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新会区互动式气象科普工作推进的思考 |
范文 | 卢栩诗 袁文君 陈杏娟 摘要:本文結合新会区已有的气象科普工作实践经验,探求更好的气象科普途径与方向,为今后新会区气象科普工作提供一点建议。关键词:新会;气象科普;实践;方向1 新会气象科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新会区气象科普工作现状新会区气象部门近年来致力于气象学科知识的科普工作,积极参加“3·23 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供公众参观学习;积极参加新会区人民政府举办的“5·12 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向公众派发宣传手册,讲解气象防灾减灾、应对突发天气的措施等相关知识;在新会区各乡镇成立气象服务站,组织各乡镇的气象信息协办员进行培训,请专家进行气象知识科普讲座,使气象信息员了解天气信息的制作与发布,了解气象预警信息的含义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及时做好对当地民众的气象服务;与新会区部分中小学合作,成立校园气象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举办气象科普讲座,向新会区中小学生宣传气象学科知识;还不定时地在气象部门官方微博、微信、网站等渠道进行气象科普知识的推广。1.2 气象科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2.1 气象科普权威性不足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扩散传达速度的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加上新媒体的出现,公众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气象学科方面的信息。但由于途径的多样,公众接收到的信息来源不统一、缺乏权威性,也影响了公众对气象部门发布信息的准确性评价。1.2.2 气象科普浅显性不足随着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我们也发现公众对于气象用语的理解不足。现阶段,公众希望了解气象学科的有关知识,大部分会选择百度百科等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而许多现有的气象科普材料中使用了过多的气象专业用语,在语言方面不够浅显易懂,也影响了公众对信息的理解。2 新会区气象科普工作实践分析2.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气象科普2.1.1 通过微博微信进行气象科普新会区气象科普新媒体渠道主要采用新浪微博。我们会在出现短时强对流天气或者台风过程时,在新浪微博上进行特别提醒,以及针对相应天气过程的形成和防御进行科普,在这种情况下,浏览、转发、点赞等互动的用户数量会比较多;另外,通过学习周边城市受关注度较大的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我们也会适当使用较生动或流行的网络用语或图片等,吸引更高的关注度。之后微信的推出,又使新浪微博的很多用户转移到了微信上,于是我们也使用微信公众号来进行对公众的气象科普。在进行气象知识科普推送的时候,会尽量融入新会区本地的特色,关注本地最近发生的事件,及时地联系上气象知识进行科普,尽可能使用新会本地的语言进行描述或讲解。我们将微信公众号功能升级为订阅号,开放了随时更新的天气消息浏览页面,以及增加了用户拍张上传分享的功能,使用户能够随时关注最新的天气消息及当前的预警信号等信息,及时做好防御。2.1.2 通过电视广播媒体进行气象科普我们需要加强与电视广播等较权威的主流媒体渠道的合作,主动沟通,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新会区气象部门与新会电视台、电台合作,每天两次播放天气预报服务信息,近段时间,更是加大了播放频次,有预警生效时,电台会插播预警信息,电视台也会挂出相应预警信号图标,甚至走字幕进行传播。天气过程发生前,气象部门也会提供一份新闻稿,通过电视台,向公众进行科普。面对电视广播用户,特别是很多几乎不使用新媒体的用户,我们会选择使用相对浅显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新潮的网络用语。2.2 新会区互动式校园气象科普的推进2.2.1 气象科普视频播放与互动在进行校园气象科普工作中,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在观看气象科普视频时,如果播放的视频是动画类型的,只有 7 岁以下的学生群体观看得比较认真,而 7 岁以上的学生则表示过于幼稚,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播放比较有趣的真人秀节目做实验的气象科普视频时,则几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在观看到有趣的部分时会哄堂大笑,并且在观看之后对于视频中提到的知识也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也使我们意识到,通过播放科普视频进行科普时,不要使用过于幼稚的动画短片,而应多用科学实验短片,通过科学实验使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会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及记住。2.2.2 校园气象科普讲座开展与互动在刚开始开展校园气象科普讲座的时候,我们针对小学和中学分成了两种形式开展讲座。面向小学生,我们采用比较活泼的形式,通过在讲座过程中插播 1 至 2 分钟的动画科普小短片,结合提问发奖品的方式,向他们介绍突发天气状况下简单的自我保护和防御方法;面向中学生,则有点类似课堂形式,中间插播 10 分钟的关于台风的科普视频。从效果来看,针对小学生开展的这种讲座形式效果较好,学生们表现活跃,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也比较深刻;而中学生对于讲座能够认真地听,听到有趣的地方也会大笑回应,但讲座过程中总体比较严肃,知识点也没有太大印象。对于这种效果,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学生讲座选取的时间为假期之前,不能采用过于严肃类似课堂的形式进行讲座,这样难以激发学生对接受知识的积极性,而与老师沟通之后,老师表示,对于中学生,也适合采用提问发奖品的形式,并不会显得过于幼稚。参考文献:[1]何伟芬,郑仕友,林展新.对做好肇庆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第 28 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6 第四届气象科普论坛.[2]赵怀艳.浅谈气象科普节目的传播渠道及节目创作.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7 第五届气象科普论坛.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卢栩诗(1992),女,汉族,广东江门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科普、天气预报、专业气象服务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