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路 |
范文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指引,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各个方面不断地加以创新,即巩固群众基础,寻求文化支撑,丰富内容体系,创新方法系统,保证效果考核,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真正做到大众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思想政治 基金项目: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立项编号:2017081)。 作者简介:苏珍梅,华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09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群众的思想信念和实践指南,并从群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源泉,又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更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和新使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必须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使群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把握具体对象特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義大众化的工作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现阶段,人民群众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新兴社会阶层等。贴近群众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具体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要真正走近群众,首先要正确认识群众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的群体对象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才能使尽可能多的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 中共党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对他们的要求比一般的群众要更高更严,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习的内容首先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和精神实质,明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最新方针政策作为日常学习任务,并结合党的建设推进党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通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覆盖的范围,对他们的要求是基本了解、基本认同、指导实践、自愿信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力量,不但要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内化三观,还应以实践的方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深化,主要方法则是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宣传和引导学习。工农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必须要巩固,内容上要更加注重通俗性,与工农群众的经济生产活动和业余文化活动相结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化,方法上结合工农生活特点和实际,以工农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事迹报告等形式开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寻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悠久历史渊源、内涵博大精深、历经时代洗礼的优良传统文化,既反映了民族特质和风貌,又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取有益养分补充思想政治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是推进马克思大众化的文化支撑。 思想政治工作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寻求深厚的文化根基。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应吸纳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爱国思想,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更深的文化底蕴;应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相结合,探寻产生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思想和责任意识的社会心理。西汉的政治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一种为集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思想都主张集体高于个人的原则,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除了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当然,吸收并不意味着直接拿来,而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重新阐释,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央视栏目《百家讲坛》的大受欢迎就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受欢迎,既是传统文化典籍的智慧魅力,又是因为讲解者结合当前社会实际问题,作出了符合现代观众文化水平和审美特点的阐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契合了现代人们的心理需要,能够解决人们的精神困惑,同时利用文化典籍解读现代心灵,与观众一道畅谈人生理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达成精神共鸣。试想如果他们进行旧社会私塾先生式刻板生硬的讲解,那就不会出现“国学热”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发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重新解读民族文化,焕发文化经典的现代魅力,引导群众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紧跟时代发展脉搏,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体系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作为以理论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而武装全党,教育群众,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成为科学的理论,科学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这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由之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不断把握“实践- 认识 ( 理论) - 再实践- 再认识( 新理论) ”的认识规律和科学理论产生的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 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用实践中产生的伟大成就和理论成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是我们取得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经过拨乱反正,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逐步得到了恢复,在企业、军队、农村、学校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开展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开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跨入新世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社会实践中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新时期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 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才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思想政治工作良好效果。 四、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系统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程度高低。为了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继承发扬传统宣传工作优势,又要应用最新的信息传播科学,搭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系统。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要用最新的载体进行传播才具有时代特色,才能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一是要创建红色网站,在网上向人们系统地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是设立各种临时的主题网页网站。主题网页网站是在特定时期为某项重大事件进行信息传递、理论宣传时设立的,例如宣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题网站等;另外还要善于发展和利用其他网站的信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要注意利用点击率较高的商业网站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其次,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只有用现代传媒的方式去传播才具有时代特色,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现代传媒的发展克服了过去文本传播受到受众知识水平限制的局限,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受众。在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可以采用优秀影视作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等形式深入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进行传播。 五、制定具体测评标准,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考核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制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为了凸显监督和检验工作而单独制定的实施制度。测评制度也应按照不同层次、领域、行业和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实施制度,形成测评体系。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测评体系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这首先体现在测评体系尚未形成全覆盖,只在大学生群体等重点人群中建立了测评体系,还需进一步推广到各层次、领域、行业和群体中,扩大覆盖面,才能真正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测评的指标体系设计尚未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测评视角。例如,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考察,还没有考察大学生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指标。要增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估视角必须以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检验标准为前提。当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检验标准还没有形成共识。我们可以尝试按照实施主体不同,将其归纳为马克思主義大众化理论创新测评指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测评指标、马克思主义认同测评指标、马克思主义实践测评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在这四个一级指标下可设定更加具体的二级指标。当然,这样的指标分类仅是一家之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检验标准还需要学界和实际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达成共识。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标设立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性,以求能够全面、客观的考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效果。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一个长期不懈的任务和目标,只有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各方面加以创新,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耀灿、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郑永廷、杨菲蓉,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