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生的问题现状研究 |
范文 | 摘 要 中职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研究中职生的问题现状,是把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中职生的问题现状主要有:家庭问题现状是影响中职生发展的基础;学校问题现状制约中职生发展的可能性;社会问题现状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中职生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 中等 职业教育 中职生 教育规律 作者简介:谢俊,臨沂大学,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24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同样坚持育人为本。中职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中职生的问题现状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系统性,具有重要应用性研究价值。只有对中职生的问题现状建立准确认识,才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和取得成果,进一步提升、丰富和深化认识,把握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一、中职生的家庭问题现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合点,也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并长期生存的场所” ,因此,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渗透性。从很大程度上讲,父母拥有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且教育影响产生的效果,贯穿学生终身。但是,学生的家庭成员往往不具备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知识,导致许多问题出现。这往往为学生的发展埋下潜在的不定时炸弹,无法确定何时由于何种事件导致危机产生和矛盾激化。“家庭生活气氛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性格也有明显的影响” ,对学生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的了解,往往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工作。中职生与普教生相区别的学生群体,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特殊化、具体化的方式和方法,付出更多关注、关心、关爱。 (一)父母外地务工,缺失双亲关爱 实际上,许多中职生来自留守家庭。许多家长为获取更高层次的收入、发展机会,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年龄教长的家庭成员照顾。一方面,这些年龄教长的家庭成员,采取一种放任甚至是溺爱的教育教养方式对待孩子,对孩子的诉求听之任之,逐渐培养孩子的欲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家长,在短暂返乡探亲时,为弥补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而在心理产生的亏欠,尽量从物质层面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从很大程度上讲,这两种教育教养方式,对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做出错误的导向。许多孩子,将长者的溺爱、父母的亏欠而带来的物质满足当作理所应当。长此以往,一旦出现任何的不如意、不理想或者无法达到预期,将无法控制消极情绪的蔓延甚至催生破坏欲的出现。缺失双亲关爱的中职生,性格往往自卑、孤独感强,缺乏向往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在缺乏安全感的同时,将获得安全感的源头寄托于高额的物质消费,从消费过程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中获得各种无法从家庭温情中获得的满足感。 (二)父母间关系不睦,长期分居 父母间的关系是影响孩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往往成为孩子幼小心灵的创伤。许多中职生的父母保持一种分居状态,虽然没有结束婚姻关系,但是“离家不离婚”的状态造成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健全。同时,许多处于分居状态的家长,往往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上,意见不合。这不但加重彼此的矛盾,也在两种不同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无所适从。这样的学生在就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一时听从父母中一方,一时听从父母中另一方,甚至在是否继续上学的问题上,父母之间往往意见不合,导致学生时常怀有退学的思想。当父母中的一方在某个阶段获得优势,将直接导致学生做出行为方式上的重大变化。 (三)单亲家庭,缺失一方家长的关爱 现阶段看,许多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父母离异。许多中职生,在小学乃至初级中学阶段都可以在学习方面表现得较为出色。但是,随着父母关系的紧张加剧、家庭矛盾的凸显,孩子的心理变化较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学习兴趣和意志的培养,造成学生在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上发生消极变化,网瘾、抽烟、酗酒等行为频繁发生。这以父母解除婚姻关系为阶段性休止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在厌学、叛逆等方面越发明显和猛烈,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不思上进”。另一种是父母一方由于意外事故或者疾病死亡。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责任感极强。这样的孩子往往成熟较早,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愿意分担来自家庭的重压。这部分孩子,往往选择中职类院校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提前走上社会,减轻家庭负担。因此,这些孩子在校内往往侧重于学习技能型科目,对于文化基础课采取放弃态度;一是自卑感极强。这部分孩子认为自己的存在,成为家庭的负担,主动性差,不愿与人沟通和交际,自我保护意识强,怀疑身边的一切,人际关系较差。这些学生选择中职类院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考失利。但是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他们来到学校倾向以“隐形人”的姿态,随波逐流。 (四)父母双亡,依靠抚恤金度日 这一部分学生群体极其复杂,而且这些学生往往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工作的焦点。在中等职业教育这样一个专业化、特殊化教育大背景下,这部分学生群体不容忽视。这些孩子往往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不依靠任何人进行独立生活。但是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来看,他们都无法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变化与发展。这部分学生虽然来到中职院校,但心理向往校园之外的繁华社会。从很大程度上讲,他们无法忍受平淡、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忍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再加上学习兴趣丧失、意志力不坚定,很容易选择逃课、旷课甚至退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问题学生的出现,往往是受问题家庭的影响。家庭的和睦、和谐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环境保障。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了解他们的家庭现状,是我们认识学生、关爱学生迈出的关键一步。但是,正是这一步,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靠近学生、触动学生、引领学生必须迈出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学生情况,赢得学生的认同;才能获得学生家庭的理解和接纳;才能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中职生的学校问题现状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行为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学校教育对适龄儿童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的生活扩大了学生的生活范围,丰富了他们的活动内容,对他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为实际的学习任务” 。从一定程度上讲,学校以一种亚社会形态存在,在这里,学生必须在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开展各项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過具备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功底和仁爱之心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引领和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最大的可能性。职业教育必须在专门环境中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是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最佳平台与环境。中职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有效检测者。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趋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生是最直接影响获得群体。 (一)学习意志脆弱,学习兴趣丧失 对于大部分来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这既源于之前的习得经验,也是各种家庭环境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事实上,许多学生刚刚来到学校之时,虽然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在学习上表现相对弱势,但依然对学业与未来满怀信心与希望。大部分学生对中职学校并不满足,甚至是无奈选择。在学校成绩上表现相对弱势的学生,学习意志力薄弱是其必然出现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这些学生,往往在课堂开始阶段,有意愿去听课,但是,随着课程的进行,进入到相对复杂的知识传授阶段,由于逐渐无法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学生往往选择放弃听课。虽然这些学生都端坐在课堂中,但是,大批学生的思想着力点已然脱离课程讲授。大部分学生从事着与课程完全无关的事情:玩手机、睡觉、相互攀谈等层出不穷,甚至带动和影响许多原本仍在听课的学生们做出这些消极行为。“群体惰性”蔓延,造成班级学习氛围缺失。从某种程度上讲,本来选择学习的学生,为了保证自己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也逐渐放弃课业努力。 (二)生活习惯较差,学习习惯缺失 许多来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家庭情况往往相对一般,甚至有的家庭比较贫困。小学和初级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受制于物质条件和环境因素,许多学生错过关键期的培养。虽然进入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这批学生的生活习惯已经形成,很难做出改变。从乡镇初级中学进入到位居城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这批学生依然保持“我行我素”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些行为表现在宿舍生活中表现最为明显:凉水洗头、洗脚;宿舍生活品混用、滥用;食物等易变质物品长期置于宿舍;宿舍卫生脏、乱、差。这些不合理、不成熟、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的。长期保持下去,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学习活动是生存之后进行的社会活动,如果生存尚无法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那么,学习活动则无法取得有效成果。培养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是获得高效、稳定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基于较差的生活习惯,无法建立良好学习习惯。 (三)孤独感加重,恋爱现象增多 大部分中职生自乡镇初级中学,远离父母、背井离乡,内心孤独寂寞。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重和渲染孤独感的程度:远离家乡,脱离了之前乡镇初级中学的朋友圈子;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来到学校后不愿与第三方人交流和沟通;性格存在缺陷,过分突出个人意志而忽视其他同学的诉求、人际关系较差、信任感不强,怀疑身边的一切。随着在校时间推移,学生从主观角度无法有效自主解决孤独感,则会寻求外界的帮助。此时,在两个异性的孤独感加重的学生之间,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好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好感只是孤独感加重而催生的一种特殊情感,是两个需要获得陪伴、帮助和热情的异性学生之间产生的特殊友谊,并不符合爱情的范畴。但是,缺乏合理和正确引导的异性学生,则将这种情感看作一种爱情,对处于叛逆的他们而言,在来自学校和家庭重压,越发坚定这份情感的意愿,同时为了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甚至以更加极端的方式对抗来自外界的反对的声音。 (四)抗干扰能力差,退学问题较多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往往处于城镇,开阔中职生的眼光,中职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不再单纯。于此同时,在乡镇初级中学结识的部分朋友们,往往将城区作为外出务工的重要目的地。虽然保持和延续了同学情谊,但也让原本应该纯粹的校园生活掺杂了许多社会元素。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校园之外喧嚣吵闹的都市生活,体会到城市魅力与诱惑;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耳朵,听到身边在社会务工的朋友对社会生活绘声绘色的描述。不论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还是通过朋友们的话语听到,都是间接经验。作为不了解社会、接触不到社会的他们,无法真正获得对社会认识的直接经验。但是,心灵幼稚的他们,更加倾向于相信校园之外世界的精彩,对教师和家长们强调的外面世界残酷,保持怀疑与抗拒。一面是喧嚣而充满魅力的外界社会,另一面是苦涩而充满压力的校园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中职生做出“逃离校园”的选择。家长和教师们耐心而又细致的劝说,很难令他们做出改变。当然,很多学生真正走上社会,感受到社会的双面性,特别是感受到社会的负面性时,则会怀念美好而单纯的校园生活,仍会有部分学生选择“逃离社会”而重返校园。在整个过程中耽误和浪费的时间成本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学校是学生享受自由与欢快的乐园,是保护学生的场所,是学生获得教育与成长的重要平台;学校是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战线,是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与能力的重要舞台,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基地。不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学校的意义和价值都是重要的。中职生作为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学校中的表现具有特殊性、具体性。不论出现何种问题,教育工作者们都应本着一颗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的心。教育的狭义内涵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三、中职生的社会问题现状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职业教育是“兜底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整个教育系统视为一个大木桶,那么职业教育就是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它的长度直接影响了木桶的储水量。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地位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是,现阶段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化大环境下,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同与认可。这些消极影响,不但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影响社会化分工的进程,也给中等职业教育营造不和谐的文化氛围,在社会领域给中职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问题。来自社会领域的负面影响,往往成为影响学生家庭、学生个人,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社会评价低,加重学生自卑情绪 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就学的学生,成绩相对落后,视为被普通教育“淘汰”、“筛选”、“剩下”的学生。外界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一般不高,认为他们没有能力,甚至质疑他们的智力水平。来自社会方面的消极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本身很难建立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意志的他们遭受挫折。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误导学生的自我定位,压低学生的自我要求。很多中职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但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甚至在外界压力干扰下迷失自己。如果说家庭问题让学生们从自我定位上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那么社会问题则确认了学生们的这一想法。一旦这种带有极端消极色彩的情绪产生,在不良情绪的指引下,学生往往变得颓废:在家中,与父母和长者意见不合、冲突乃至离家出走等;在学校中,厌学、旷课、打架、抽烟喝酒等。社会的不良舆论倾向,加重学生不良行为的塑造,从客观上讲,更加引发社会的消极评价,构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社会诱惑大,加强学生退学要求 不成熟的学生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中职生,刚开始接触城镇生活,这里的都市生活是他们从未接触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开阔了眼光,但是也培养、扩大好奇心与欲望,为探索未知的事物提供机会和条件。外界的诱惑对于厌学而不成熟的学生而言是难以抗拒的,成为导致学生退学的重要原因。从很大程度上讲,中职生在生理层面已经达到成人水平。心理层面的不成熟、更多时候以幼稚形式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在就学阶段,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不重视学习作用,甚至以实用主义和利益标准来衡量学习,认为选择学习就是选择浪费青春,即便考上大学,在就业环境差、就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也难就业,不如趁着年轻走上社会,及时行乐。学生对是否就学形成一套理论,这是学生分析问题的提高,但是建立在错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是错误的理论。在错误理论指引下,学生只能选择错误道路、做出错误价值选择。 (三)社会攀比严重,加重学生叛逆程度 普通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本身对家庭和学校的一些理念和要求存在反感、反对甚至反叛。现在,社会上往往盛行并流传“孩子是父母脸面”的说法,而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这种观点,存在着合理性。但是,这同时也助长社会群体的攀比心理。最初人们攀比吃、穿等物质条件,进而攀比工作、家庭等物质因素,现在进入到攀比孩子的阶段。一旦家长们聚集交流、讨论,话题往往聚集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校内表现,成为永恒不变的话题。通常情况下,一些成绩较好、表现突出的孩子成为羡慕对象,家长从心理上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与此同时,部分成绩较差,在校内表现不足的学生家长,产生对孩子的怨言,往往将不良情绪转移乃至发泄到孩子身上。中职生在父母周边获得大量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发展,加重叛逆期与父母间矛盾与冲突。内心受到不良情绪而又无处发泄,这部分带有消极和破坏色彩的情绪,被学生转嫁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沉溺网络游戏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断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实性基础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人。因此,需要以特殊的方式方法对待学生。中职生是学生的重要群体,在具备一切学生的特点的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独特性,增添一份特殊性。不论中职生如何特殊,都无法远离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都将受到来自社会的持续、稳定影响。来自社会的影响,往往潜移默化改变着学生心理,学生及其家庭,被社会舆论引领。作为处于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学生,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无法改变自身的社会性,正是这一属性指引中职生做出一切符合社会特别是舆论要求的判断与选择,影响学生的未来,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 对中职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深层次原因,只有系统、全面地把握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对中职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形成客观认识。通过研究,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教育影响隐性化;有利于从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教育经验;有利于把握教育规律。不论如何,教育工作都是一门良心工作,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事事从良心出发、事事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才能针对目标、少犯错误、有的放矢,保证教育教育工作顺利展开,推进教书育人工作的有效进行。 注释: 李红.现代心理学(第2版).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219,2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