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 |
范文 | 王 楠 摘要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宗教的社会功能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78-01 一、马克思对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他经历了漫长的年代,但宗教并非与人类同时诞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也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创造,是人类的祖先们对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本质的初次探索,是他们为人类所独具的抽象思维的第一次运用。当原始人面对着深不可测的自然现象,而思索它为什么发生时,我们说,人类就已经学会了思维,从此刻开始,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界限就越来越明显了。 宗教的最初产生,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由于知识匮乏的原始人在物质生活中见到的不可理解而又威力巨大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在常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在原始人间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简单的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给人格化,从而在原始人脑中出现了万能的神并加以崇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把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按照这一哲学的基本原理,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正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比以往任何一种宗教观都更科学地把握了宗教,从而实现了宗教观历史上的根本变革。恩格斯有一段近似于宗教定义的话:“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就是说,宗教的神是自然与社会异己力量压迫的产物。这就把宗教的本质与根源说清楚了。 二、马克思对社会功用论述 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一,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马克思经典作家们认为宗教为现实的阶级对抗社会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评价和理论上的辩护,用神、佛、上帝的名义从各方面论证现实社会的合理性,使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人民群众如果相信这种辩护,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苦难命运的真实根源,不可能产生变革苦难的革命要求。 第二,宗教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剥削制度下,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往往找不到摆脱苦难的现实道路,宗教却教导人民,只要安于苦难,服从命运,就会进入来世的天堂,从而使人民在精神上获得暂时的安慰,希望在来世天堂的幻想幸福里寻求解脱。这就是宗教对人民精神麻醉作用,而且这种麻醉作用因统治阶级的利用更为强化。 第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人民也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在神权统治的历史条件下,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运动并无其他理论形式以资利用,只有披上宗教的外衣,把宗教作为一种武器,用来反抗统治阶级的统治,如太平天国起义等。但是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它的消极作用又最终成为人民革命运动遭受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党性。在社会上,不同的宗教观应该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但是,在共产党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统一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与世界,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当代宗教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新观点、新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从而有助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条主义理解,有助于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名下的某些模糊观点。 第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有助于提高宗教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认识,消除种种疑虑,甚或对立和紧张,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自身宗教信仰的认识,使其发扬适应社会需要和进步的积极因素,自觉限制与消除不适应社会需要和进步的消极因素,进而推动宗教自身的良性的、健康的发展。 第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制定合乎国情、教情的宗教政策和合乎宗教特性的、规范的宗教行政管理工作法规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第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建构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在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崭新社会制度和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使这种种关系协调融洽,实在是一项空前的富有挑战性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有别的原则,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认为人民群众思想信仰的差异,并不影响彼此在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不影响在爱国、维护祖国统一、拥护社会主义等涉及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原则问题上的一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国情正确结合,基本上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宗教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