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村改居”社区的社会保障研究 |
范文 | 王 帅 梁红军 摘要本文对济南市天桥区标山社区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从中发现,“村改居”社区的居民身份发生了转变以后,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及时地健全,从而造成了居民就业困难、社保资金来源少等问题的存在。而解决这些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安置措施、妥善处置集体资产等方法。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社会保障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92-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处于城乡结合部这一边缘地带的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作为这些处于城乡交界处的农民而言,土地的失去就意味着其基本经济来源的失去,从而直接关系到这些居民的生存权问题。因此,对这些居民在“村改居”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村改居”社区居民的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计问题。能否更好地解决“村改居”后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稳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村改居”是指将“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是按照“居住社区化、资产股份化、就业非农化、福利社保化”的要求农村向城市的转变,积极地做好与新居民息息相关的住房、道路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诸多工作。笔者研究“村改居”的社区居民指的是“村改居”前的老居民转变而来那部分居民。 本文选择标山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标山社区作为一个“村改居”比较早社区,社区自身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成型,而起内部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社标山社区的前身是北园镇,到2000年6月1日,北园镇正式开始“村改居”,原来的7个村转化为两个居委会,标山社区委员会就是其中一个。 二、天桥区标山社区现有的社会保障措施 (一)就业安置措施 标山社区的居民共有5300多人,其中1900多人是自管人员。所谓的“自管人员”就是指由“村改居”以前老居民转化而来的社区居民。随着工业的发展,这些人有一大部分已经进入了北园镇所建立的小工厂当中工作。而在“村改居”后,这些集体企业实行了股份制,这些自管人员就成为了股东。目前,标山社区中主要有6个重要的经济组织,其中以鞋业批发市场、之江商城、标山宾馆为三大支柱。社区以这三大支柱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团——标山集团,他的前身就是股份制改造前原来存在的各类经济组织。 (二)住房安置措施 由于在“村改居”的过程中,原来的房子被推倒,小区进行统一的规划,而同时,国家给予的土地补偿金仅仅为每平方米100元,这样的补偿金在济南市内是不可能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的。 标山社区的做法是联系外来的开发商对剩余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原有居民以土地为代价,将其转给开发商来开发,开发商为其解决住房问题,原来二三十万一套的住房,开发商便宜卖给居民,居民只需花二三万就可以买到,这样就解决了“村改居”后社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三)养老保障措施 在标山社区内,养老保障这个问题也是他们在“村改居”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社区的养老保障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标山集团工作过的退休职工享受的,他们每月的养老金是320元;另一部分是用在那些没有在标山集团工作而又已经年老的老年人,他们每月享受230元的补助。前一部分是有保险的性质,后一部分则带有明显的福利性质,但是相对于济南的生活水平来讲,这样的养老保障的支出显然是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养老需求的。 (四)医疗保障措施 每年标山社区会向社区居委会提供200到3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用于养老支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委会的活动经费较多,而真正用于社区内医疗保障就相对较少了。在标山社区,医疗服务设施不多,在标山社区有个标山社区就业门诊,社区中的自管人员在该门诊就以可以享受优惠。而这个门诊所能看的病也只是些头痛脑热、拉肚子等小病,大病医疗措施根本没有。 三、标山社区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一)“村改居”社区居民就业困难 在“村改居”的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的人能抓住时机,创造适合自己的就业条件之外,大多数的居民由于文化层次和技能素质不高,难以找到好的工作。仅仅依靠标山社区的内部安置,造成在工作中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创新性比较差,致使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缺乏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说,即使是社区内部给居民安置了相应的工作,如果本质上无法提高相应的素质,就业问题依然很严重。 (二)社会保障所需资金来源少而单一,风险抵御能力较差 社区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最关键的在于资金。从目前来看,“村改居”居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所需的资金来源的主要有两个途径,即“土地换保障”和集体企业。农民获得的土地补偿金比实际的价值要低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在标山社区,居民的土地赔偿金是每平方米100元,而就是这样微薄的土地补偿金,政府在发放的时候还经常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在集体企业的资金支持方面,最终真正用到社会保障上的钱不多,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就更少了,这样也就造成了标山社区的养老保障水平低的状况的存在。 (三)“村改居”社区住房安置中的“剪刀差” “村改居”后居民为了能够有房可住,在土地补偿金较低、自己无力对土地进行开发的情况下,将土地的开发权让渡给外来的开发商。社区居民只能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他们将土地的部分使用价值和增值的潜力无奈的交给了开发商。相信这样的问题在绝大多数的“村改居”社区中都可能存在,有的地方原来的村干部在联系开发商的过程中,甚至与开发商相互勾结,抽取回扣,共同榨取社区居民的利益,也就是“钱都让盖楼的和当官的赚去了”。 (四)社区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比较低,其它保障相对缺失 在保障水平上,在标山集团工作过的退休工人的月工资仅为每月320元,未在标山集团工作过的老年人则给予每月230元的生活补助。医疗保障方面,在标山社区内只有一个标山社区医疗门诊对社区居民的就医买药提供相应的优惠。在标山集团的企业、公司中,一般没有明文的工伤补偿制度,而在发生了工伤事故后,企业、公司看情况发点补偿金就算是了结了,后续的保障措施更是没有。而标山集团中的女职工的生育保险也大都没有按照标准的产假要求进行休假。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构想 (一)妥善处置“村改居”社区集体资产,解决好资金这一关键问题 在“村改居”后集体资产的处置方面,有许多比较成功的社区。例如有些社区在“村改居”后,对原有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以后,将资产分为了四部分:量化股、福利股、风险股以及奖励股,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样的资产配置方式就使得社区的居民在享有原有资产的基础上,保证了资产的增值,既照顾到了社区居民的公平,又充分的考虑到了整个社区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发展本社区的积极性。 (二)结合本社区的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措施 由于“村改居”后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低、年龄大,又没有赖以生存的技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就应该结合本社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借助于其靠近城区的好处,对社区居民进行就业培训,引导社区居民灵活就业。与此同时,本地政府也应该给这些社区居民的就业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优惠政策,比如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低息贷款、免费为其提供就业市场信息等。 (三)健全“村改居”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是“村改居”社区居民纳入到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内。养老保障方面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为“村改居”社区居民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养老保障的水平。在医疗保障方面可以采取社区保障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法。基本医疗通过在社区中解决,真正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在大病方面,可以考虑引入商业保险,以避免这些居民因病返贫的情况发生。在社区中集体企业中,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也应该相应的完善,设立成文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的管理,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 (四)促进社区自身发展,丰富社区资源 我国目前城市化在社区自身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情况下,要求在其内部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犹如建造一座空中楼阁。促进社区的自身发展,丰富社区资源是建立、健全“村改居”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基础条件。完善的社区设施可以很好地解决“村改居”社区的许多社会保障问题。比如可以在社区中设立养老机构,在社区中进行养老;再比如可以在社区中设立医疗门诊,解决社区中居民的一部分就医问题:同时,社区内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倩.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法制园地.2006(5).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许温生.构建新时期“村改居”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师.2006(9). [4]孙波,郭景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思考.山东劳动保障.2004(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