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弘扬国学精神 促进大学校园和谐 |
范文 | 杨大洋 鲍兆飞 摘要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精神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让国学走进大学校园,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还有利于国学的传承,也有利于校园的和谐。 关键词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校园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59-01 “国学热”的再次兴起,表明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与文化的又一次跃升,中国开始迈向文化自觉与注重软实力建设的时代。怎样让国学走进大学校园,让大学生零距离接触国学?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精英,建设者——大学生们,怎样才能把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做到这些,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还有利于国学的传承,也有利于校园和谐,形成多赢局面。 一、何谓“国学” “国学”的定义,最早见于国故派邓实1906年在《国粹学报》上的撰文:“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豍把“国学”定于“一国所有之学”,显然非常宽泛,很难被人接受。章太炎于1906年发表了《国学讲习会序》,阐述了什么是国学,并将国学分为五个部分:“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及讲习国学的原因。他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也。吾闻处竞争之地,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乃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豎一言以蔽之,他的国学理论就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 “五四”以后,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豏并列出具体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经济、政治等。他的国学概念要比章太炎的广泛且更加现代。 众说纷纭的国学概念,烙上世纪之交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也引发了从19世纪提出的“中体西用”到20世纪“全盘西化”与“本体文化”的文化论战,无不反映寻找民族之根,重铸民族之魂,振兴民族的精神。今天看来,所谓“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即我们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二、让国学走进大学校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对西方的崇拜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无知,令人震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广州演讲时举例,他到美国访问时,华人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留学生:“ABC”外语很好,“XYZ”数学很好,懂得“美元、英镑”,会打经济算盘,“长城、黄河”不甚了了,对祖国的地理知之甚少,经史子集未曾听闻,即俗称“香蕉人”——黄皮白心。出现这种现象的确令人激愤,这种“高层次人才”,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因此,须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国学走进大学校园,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及竞争力。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让国学走进大学校园。语文与国学有着天然的联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其学科性质作了明确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把大学语文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力求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 第二,举办国学知识讲座、竞赛等,让大学生走进国学。经过大学语文课程之后,再举办系列国学知识讲座、竞赛等,以期提高他们对国学的进一步认识,达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以深化自身国学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三、弘扬国学,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建设 国学走进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和大学校园有什么意义?如何运用国学精髓使类似“马加爵事件”这样的“人心危机”、“人性危机”事件不再出现?人心、人性,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最根本问题,因此,消除校园暴力,促进校园和谐,须从弘扬国学入手。 首先,“勤俭”、“知足”的生活观念,有利于消除大学生中物质生活奢靡、攀比等恶习,促进校园和谐。“勤俭”,是要解决生活物质的问题。“勤”是勤劳工作,不吃闲饭;“俭”是生活简朴,节约才用。“知足”则是人心的问题,唯“知足”,才能止住人心无穷的物欲。《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的提出,就是要在人心上杜绝“恶念”的产生。“勤俭”是追求上进,合理支配财物;“知足”则是适可而止,不要贪婪,二者相辅相成,这种生活观念与方式,对遏制大学生一味追求生活享受、物质攀比行为,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校园和谐建设。 其次,“贵和执中”的处世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和睦相处,消除校园暴力、犯罪隐患,促进校园和谐。“贵和执中”就是“中正不变”的中庸思想,《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要处的位置,“和”是运作,是处理的方式;把握“中和”的精髓,就会天下太平。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即我们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要相互包容。让大学生学习、接受“贵和执中”的思想,承认彼此的“不同”,达到“和”的状态,也就是蔡元培先生主持北京大学时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 最后,“贵义贱利”的价值取向,有利于遏制大学生们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构建和谐氛围。“义”是道德行为,“利”是欲望所向。《论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大学生能够很好掌握这一点,用“贵义贱利”约束自己,相信校园暴力等现象不会出现,自会达到校园和谐。 以上仅是国学精髓中的三个方面,他们始终贯穿一个基本主题:和谐、包容。让大学生了解、学习、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有利于国学的传承,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