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培育党内民主意识 促进党内民主建设
范文

    秦 馨

    摘要 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而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运行的基础。要保证党内民主的良好运行,必须重视党内民主意识的培育。党内民主意识的培育有赖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和党的建设的不断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实践的不断深入,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 党内民主 民主意识 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197-02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民主意识是政治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民众对民主的认知、评价及情感体验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包括对自身民主权利、义务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情感、民主心理及民主思想体系。它包括民众的自我价值观念、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意识、法治观念等内容。民主是政治文明的宝贵财富,理性的公民民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民主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个人权利,而且涉及民族大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就党内来说,党内民主是“在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有关规定,党员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定与管理。”其实质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党内民主意识特指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党员对自身民主权利、义务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情感、民主心理和自觉表达、平等参与党内事务的意愿。党员实现民主权利的能力和民主意识在党内民主政治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党内民主意识的培育是党内民主良好运行的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党探索和实践党内民主的过程,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党内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的匮乏。”党内民主的真正确立和有效运作,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党员民主意识等政治文化心理基础的建立和形成。

    (一)党内民主意识制约着民主制度的构建与发展方向

    民主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应,必然要受社会存在的影响。但民主意识和观念所具有的独立性对制度的反作用也是巨大的,往往制约或促进着制度文明的发展。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乔·萨托利说:“民主是观念作主的结果,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人类历史探险如此明确而可怕地依靠观念的力量,因此也依靠我们使用观念的能力和掌握符号世界的才干。”纵观中外历史,任何一次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都是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作先导的,都顺应了社会政治心理的潮流。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制度建立的先导。作为党内民主主体的党员,其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

    民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力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民主意识具有活跃性、变动性,是推进民主制度、民主设施变化发展的思想动力和衡量民主价值的重要标尺。民主意识内涵的目的性,指向性,能促使人们对民主原则、程序、价值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评价,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才能做到合理和科学,从而保证民主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党内民主意识有利于充分落实党内民主制度的功能

    党内民主制度的功能主要在于保障党内民主的科学运行。而党内民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章和相关制度规定能否得到全面、合法、有效的贯彻执行。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党员滞后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党员对党内民主制度变革和发展的认同,使得党内民主制度的运行状况不尽人意。当前党内民主建设面临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使制度有效运作起来,使党内民主真正成为制度化的民主。要使一种政治制度良好运行,必须形成并维持“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的信仰”。党内民主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产生这种信仰并“保持民主政体有效运行的一般动力来源”。只有培养党内民主意识,才能充分落实制度功能,制度建设才不会陷入用制度来弥补制度失效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党内民主意识有利于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胡锦涛同志2005年1月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党员是党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党内民主的总目标是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真正对人民民主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作为党内民主制度的运作主体,党员有了民主观念,党内民主建设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党员的民主意识强,才能自觉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地参与党内事务,并能坚决同各种侵犯民主权利的现象作斗争,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提高党员的政治能力,强化党员的民主意识,是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党内民主意识滞后的表现

    (一)党员主体意识不强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而《中国共产党权利保障条例》规定党员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权、选举权、申诉权等,这些是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性认可和保障。但党员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滞后,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进展不相称。许多党员只是简单地将党的组织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唯一主体,没能认识到自己是党内权力的来源,淡漠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关心党内民主生活,从而主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不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对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等等。这样,党内民主制度失去了有效的运作主体,党员的民主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官本位思想严重

    由于党内一些人权力过分集中,部分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能平等地看待其他党员,他们认为普通党员的素质不高,意识不强,无视甚至取消普通党员和基层组织民主权利,因此,在许多本应党员参与的环节却由领导做了主。而一些党员对掌握权力者有一种奴化思想,习惯于惟命是从,在党内生活中缺乏热情和主动精神,总是把前途和希望寄托在少数干部身上。这种心态与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平等意识是相背离的。没有党员平等地参与党的活动,就没有党内民主。

    (三)责任意识不够牢固

    作为一个真正的行为主体,党员应该对党的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有效的责任行为,积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建功立业。但有些党员不能够正确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没有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对党内事务不关注或无动于衷,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淡化。这些党员在不涉及个人利益时从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得罪领导,对党内民主建设漠不关心,对党内腐败现象听之任之,辜负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三、党内民主意识滞后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党内民主意识的形成

    民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对于马克思主义着来说,经济因素是推动一切社会和政治变迁的决定性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的研究也证明了经济发展与民主之间存在一种线性的相关关系。他通过对近100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发现在经济起步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人均GDP增长、预期寿命的提高、教育程度的提高等方面)能够极大地增进民主发展的可能性;经济越发展,对民主的需求和消费就越大。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贫富差距较大,这些直接影响着民主意识的形成。一部分党员由于生活状况不好,有的下岗职工党员、农牧民党员甚至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本人对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就会漠视。

    (二)封建思想文化残余影响深

    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历史,小生产和家长制长期占优势,政治生活上的等级制和家庭生活中的家长制观念根深蒂固,造成了部分中国人缺乏民主和平等意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主专制、官僚集权和人治传统。邓小平说过:“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邓小平还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豘封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它规定着人们的政治倾向,表现为一种内化了的政治行为规范。很多党员往往表现出权力本位心理、依附心理、盲目崇拜心理等,党内民主的发展因而受到制约。尤其是基层党员文化素质较低、年龄结构偏大,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更深,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淡漠,有的甚至常年不参加组织活动。

    四、党内民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

    (一)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党内民主意识培育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主程度的高低。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成了现代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生成的经济前提。“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产生的现实的基础。”要培养党内民主意识,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提高广大人民和党员的生活水平,为政治民主进而为党内民主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促进党员主体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形成。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发展共同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扩大民主实践

    党内民主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许多方面,但重点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党内领导制度、选举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应当根据党内民主实践探索和现实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构建党内民主运行的程序机制。如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上,应加快党内立法,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将党员和党代表的知情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写进党章和有关政策文件中,同时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等,使党员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领导制度方面,应认真对待“一把手现象”,严格实行和健全“党委制”,确保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原则的落实,完善领导干部选用机制,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在选举制度上,改进选举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的选举、探索“党代会常任制”等。在监督制度上,探索监督机构与党委的关系,扩大党内互相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有利于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党内的政治实践是党内民主意识在党内民主政治生活中的现实反映,同时也是培育党内民主意识的重要渠道,党员民主意识也在民主政治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发展。因此,我们要贯彻落实各项民主制度,扩大民主实践,使党员通过选举、参与决策、监督等具体的民主运作活动,在民主实践中形成和巩固民主意识;通过经常性的选举、政治辩论和竞争,使党员在参与民主的过程中得到民主理念的灌输,养成民主习惯,从而促进党内民主意识的不断成熟。

    (三)加强教育,培育和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根据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实际,在全党大力加强党内民主意识的培育与普及,消除党内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影响。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党的集体领导意识,消除特权意识和人治观念,充分尊重党员的基本权利,转变专制的工作作风,自觉接受监督。另一方面,要对党员进行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等教育。党内民主状况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使党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党内民主的发展,强化其责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党员了解党员权利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操作方法,破除权力崇拜和迷恋心理,树立主人翁意识、程序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注释:

    肖立辉.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研究.重庆出版集团,2006.23.

    吴家庆.民主意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湘潭工学院学报.2000(1).72-73.

    李铁映.论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1

    林尚立.党内民主: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探索与争鸣.2002(6).6.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563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578.

    RobertBarro,DemocracyandGrowth,March1996.1-27.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348,32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