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等效论看《围城》中幽默语言的翻译 |
范文 | 黄 霓 唐丽蓉 摘要《围城》被称为现代的《儒林外史》。讽刺性的幽默是这部“学者小说”的重要特征。1979年,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将《围城》翻译为英文,在英语国家引起轰动。他们的成功与其对书中幽默语言的处理有着重大的关系。幽默语言的翻译要充分考察譯语的语境,对幽默因素进行必要的调整,突破源语形式上的束缚,选择最贴切、最自然的译语语言形式来替换,使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程度基本一致,以便把幽默的效果传达出来。 关键词等效论《围城》动态对等异化策略归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02-02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国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备受青睐。幽默是文学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英汉幽默翻译的障碍之一在于英汉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基于人类共同的生活实践经验,幽默语言具有可译性。“成功的翻译可以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围城》英译本于1979年出版,至今仍被视为权威版本,对《围城》的推广起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不同的幽默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试从等效论的角度,举例分析译者如何在《围城》的英译本中巧妙地使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幽默语言达到动态对等,从而取得翻译的成功。 一、 等效论和读者反应 (一)等效论 奈达认为,对等翻译分为两种,即“formal equivalence”(形式对等)和“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形式对等重视信息本身的传递,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则重视效果的对等。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将动态对等定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动态对等关注的是译文能否成功地用另一种语言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使他们可以获得原文作者期待的效果。译文能否成功地等效已经成为评定译文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 (二)读者反应 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不懂前一种语言的人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者是目的语读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作为“中间人”,联系着源语和目的语。译者是原文的直接读者,首先担负着理解原文的重任。这就要求其对原文的语法结构、所指意义以及暗含意义做出正确的分析,然后推测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二、翻译策略在《围城》英译本中的运用 德国阐释派哲学家施莱马赫在《论不同的翻译策略》中有过形象的阐释:“只有两种翻译策略。要么译者尽可能不打扰作者,让读者趋进作者。要么尽可能不打扰读者,让作者趋进读者。” 所谓“不打扰读者”,指把外国文本、外国文化归化于目的语文化价值体系。所谓“不打扰作者”,指把外国文本、外国文化以本真的面目输入,从而为目的语文化价值体系增添新的因素。 (一)异化策略的运用 运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不仅可以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域风味”,还可以引进源语的表达方式来丰富译语的语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博古通今,使得《围城》成为现代文学史的一朵奇葩。为了保留书中涉及的中国特有文化,译者运用了以下两种常见的翻译技巧来达到异化策略的使用。 1. 直译法 直译即在翻译过程中按源语的字面意思,在保证译语通顺的基础上,沿用源语句型、语法结构的一种翻译方法。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是异化策略的最典型体现。 例1 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 Gao Songnians fat but firm face was like an unleavened millet-flour steamed bread. “Voracious time” could not make a dent on it. There was not a single tooth mark or crease. 例2 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尽致,天气热,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 Second Daughter-in-law and Third Daughter-in-law had done thorough makeup jobs which, because they had perspired so much in the heat, looked like the half-melted “happiness” character on wedding cakes. 在例1和例2中,“黄面粉馒头”、“奶油喜字蛋糕”都是中国特有的食物。钱钟书用这两种吃的东西来比喻人的脸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捧腹。译者遵照原文直接翻译为“unleavened millet-flour steamed bread”以及““happiness” character on wedding cakes”,使得原文中描述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译文读者面前,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2. 直译加注解法 初次介绍某种文化现象,或者只有对历史背景和典故做出说明后才能使译文读者明白文本意思的情况,译者可选择直译加注解的方法,以保证西方读者能读懂译文。 例3 鸿渐道:“哎哟,你又来了!朋友只好绝交。你既然不肯结婚,连内助也没有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朋。” “Ai yo! Then you go again. I might as well cut off my friends. Since you refuse to get married, I dont even have a wife. Its true case of ‘losing a wife, and having ones friendship destroyed”. 注解:Losing at both ends, from a story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看到例3,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并由此产生滑稽喜剧效果。但是西方读者看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的译文也许会不知所云。所以,译者巧妙地加注,指出典故的出处是《三国演义》。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研究的西方学者此时也许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即使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西方读者也能了解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二)归化策略的使用 译者担负着向西方读者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另一方面,译者也应当考虑到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并顾及到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归化策略的使用使得译文更为符合译文本身的表达习惯,更为流畅通顺,在《围城》英译本中表现为以下两种方法的运用。 1. 意译法 与直译相对的是意译。对于幽默,意译一般不译出原文的意象,而用更为通俗化的语言或译入语文化中的常见意象来代替原文中的意象。 例4 女人涂脂抹粉的脸,经不起酒饭蒸出来的汗汽,和咬嚼运动的震掀,不免像黄梅时节的墙壁。 The womens rouged and powdered faces, unable to withstand the perspiration steamed out by the food and wine and the vibrations from the exercise of chewing, resembled the wall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例5 当然野兽未必肯在享有你以前,跟你飞眼送秋波,可是方鸿渐也不是野兽,至多只能算是家禽。 Of course, before he starts eating you, a wild beast wont necessarily dart bewitching glances at you, but the Fang Hung-Chien wasnt a wild beast either. At the most he could be called a house pet. 我們可以看到,例4、例5中的“黄梅时节”以及“秋波”都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诗中“黄梅时节家家雨”、“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横”的意境西方读者很难体会到。译者将这两个词分别意译为“rainy season”和“bewitching glances”使得译文读者毫不费力就能理解意思,且并不会由此失去整句的幽默效果。 2. 意译加注解法 有时候,造成幽默效果的词语往往就是那些包含文化内涵的词语,这时可考虑意译加注解法。 例6 只可惜这些事实虽然有趣,演讲时用不着它们,该另抱佛脚。 Such a pity that while these items of information were all very interesting. They could not be used in the lecture. He would have to read something else. 注解:Literally, “clasp the feet of Buddha”. The idiom means that when someone gets into trouble through lack of due preparation, he seeks help at the last critical moment. 在例6中,“另抱佛脚”一词生动诙谐,在全句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完全意译此句会使得译文读者感到索然无味,加注以后幽默效果得到重生。 三、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目的是使得西方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感,把中国的文化精髓传播出去。同时,为了使西方读者乐于接受,译者也应当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特征。不论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只要达到动态对等,译作就会使得译文读者喜闻乐见。这也是《围城》英译本成功的原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