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
范文

    单伟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卢卡奇意识到人类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他通过研读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笔者通过剖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揭示其对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物化意识评价

    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67-0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创造物同人相异化,进而导致劳动与人、人与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现象。可以说异化是人类自有阶级以来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在二十世纪异化又有加剧之倾向。虽然说马克思对异化阐述得最为完整、深刻,但人们对异化的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因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1932年发表的,而卢卡奇早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就创造性的阐述了完整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卢卡奇通过研读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物化和阶级意识》一文中充分的论述了物化问题。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①卢卡奇基本上是在异化的意义上使用物化的定义的,他指出“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因为这种情况,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了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②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和马克思的“异化”定义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卢卡奇最具创新之处在于,他把物化同人类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结合起来,从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效应的视角揭示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现在剖析一下卢卡奇所表述的理性化时代的物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人的数字化

    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困境,而这一过程直接与人类社会的理性化过程相关。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理性化过程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解放人、确立人在历史中主体地位的积极力量,相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人在机械体系中的抽象化和数字化。人们在机械体系下,只是一味的跟着机械运转,仅仅考虑如何解决技术难题,而不问人生的意义,不关心人生的价值,人成为机械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变成可以计算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于是人变成抽象的数字。卢卡奇指出发达的商品经济遵循着“建立在被计算和能被计算的基础上的合理化原则”,③它在不断理性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依据商品本性和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机械化体系,这一专门化、理性化的生产体系取得了超人的自律性,劳动者被整合到机械体系之中,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失去了主动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一个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

    (二)主体的客体化

    这与人的抽象化和数字化直接相关。由于人被整合到机械体系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个人的个性、特性、主体创造性理所当然的被生产过程的理性化原则相排斥,在这种情况下,人自然的失去了主体地位,并从认识上失落了自觉的主体性,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追随者。卢卡奇指出:“由于工作过程的合理化原因,当主体与根据预测的正在发生作用的那些抽象的特殊规律相比较时,工人的人的属性和特征日益表现为只是错误的源泉,人既不是在客观上也不是在他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相反,他是被整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④

    (三)人的原子化

    这是物化形式的另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人在机械体系下,变成其中的一个零件,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淡、疏远。人于是变成孤立的、被动的原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完全是按照物的关系和原则组织起来的,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吞没和掩盖。用卢卡奇的话说“生产过程被机械的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也破坏了生产还是‘有机的整体时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一方面机械化把他们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他们的工作不再把他们直接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禁锢他们机械抽象规律的作用,在日益扩大的范围内,他们成了中介。”⑤

    通过以上对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和人的原子化等物化形式的剖析,卢卡奇比较深刻的展示了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由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的过分发达,而导致人的主体性失落的文化困境,使得人在技术理性统治下,陷入了更深的异化中,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物化结构在人的生存结构中的内化,即物化意识的生成。

    二、卢卡奇的物化意识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只是作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化力量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而且逐渐沉淀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使(下转第369页)(上接第367页)人们自觉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把它当成是外在的规律加以遵循和服从,这使得人们缺乏超越性、批判性。他指出“物化在人的整个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人性和人的能力不再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他们成为一种像外部世界的各种事务一样能‘占有和‘处理的东西。”⑥正是在这里,隐藏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卢卡奇认为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东西。一方面,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物化的现实只有成为人们意识的既定“事实”,并不在追究以后,才能安心的将物化的现状维持和发展下去,因此,资产阶级思想家努力造成这样一种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一个由人自己(作为阶级)制造的现实,在人们看来似乎这是一个与人在本质上异己的自然现象,即使当人仍在‘行动时,根据事情的性质,人也仍然是事物的客体,而不是主体。”⑦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要把这种物化的现实沉淀到人们心里,使人们把它当成是客观的规律加以遵循。而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言,“只有当工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商品时,他才意识到他在社会中的存在,工人的直接存在把自己作为纯粹的、赤裸裸的客体纳入生产过程。”⑧意识物化起着把掩饰和麻痹变成似乎是反映现实的既定事实,使其丧失真正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功能与作用。另一方面,“当在商品中,工人认识到他自己和他本身同资本的关系时,商品体系的拜物教形式就形成了。”⑨然而对于意识物化的克服,乃是一个意识否定自身的物化而向自我复归的自觉完成的过程。这样,通过一个自觉的物化意识的生成,使人们从心里自觉认同现存制度并把他当作规律加以遵循和服从,缺乏超越性、批判性和否定性,这样他们从认识上完全失落了自我,变成了僵硬的、呆板的机器附属物。

    三、对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的评价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致力于批判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从而恢复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实践本质。卢卡奇从人的活动方式本身,即从文化层面来展示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同时,他创造性的把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结合起来,通过对工具理性等异己的文化力量的批判,揭示了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影响,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

    这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在劳动发展过程中,商品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展,导致和促进人的物化和主体性的沦丧,如果任由技术理性无限制地膨胀,加剧现代工业社会的物性化,人的全面发展就完全成了空话,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将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丧失和社会的物化而走向增长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就是要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在市场条件下仍居主导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防止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过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另外,我们在弘扬科学、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的人道主义方面的意义,尽量避免科学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