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群体心理视角下的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教育 |
范文 | 胡湘文 李 璐 摘要检察干警始终工作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之中,根据群体心理对个人的影响效果,使得检察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思考角度。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群体心理视角下检察干警的分析,探讨如何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群体心理 检察干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19-02 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身处社会之中,总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联系,结成各种各样的群体。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样,检察机关作为一个小的社会群体,其中的检察干警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这个检察机关这个群体中展开。检察干警言行举止深受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环境有利于促进检察干警的发展与成熟。研究检察机关的群体心理,利用群体心理的功能,对于加强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检察机关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群体作为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和心理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心理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在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 (一)群体心理 群体是指存在于一定组织机构或系统中,成员间相互具有标志认同感的人群聚合体。一般而言,群体应该包括五个要素:共同目标,一定成员,一定的组织机构,成员在心理上的相互依存及自身规范。群体的这五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影响的。群体有着各式各样的形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以及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根据群体是否真正存在可以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等。 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的相互依存感从心理学上而言是群体的最显著的特征。群体心理是相对于个人心理而言的。群体心理就是普遍存在于各个群体成员头脑中并反映群体社会关系的共同心理与心理倾向。一般而言,群体心理具有认同心理、归属心理、连动心理三个基本特征。 (二)检察干警群体心理的特征 检察干警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它是一个假设群体,是为了研究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是抽象的人群聚合体。但是一般而言,检察干警具有相似的工作氛围,相似的文化背景,同时由于其负担的法律职责使得检察干警这一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信念、目标,并在心理和情感上对这个群体有依赖性和归属感,检察干警群体心理呈现自身独有的特征。 1.检察干警面临较大工作强度,个人工作压力较大。检察干警由于工作的特性,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的工作压力,因此检察干警很容易出现焦虑的心理问题,焦虑的心理很容易波及整个群体,影响群体的整个工作氛围。人少案多的矛盾极为突出。一边是案件数量增多,一边是办案人员缺口巨大,检察人员既要在保证不出现冤、假、错案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完成任务,又要尽最大可能实现办案的最佳社会效果,长期超负荷工作使检察人员思想负担重、压力大。 2.检察职业道德总是面对各种金钱诱惑和权力威胁的挑战。反贪干警往往会成为涉案人员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对象,而查办职务犯罪触及某些关系网,检察干警一旦遭遇困境,也会引起心理疾患。 3.检察人员由于主客观原因能够深造的为数甚少,新形势对检察工作要求提高与在职继续教育的预期产生巨大落差,各种新型犯罪的出现,使得案件的定性以及证据的认定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对检察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检察干警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 二、群体心理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 群体心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了解群体心理有助于加强群体建设,也有助于发挥群体功能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充分调动群体心理功能,加强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力,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群体凝聚力和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而言,群体成员都会对群体目标、群体规范产生认同心理,这种认同感引发了成员的归属感。群体的归属感使成员形成了“整体意识”,产生了“我们是一起的,我们同属一个群体”的观念,从个人情感上对群体产生了依赖和信任。在这种整体意识的引导下,就会引起群体成员的情感共鸣,身份认同,产生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心理的一种体现,是群体心理保证群体紧密团结的功能。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对其成员就越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群体凝聚力强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的心理环境,可以有力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群体凝聚力优势,发挥群体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力,促进个人在群体中更好地实现思想进步,进而产生整个群体的向心力和聚合力。 (二)群体激励动力和思想政治教育 群体成员在一个共同的氛围内工作生活学习,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人际交往。群体成员之间不再是陌生人关系,而是进入了建立在一定联系之上熟人领域。熟人之间的激励往往作用更大,当一方对另一方鼓励时,另一方往往会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去实现目标。而且,在同一群体中,这种激励蕴含了一种感染力,一种同舟共济的前进动力,其号召动力是加倍的。这是群体成员之间的激励,同样地群体对个人的激励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常说:“表扬一个人,带动一大片”也是这个道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受影响,这种心理连锁反应,是群体心理的一个基本体现。此外,群体心理可以产生“他人在场效应”,某些人因为有旁观者,反而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促使其奋发向前。 群体成员之间的连动心理是群体心理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这个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先对某些成员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有威望的群体领袖,再由这些人带动其他的群体成员。这样一个人带动一大片,势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三)群体压力和思想政治教育 当群体的意见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时,无形中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个体根本难以与之抗衡。在产生群体压力的情形下,容易使人产生从众和服从心理。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阿希请参与者自愿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人的视觉情况。当被试者走入实验室,阿希会让他比较两条具有明显差异的线段长度。与被试者同时进行比较的有5位和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试者。在每次判断时,5位假试者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结果真的被试者被迷惑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意见得到群体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感觉到压力,会跟着群体的舆论导向走,甚至丧失自我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做人的工作,只要转变了群体的意志,利用群体心理的力量,那么对个人的教育也就减少了很多压力了。当然,群体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群体压力会抑制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且一旦这种压力是错误的则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群体压力的积极影响,结合群体的具体特点,使群体带领个人朝健康方向发展。 三、把握检察干警群体心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检察干警担负着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而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检察干警的教育,是针对检察干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检察干警群体有其自身特点,掌握检察干警群体心理,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对检察干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大大增强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强化群体心理的激励功能,塑造优秀检察干警 处于群体中的人都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希望从群体中获得更大的动力。群体中人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若能得到群体的肯定与鼓励,就会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产生前进的动力,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群体心理对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业绩能起到激励或推动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心灵的实践活动。检察干警往往有更强的自主意识,他们思维严谨,逻辑性强。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群体的激励功能,通过群体的连动心理,一个人影响一大片,对其成员产生良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群体心理的激励功能,明确培养目标,在群体的激励中不断提高成员的水平,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充分运用群体压力,转变检察干警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充分运用群体压力的特点,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群体压力不仅来自于个人与群体意见的相左,也来自于群体的舆论导向。当个人和群体意见相悖时,个人容易产生忐忑不安的心理。阿希试验充分表明个人有顺从心理,利用群体舆论导向,有利于检察干警思想的转变。 检察干警对于检察干警群体有归属感,他们往往有着“我是一个检察干警”的自我认同,希望自己得到群体的尊重和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检察干警群体中普遍产生影响,得到群体主流的认同。那么,当个别成员意见相悖时,往往会有一种被群体所隔离的感觉,往往会有无所归属的失落感。再者,他们的另类言行会遭受群体的议论,会给人心理上带来巨大压力,迫使其转变思想,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群体压力有时候会产生消极影响,消磨成员个性。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消极影响的出现。 (三)利用群体心理,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强化、导向和感染功能,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群体心理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检察干警群呈现出特有的心理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根据这些特征,从实际出发,营造适合检察干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下,在予以一定的自由性的前提下,为思想政治工作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3]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章志焕.谈群体心理与思想品德教育.镇江高专学报.1998(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