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道家思想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影响
范文

    王 嘉

    摘要生态旅游体现了在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这与中国道家思想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有着相似的观点。利用这些传统观点,重构我国现代人地观有助于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道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38-01

    生态旅游作为新的旅游方式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它满足了现代社会人民回归和享受自然的需求,又强调了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和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符合“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所以这种旅游形式一经出现,便为社会广泛接受,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及特点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经济活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景观的天然性,给人以陶冶性情、激发活力、升华精神的启迪教育。生态旅游与传统自然山水旅游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山水旅游强调参与,而生态旅游则主张“无为”,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对自然施加影响。生态旅游不会对自然产生直接作用,它的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

    二、老庄思想与生态价值取向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这种环境背景诞生和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向有重视探讨人与环境关系的传统,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人地观”和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道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老庄哲学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和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人天整体观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由天地生,天地由道生,道本身是自然而然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这一点在庄子哲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庄子看来自然与人类原来就是一体的,因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顺应自然。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人天整体观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生态旅游发展所走的路程不难发现,生态旅游是作为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优化的旅游活动方式而提出的,然而由于旅游实践中人们思维方式上缺乏“天人合一”的人天整体观,大多數地区生态旅游仍然是炒作“生态”概念,单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以致损害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威胁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态旅游发展急需走出认识误区,克服过去旅游业中发展长期存在的功利型反生态性态,寻找一条人类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的观念价值体系,即要在思维方式中接纳 “天人合一”的人天整体观,确立“人与自然环境”互利型思维方式,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具体而言,应从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旅游需求增长与资源永续利用、未来人需求与当代人需求等相统一的角度决策利弊,并提出相应对策。这种思维的变革是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生态旅游要求人在生态意识的支配下,在旅游活动中始终把旅游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必须具备较高生态道德,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承认自然物有其终身固有的权利和价值,这些权利和价值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有其自身运行规律,这些规律对人类来说是不容亵渎的,人类应为这些规律的执行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这种现代环境伦理和老、庄“天人合一”有一脉相承之处,而这一古朴智慧的现代转化正是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挖掘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推陈出新,将大大丰富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内涵,也更能契合民族心理和民族传统,从而进行丰富而生动的全民生态教育。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又一道德工具。

    (二)“复命无常”、“物无贵贱”的生态系统观

    老子哲学非常重视事物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规律,认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而庄子多次提到:“不同同之之谓大”,“不同”即保持多样性,不同的物种越多,大自然越富有。故庄子反复阐述“物无贵贱”的思想,警告人类勿以人的需要而毁灭某些物种。为了保持这种循环演化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老子、庄子又提出了“大巧若拙”的生态技术思想,反对那些所谓高效率,对自然系统干扰、掠夺性大的技术手段。对照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的实践,老庄这一生态智慧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生态旅游是一种高标准、新要求的旅游产品,而不仅仅是一种生态性的旅游资源,或在典型生态环境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必须依据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共同协调发展的原理,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尤其需要关注生态旅游开发其潜在的环境影响,如:水体污染、土壤侵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旅游地重要性,确定发展规模,合理划分功能区,科学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旅游地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 认真研究环保配套、交通进入、餐饮住宿、游程设计等问题。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适度发展。否则,只能对生态旅游造成误导,对旅游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进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要尽可能采用生态技术,所有的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与资源环境特性相协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注意保存那些依据自然规律衍化而成的具有浓烈的田园特色又对环境无害的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不应因其技术含量不高而遭遗弃。一个融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的技术体系,如果保存完好,将是一个对现代都市游客具有很大诱惑力的景观。

    通过上述对道家思想中人地关系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到中国传统人地观中贯穿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得人类自身和自然界共同发展的基调。当然这些观点由于历史条件制约搀杂有不科学的成分,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或许也正是由于那个落后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严重依赖,人类比现代更贴近自然,他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某些方面的理解比现代人更为深刻。在当代人类面临调整人地关系的时候,这些认识就显得更为珍贵。事实上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将我国传统人地关系思想视为克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东方智慧。

    尊重自然,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通过发掘,弘扬其中科学的内容,重新构建我国现代人地观,对开展有我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