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初探 |
范文 | 杨 黎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正在蓬勃发展。然而在其工作当中出现的信息意识不强、馆藏文献形式单一、网络缺乏全文数据库、以及经费不足和资金短缺都直接影响着图书资料室的网络化管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信息环境 高校图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42-02 利用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通讯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国际语言化技术,为社会提供最新、最高质量的学术信息,走现代化、网络化道路,是高校图书资料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网络化带给高校图书资料工作的变化 (一)现代电子技术正在或将改变高校图书馆、资料室的馆藏内涵 首先,扩大馆藏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图书馆、资料室资源分为两大类,即:馆藏信息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对于图书馆来说,网上资源与馆藏资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且内容丰富。各种网上信息源,如网上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网上图书馆等,将为各馆读提供大量免费信息:如世界名著、参考工具书、目录索引、会议信息、科研论文预印本、各种机构名录等。而对于读者来说,需要获得的某一信息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从网上获取的,信息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区别。只要信息存取方便,易于获得,读者就无须顾及这些信息有效的位置距离自己有多远。 其次,电子文献的收藏呈上升的趋势,复本量减少。众所周知,电子文献拥有大于纸质文献存储量的优点。一般而言,一张光盘可存储2000本50页的图书,保存500年;一张3.5英寸软盘可存储10万字,保存75年左右。且一般的电子出版物,只要一份原稿和一份备用稿就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不再需要10-20本的复本量。同时,相对纸质文献来说,电子文献价格更低。一本500页的专业图书,一般需要60元,而650M的可读光盘却只需140元。所以,纸质文献的收藏虽说还占据着各馆室的主流,但电子文献的收藏必将有所上升,最终与纸质文献收藏并存。 (二)实现资源共享,节约经费 资源共享对于读者来说影响甚大,它使得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资料室之间,各有范围、有重点地收藏文献资源,充分体现馆藏特色,解决馆藏间的交叉与空白,形成优势互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数字通讯和电子存储已使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馆藏位置的界限变得模糊,传统图书馆已走向无墙化的电子图书馆,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由于共享的实现,使得图书馆、资料室可以摆脱传统的藏书结构,即既要满足本馆读者常用的文献,又要考虑一些偶然的或将会用到的文献,也就是力求藏书范围的广泛性。而网络则将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方便地带给图书馆,使得图书馆可以将经费用在特色文献的建设上,由此达到节约经费的目的。 (三)网络化改变着传统的管理流通方式 简便借阅手续,为读者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天职。传统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文献借阅上。其借阅方式常常是读者带着希望到馆查目录、填索书单,工作人员根据索书单取书,然后再办理借阅手续。不仅程序繁琐,忙乎半天,却是竹篮打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化的图书馆,其借阅是由计算机管理系统或读者在自己的终端上自动完成,程序简便、快捷。网络化的图书馆将是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它使读者远离时间的限制,而随时可以办理文献借阅手续。网络化的图书馆,其文献载体形式多样,电子文献将不断占领图书馆的馆藏空间,使得所谓的馆藏资源变成在空间高速运行的数据。不同的读者可在同一时空范围内浏览同一份文献;或在不同的空间同时浏览同一文献;或者通过下载离线阅读等等,时空将不再是限制读者获取信息的障碍。读者可以随机访问网络节点上的文献馆藏单位,选择不同专业的文献类型查阅,馆际互借成为可能。借阅内容多样化。传统借阅方式下,读者借阅文献时只能整本提取属于静态的纸质文献,而无可选择。自动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却为读者便捷地获取文献信息创造了条件。只要是获准进入网络系统并按规定付费,读者就可方便地查阅、下载和重新编辑、组织文献信息。不仅可以查阅文字、数值、图形、图像等静态文档,还可以看到动态图像、听声音以及获得多媒体信息等动态文档。 (四)检索服务方式发生变化 文献检索将成为文献工作重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文献增长速度的加快,给教学科研人员带来了看不到、看不全、看不完的困难。同时,网上信息五花八门,不同的服务系统和搜索引擎各具特色,其界面、功能、查询方式各不相同,这使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一大难题。这要求文献工作者必须扮演信息导航角色。图书馆员虽没有科研人员那样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却拥有丰富的文献检索知识,熟悉各种检索工具,当他们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之后,通过现代化的检索手段,完全可以为科研人员排除各种“信息垃圾”,成为科研的信息导航员。改变检索咨询方式。网络信息查询将是通过高分辨率图标显示、鼠标、多窗口菜单、触摸屏技术的应用,使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方式更为简便、醒目。消除传统手工检索带给读者的不便与枯燥。读者只需键入相关的检索词,服务系统便会自动检索出与之相配的文献。检索途径不再只是题名、责任者、分类、主题等途径,而可以是数据中的任一字段。既可单一字段检索,也可实现布尔逻辑组配检索。在一次检索基础上,实现二次检索。全文检索、数值检索、图像检索、声音检索、超文本检索、超媒体检索等,带给检索者极大的方便,提高文献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且查询时间之短是手工检索无法比拟的。改变用户检索环境。在高速信息网上,不仅有丰富的一次文献信息资源,而且有大量的二次文献信息资源,它们使得信息获取环境扩宽。用户可利用网上提供的信息检索工具—搜索索引和搜索目录,如Baidu、Google、Altavista等,或通过网络信息网址来查找文献信息,而不拘泥于特定的馆室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对象动态化。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主要是以本地读者群为对象,其服务的空间局限于馆内。而网络化条件下,由于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陆等技术的保证,读者在获取信息时,不必考虑图书馆与自身的距离问题。只要具备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终端或遵循一定的协议的远程读者,都可以成为任一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因此,一个网络读者,可以享受多个单位的服务,一个文献单位同时服务不同区域、行业、层次的读者,服务对象不再具有固定性。 二、迎接网络化高校图书资料工作的重点 (一)加快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既是存储信息的仓库,也是图书馆向读者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实现网络化的基础。图书馆只有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库,方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商业、政府和新闻信息,走网络化建设的道路。我国缺乏像Dialog一样的数据库,数据库的数量少,容量小,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数据库更少,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咨询人员奇缺。虽说有五、六百个社科方面的数据库,但大都为自身服务,且数据不足。多种题录的信息产品重复、质量有待提高。全国性的社科三大综合性题录、索引相互重复,分类较粗,难以描述社科科研人员专、精、细及应用性研究课题的需要。综合性的文摘如《高校学报社科文摘》等却显得信息量少;三次文献数量极少,加工深度不够,难以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数据库数据更新缓慢,脱离社科研究的时效性。因此,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建立以馆藏为基础的研究级全文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各专业专题全文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企业改革和实践数据库、科学决策案例数据库等。利用网络系统传输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建立网上数据库,使联合单位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自由地存取、检索、查询、浏览网上信息资源,就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资料室的工作重点。 (二)加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文献资源本质上是人类共有的,也是网络化的内在要求。虽然文献资源共享已在我国图书情报界提倡多年,但许多图书馆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着“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甚至“全面的”藏书方式。其结果必然是自我封闭,自身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能实现优势互补,且浪费经费。因此,为了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弥补各馆藏书不全的缺陷,只能走网络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各图书馆、资料室必须树立起资源共建共享的全局观念。建立文献情报协调中心,负责协调各馆室间的文献建设,形成不同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中心。利用网络实现集中编目与在版编目,或联合编目,编制联合目录,充分揭示馆藏。或建立各馆室的网页。或各馆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中心发布或更新馆藏目录信息,以实现文献检索系统的网络化。努力实现区域性馆际互借合作。制定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对文献共享进行规范。 (三)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开发程度向来就是体现图书馆、资料室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网络化对高校图书资料工作的必然要求。各馆室必须对信息资源开发高度重视,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对文献的需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包括:馆藏信息的利用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各馆室应尽可能地召集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员进行书刊文献开发。根据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定情况,从学科特点出发,编制各种专题资料、汇编、文摘和目录索引等。建立有关资料的数据库或系统档案,编写综述、专题分析、动态进展、预测等动态性科研资料。转换文献载体形式,对原始文献进行复印、缩微、变成机读型资料,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达到开发馆藏文献信息,服务社会的目的。其次,利用网络发布新书通报,传播馆藏信息。同时,根据教学科研需求,利用网络提供的馆藏目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几千种网上数据库等信息,通过分析下载、组织、分类后,形成各专题的崭新的网络信息库,从而达到补充馆藏不足,提供读者全新、全方位信息的目的。 (四)加强用户教育 网络化图书馆的实现,必须有网络化的用户,方能使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充分。现代用户教育是网络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用户教育内容包括:1.计算机情报检索概论、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及检索策略。2.计算机情报检索数据库。3.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及国内联机系统,国内外著名的检索系统的概况,各自特色的数据库,以及一般的检索方法和指令,使读者对系统有所了解,并知道在何处检索到所需信息,这本身的意义超过拥有某一文献。4.国内外光盘检索系统及其检索方法。5.国际互联网功能介绍。用户教育方法可多样:或开办短期培训班集中培训;或印制用户手册,提供网络入门知识和主要的搜索引擎及著名站点的网址;或放映视听媒体和设置电脑导览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为读者提供网上教学服务;或通过上机实习,专职人员解答等。 (五)利用数据库优势和网上资源,为有关科研课题开展定题服务 建立科研文献资料数据库,编制各种专题文摘、索引、收集最新科研动态。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信息,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文献查询、科研背景分析和科研文献收集与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鉴定,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 三、网络化建设的对策 第一,领导重视是高校图书馆、资料室工作网络化的关键。它要求各级领导必须更新观念,在物质和人员上给予支持,配备相应的设备,为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创造条件。 第二,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图书资料人员除必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包括:综合知识与技能。其一,必须拥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题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陆检索其他图书馆目录。了解各种检索系统和搜索引擎。能操作各图书馆的服软件等。其二,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除掌握图书情报理论知识以外,对其它相关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有深刻的了解,最好在某个领域具有专长,以提高自身服务教学科研、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难题的能力。其三,拥有外语阅读、翻译和综合分析能力。科学研究必须汲取全人类的文化营养,需要查询国外的研究成果,利用外文检索工具、参考工具书和国外的数据库。同时,网上资源大量是英文信息。因此,如果缺乏一定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则不可能充分获取网上信息,服务教学科研。信息资源获取、传递、迎新能力。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后,面对INTERNET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人员必须按照一定标准进行信息加工,合理采集、分编,有序整理有用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信息用户。 第三,校内工作人员统筹化、文献建设协调化。网络化将全校资源联贯为一体,它必将打破传统的人员管理体制和文献建设方案。不管是图书馆、还是资料室,文献工作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服务于全校,服务于社会,同时又接受来自校内各单位,甚至全社会的服务。所以,未来高校资料室工作人员都应由学校图书馆统筹,合理安排。它们将是具有相应学科专业知识,取得专业学位的大学毕业生。它们分散在各系资料室,从事专业文献资源的开发。图书馆与各资料室加强文献建设协作,图书馆加强公用性较强的和一些较贵重文献的建设收藏。资料室注重专业特色文献的收藏,每一个资料室即是一个特色专业的信息中心。 第四,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协调。各馆室应从实际出发,加强电子文献的收藏,把握好馆藏资源与网上资源的比例,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 第五,加强规范化、标准化操作。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料室都相继为文献工作网络化的到来作了相应的准备,建立了自己的文献数据库,拥有各自的OPAC,但却缺乏规范化、标准化,无论是著录格式,还是文献分类组织,都采用着不同的标准,查询界面和功能各异。可见,要实现图书资料工作的网络化,必须在这一方面寻求一种统一的规范、标准,有统一的组织管理。 第六,注意数据维护和及时更新,不断采集可靠的、准确的数据信息及时更换过时的、有误的数据,保证数据库的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夕琳.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1999(9). [2]肖希明.论网络环境中的图书馆藏书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5). [3]蒋永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趋势.情报资料工作.1999(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