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系列杀手成因剖析 |
范文 | 郑昊璐 摘要系列杀人犯罪是所有刑事犯罪中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一种犯罪类型。对系列杀人犯罪原因的探寻也最令犯罪学家们痴迷和困惑。是什么原因促使杀人恶魔一次又一次地杀戮?本文正是带着这一疑问,从动态的、过程的视角对该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希望该解释能对我国系列杀人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原因动态视角幻想成瘾恶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117-01 一、系列殺人犯罪概念及特点 系列杀人的本质是当一个或多个个体制造第二起谋杀时系列杀人便形成了;系列杀人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接下来的谋杀与第一次谋杀在时间和地点上也没有关联;之前和之后的被害人有共同点;犯罪动机并非是物质利益的获得,而是犯罪人想获得力量和控制被害人。 二、我国系列杀人犯罪概况 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人员流动性和人员匿名性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减弱,社会秩序处于重构时期,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信仰呈多元化趋势。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犯罪态势,系列杀人犯罪正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下面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特大系列杀人案件:杨新海不到三年杀死 67 人;黄勇肆意剥夺了17名花季少年的生命;杨树明在持续13年间先后作案 13 起,残忍杀害和重伤10多名女性;张君集团在9年时间里抢劫22次,杀28人; 马勇、 段智群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杀害了12名求职女青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系列杀人犯罪已构成对公共安全的第一威胁。面对这一形势,2002年4月1日,公安部在全国刑侦系统试行了“侦破系列杀人案件工作机制”;2004 年,全国公安机关把打击重大杀人犯罪尤其是系列杀人犯罪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斗争来开展。 三、系列杀人犯罪原因剖析 系列杀人犯罪是最令普通民众和学者们震惊和困惑的一种犯罪现象。国内外学者从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角度对系列杀人犯罪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单因素理论以及静止地、简单地罗列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能对系列杀手的形成作出另人满意的解释。本文以动态的、过程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认为系列杀手的形成是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从一般违法犯罪发展到动手杀人,从杀一人到杀多人,犯罪程度和恶性逐步升级,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的过程。 初始阶段: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能会有以下经历。1.家庭经济困难,生活难以维持,处于社会最低层,受到外人欺负和嘲笑,家庭生活不稳定,家庭充满辱骂和责骂,父母亲死亡或离婚,受虐待、体罚,过早辍学等消极事件。2.社会化出现障碍,接受与社会主文化相反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价值观,极度崇拜金钱,喜欢不劳而获,长期观看带有严重暴力和色情内容的影视。这些经历会制造出对社会和其他成员敌视、心理失衡、嫉妒、不正当追求财富、性取向畸形的潜在犯罪人。 一般违法犯罪阶段:上述潜在犯罪人如果不能处理不好自己的问题,很可能出于报复、对财富的不正当追求、性方面的畸形需求而发生虐待动物、毁坏物体、攻击他人、小偷小摸、抢劫、偷窥、猥亵、攻击女性的事件。这些事件会使潜在犯罪人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同时也可能面临政府的打击和处罚,这种满足和处罚反过来会促使犯罪人进一步加大犯罪的频率和强度。 初次杀人阶段:随着犯罪的增多,犯罪人的胆量也在增大,在实施盗窃、抢劫、攻击女性的犯罪中,犯罪人可能会受到被害人的抵抗,为了掩盖罪证,杀害被害人的情况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形犯罪人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一次动手杀人,他们害怕的同时,很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久违的控制感、刺激感,找到了些许心理平衡,这些感觉对他们未来继续犯罪有重大影响。 系列杀手形成阶段:初次杀人后的犯罪人可能会惊魂不定,害怕警察找上门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并没有发生,于是就有了侥幸心理。他们会经常回味上次杀人带给他们的控制感、力量、平衡感、成就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感觉逐渐淡化,只靠回忆和幻想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时候,再加上以前的不良嗜好,他们就会着手实施第二次杀人行为。就这样,犯罪人逐渐进入了杀人频率和程度逐步加强的恶性循环之中。到后来,杀人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杀人行为有了一定的依赖性,类似赌博、抽烟的成瘾状,并且作案心理、手法已相对固定,这个时候,系列杀手就已经形成了。如果不被警察抓到,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制造一个又一个杀人案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