹响革命号角,积极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然而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具备当年马克思设想的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领域的相互影响,国与國之间的合作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至今从未有的高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了人类文明前进的契机,期望用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理念来构建更为合理的国际秩序。基于此,习近平同志不仅一再倡导国际社会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且强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主张“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只有结合时代发展的旋律,构建世界和谐的乐章,才能离实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更近一步。 因此,习近平同志不但要求各国加入构建命运共同体,而且要求“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主张“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尽管这样的建设道路是漫长的,而且是曲折的,但是它创造性地使得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成为了伟大实践。 (三)寻找推动“虚假的共同体”瓦解的新动力 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这也是“虚假的共同体”的本质最主要的特点。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背景下,资本的迅速扩张,这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但是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演变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所在。虽然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会受人的意志所改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引发的一些问题可以知晓,如何应对国际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鉴于全球治理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中国依势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完善全球治理方案来调节时代问题。 (四)践行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的新价值 马克思毕生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分析我们所处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衍生的拜金、拜物、享乐等个人主义价值观,不仅从思想上蚕食了人们的意志,而且这种价值观念在西方社会还被包装成“普世价值”,使之成为思想领域的霸权主义工具。为了打破这种禁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打破这种思想封锁,以追求全人类的利益为目的,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15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参会时习近平同志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共同价值”占据人类道义制高点,代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 这些价值理念是习近平同志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提炼的精粹,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科学融合。 三、现实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命运为导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己任,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的一次壮举,彰显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大国风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延续和发展 全球化的脚步缩短世界的距离,伴随生产力的愈加强大,分工的愈加明确,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愈加紧密。无论是高新科技的革新,还是劳动力供给的输送,这些都需要地球村里每个村民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在面对历史节点出现的新问题,诸如气候变暖、经济危机、难民潮等,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中国一贯以来的外交政策都是对践行和平发展和携手共赢的有力证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外交互通中的最好实践。 每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也是整个世界发展进程的一部分,不管某个阶段某个国家是在倒退还是在进步,但是世界历史向前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阻止的,面对这种浪潮,任何国家都要做好准备应对这种潮流,同时也要在发展之中尊重他国的民族独立性。中国一方面努力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又积极响应世界经济趋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融合。 总之,习近平同志深刻洞悉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及逻辑,把握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脉搏,提出“各个国家要始终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以正确、科学的义利观去指导行动,以“义”为基础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这句话不仅践行了中华文化优良风骨,而且拓宽了中国传统利益观念的广度,从人与人的交往升华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最新发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运用的伟大成果。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选择 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拥有一个地球,而任何人都不可能脫离这个独一无二的地球还能生存下去。所以,伴随经济全球化下世界人民的交往加深,人类生存和发展遭遇的全球性问题也愈加剧。除了局部地区的战争冲突外,人类面临着许多非传统性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国或者几个国家可以解决的,某些区域型危机也逐渐转变成全球性危机。基于这种全球性问题的倒逼,只有人类社会愈加强大,才能不畏惧诸多的困难与挑战。 注释: 张纯元.试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质量提高的辩证关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46. 陶富源.青年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67. 陶伟.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理论.各界.2017(24).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南京日报.2018年6月26日.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胡子祥、郑永廷.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世界梦概念辨析——兼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