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孔子德性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启示 |
范文 | 摘 要 孔子德性幸福观包括“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君子之禄”三种形态。孔子德性幸福能够为大学生涵养幸福品格、培养幸福能力、升华德福认知带来思想以及精神上的引领。 关键词 孔子 德性幸福 大学生 幸福观 作者简介:薛晗,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78 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从未间断。幸福犹如思想开出的花朵,积极的思想状态是滋养幸福最好的养料,这种状态的形成是人们在对人生不断思考基础上的逐渐积累的过程。孔子德性幸福观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养料,对于当代大学生构建正确幸福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 孔子德性幸福三种形态 孔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幸福观以“德”为基调,从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指出了幸福的真谛:幸福内在于精神的升华与心灵的守静,外在于符合道德的现实追求。 (一)“孔颜之乐”,追求精神幸福 在孔子所推崇的幸福形态中最具引领意义的就是“孔颜之乐”,从安贫乐道中让我们看到什么叫超越精神的内心富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意为吃粗茶淡饭,喝白水,枕着胳膊睡觉,乐趣自然在其中,这是孔子和颜回的心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个“义”字,又点出了精神幸福中的德性基调。虽然这一形态内涵的精神层次偏向理想层面而显得有些难以企及,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摒弃,“正因为其纯粹和抽象,它才更清楚地展现着孔子思想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人正是因为有理想与追求,才不至迷失方向,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才能朝着这个方向驶向幸福的航道。孔子和颜回因为没有被物质欲望裹挟,保持着内心的寧静,才能在清贫中仍能自得其乐,所以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最大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病痛和灵魂的无纷扰。”一个人究竟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能否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并发自内心的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这种源自个体感受幸福的能力才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关键所在。颜回的“乐”正是“乐”在这种仰望星空的精神层次和处世安然的平静心态。 (二)“曾点之志”,追求和谐幸福 “曾点之志”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又一形态,即追求和谐幸福,这样的和谐幸福是在人与自然、社会的融洽相处中实现的。据《论语》记载,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曾皙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听后由衷赞赏他的观点。从字面上看,曾点的志向就是体会山水之乐,似乎并没有大的抱负,但深入思考,这其中蕴含着和谐幸福的思想,并非轻易可以达到。首先,畅游山水间,愉悦的心情基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成人与孩子一起亲密玩耍,这展现了随和友善的和谐关系;最后,能够达到如此放松的状态,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是不可能的。曾点与颜回的不同在于没有表明对功利的态度,只是强调身心的自由与内心的平和,相同的地方在于同样以“德”为前提,没有道德指引,何来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和谐呢?和谐的环境也是我们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环境是外在因素,却需要我们用心营造。 (三)“君子之禄”,创造现实幸福 虽然颜回和曾点的精神境界,并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达到,但作为理想层面的价值引导,仍能发挥榜样力量。孔子幸福观的可贵之处在于,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既有精神上的引领,又有脚踏实地的现实追求,这一形态即“君子之禄”。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获得官职俸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孔子讲到,只要我们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乐善好学,自然前途光明。这从现实层面为我们指明了获得物质幸福的方法,具有当下指导价值。孔子同时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只有在“义”的基础上获得的物质幸福,才符合君子的道德品行。脱离物质基础,单纯从理论或精神中获取幸福毕竟是脆弱的,也不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以要想获得全面的幸福还需要付出行动。自己的幸福,谁也替代不了,不会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劳永逸,在符合道德基础上的不断创造和自我实现,才能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充盈内心,从而更加接近幸福。 二、孔子德性幸福观对于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意义 幸福观是人们对于如何走好幸福人生之路的思考。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旨在引导他们将生活中感性的幸福经验升华为科学的、理性的思考,构建起以科学理论作为根基的幸福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体现着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从长远考虑,更是为我国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积蓄力量。孔子德性幸福观以其独具魅力的幸福理念必将对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构建带来思想及精神上的引领。 (一)涵养大学生幸福品格的信仰寄托 品格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忠诚、善良、勇敢等等,这都是一个人良好的品格,幸福同样更多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因此,幸福品格的养成也是一个人内在修为不断提升的过程。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必定是内心充盈,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信仰的人。孔子德性幸福内涵的思想精髓和稳固的价值取向应成为涵养大学生幸福品格的信仰寄托。 孔子所推崇的幸福理念分别从精神幸福、和谐幸福、现实幸福三个层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颜回的“乐”作为仰望星空的精神追求,让我们看到了心灵守静所带给自己的安然自得的状态。这种状态犹如一杯平静的清水,照映着世界,也在照应着我们自己的心。曾点的“志”作为现实层面的和谐氛围的营造,让我们感受到,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幸福。“君子之禄”则在告诉我们,幸福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只有在符合德性基础上的现实创造,才能让我们体验到创造与收获对于丰富我们生命的意义,从而增强幸福感。孔子德性幸福观中的这三种形态,实际上都是一种积极正能量的价值引领,这也正为大学生幸福品格的培养提供了典范意义,也许我们并不能达到其境界,但其精神却可以成为涵养大学生幸福品格的信仰寄托,信仰正是因为它高于现实,才能够引领我们不断追求。 (二)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的精神指导 幸福,向来是人言人殊的话题。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换个角度想,不幸的家庭才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家庭却各有各的幸福。这样多彩的幸福源自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的创造和不同的感知。幸福是既有先天属性又可以后天培养的。心理学视域下,每个人都有各自内在的“幸福定点”,这由遗传决定,但并不是说我们无权掌握幸福,因为后天有意识的自我选择和环境,同样对我们个体幸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即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提高自己的“幸福定点”,这个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创造幸福和感受幸福能力的过程。任何一种学习,不光要有实践上的行动,还要有精神上的指导,孔子德性幸福在大学生培养幸福能力过程中起到重要精神指导作用。 “君子之禄”在现实层面为我们指出了求禄之法,这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靠自己创造以获得幸福。创造的方式分很多种,有正当途径,也有非正当途径,孔子幸福观中所推崇的创造幸福是基于“义”基础之上的。在“义”基础之上的创造幸福的能力为我们获得幸福奠定物质基础,但一个人最终能否幸福,并不是由物质多少决定的,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哪怕有万贯家财,又何来幸福呢?所以,孔子幸福观中的另外两种形态:孔颜的“乐”和曾点的“志”将幸福寄于灵魂的宁静和心态的平和,这本质上都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孔子幸福观中这三種最具代表意义的幸福形态将感受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完美结合,对培养大学生幸福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大学阶段青年学子逐渐接触社会,开始规划未来,思考人生,在未来的图景中必然少不了对幸福的憧憬,因此,要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幸福习惯,培养幸福能力。既然幸福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那么正确的精神指导至关重要。孔子德性幸福以其内在的思想价值,是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理念,进而养成良好幸福习惯和提升幸福能力的重要指导。 (三)升华大学生德福认知的思想引领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将“德福”视为相依相生的关系,“德”的价值体现更为明显,由此便有“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之说。道德与幸福,不管在古代文明还是现代社会,二者互相成就的内在本质始终没有改变。当我们把道德视为一种重要品行并以此为指导去践行道德行为时,会获得外界的尊重、认可以及自我内心的满足,也便由此获得道德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持久而稳固。虽然现在社会上偶尔会出现德福相悖的现象,以致让人们发出“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福之人未必有德”的感慨,但这样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况且,德作为人的内在品行,只是对获得幸福起引导作用,要想获得全面幸福还要有才、命、力等其他因素。对于“有福之人未必有德”这样的说法,同样没有正确理解道德对幸福的重要价值,没有以道德为引领的幸福,不会是全面、持久的幸福。所以,“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 正确认知德福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以道德为基础理性的去追求幸福,构建正确的幸福观。孔子幸福观正是以“德”为基调,对升华大学生德福认知起到思想引领作用。 孔子幸福观着重强调“德”的重要价值,将其看做是“成人”之本。同时,又确立了“义”在德性中的基础地位。颜回与曾点传递出的幸福形态,正是在符合德性基础上,对清净心灵的静守,所以才会有如此超脱的精神境界。虽然子张求“禄”回归到对现实物质的追求,但同样是合义之利。“成人”意为成就完美人格,“‘成人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内在意蕴,德性幸福可以理解为通过不断完善德性所达到的‘成人境地。” 完美人格是孔子幸福观的最高品格追求,其中“德”起到引导催化作用,因此要想达到“成人”境地,追求高层次的幸福,还是要以“德”为基础。纵观孔子幸福观,无论是哪一种幸福形态,都是基于“德”基础之上的追求,都没有脱离“德”对人生幸福的指引。这种深厚的“德福”认知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具有思想引领作用。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思想日渐成熟,对事物形成自我价值判断的关键时期,此时升华大学生道德认知、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将道德内化为稳固的品行,对大学生理性的追求幸福,深入认识德福关系,构建正确幸福观至关重要。孔子德性幸福内在本质就是在强调道德对幸福实现的价值,可以为大学生升华德福认知带来思想启迪。 注释: 张方玉.生活何以更加幸福:儒家传统幸福观及现代启示.道德与文明.2010(5).78. 柴素芳.道德:通往幸福的阶梯.中国教育报.2011-05-30(3). 王林.义利·德性·成人——从“义利之辨”看孔子德性幸福观及理想人格的确立.道德与文明.2011(6).6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