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蝴蝶效应相关研究综评 |
范文 | 柴菁铭 冯锰 王振 摘 要 近年来,思政教育者对于如何将蝴蝶效应的原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蝴蝶效应的概念衍生、启示等方面,都有许多的创新视角和创新内容,但相关研究多停留在防范其造成的危害上,在运用效应扩大思政教育成效等方面,研究的成果相对缺失,使蝴蝶效应难以被系统的、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 思政教育 蝴蝶效应 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教育学院青年项目“蝴蝶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XJJ Y2017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柴菁铭,新疆教育学院教师,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冯锰、王振,新疆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19 “蝴蝶效应”理论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是经典混沌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现象的初期阈值,通过事物的内在联系,以非线性的方式传播最终导致社会效应终期阈值的巨大变化。该效应早期被应用于气象学、生物学领域,其后概念几经变化,应用领域也渐渐转向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目前,蝴蝶效应给思政教育者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相关研究不仅能带给思政教育诸多启示,同时能给教育者提供及时防范可能导致恶性连锁反应的方法。但系统性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失,成为美中不足之处。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及消除“蝴蝶效应”的弊端两个方面。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方面 1.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的启示 郭继萍、赵宝龄在《论心理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提倡运用心理效应中的“蝴蝶效应”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她强调要勤于观察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要善于洞察细小问题的发展趋势,对小问题要做到三个“不”,即“不忽视、不轻视、不蔑视”。贺恩格在《蝴蝶效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中也提出要根据蝴蝶效应的生成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以人为本的帮助特殊群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学生成长成才。隋喜文在《“蝴蝶效应”与思想政治工作》中指出:“蝴蝶效应理论不但对气象学、自然科学有着重大作用,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思想教育,对于领导者实行科学决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①。 2.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启示 张继梅在《“蝴蝶效应”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中指出:要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合力作用、关注思政课改革的每一个细节,把微小但是良好的苗头加以引导,最终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贺恩格认为主观方面自我加强思政建设也尤为重要,他在《蝴蝶效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中指出: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提高大学生的内审能力。 3.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云彩在《“蝴蝶效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中指出:“蝴蝶效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是十分深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现代心理教育模式,”②构建立体的心理健康防御系统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4.对新媒体运用方面的启示 在思政教育中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已非常普遍,给思政教育带来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虽然不止于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但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也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匡立波在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中指出: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传播,是一个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过程,“网络中的信息并非是不可管控的,应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在新媒体突发事件的中期加强疏导,在事件后期积极补救”。③韩立新、霍山河在《“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中指出:由于当今新兴媒介的博兴和活跃,“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中尤为明显,因此蝴蝶效应支配下的网络舆论的规模和强势与网民规模、网民的素质及关注程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④韩立新、霍山河关于“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的相关理论同样可延伸至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即高校的思政教育会受到来自网络“人际传播”的挑战,必须依法加大对网络传播的管控,把握好舆论导向的主動权。 (二)消除“蝴蝶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方面 1.心理障碍中蝴蝶效应造成的不良影响 目前,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和疾病的频率较以往大大提升了,心理障碍和疾病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推进成效的重要阻力,吴海燕、李耀峰在《论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蝴蝶效应”》中指出:“蝴蝶效应应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障碍教育的出发点,关注学生微妙的情绪变化,并给予有效疏导,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⑤沈云彩在《“蝴蝶效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中指出:“为了消除‘蝴蝶效应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者应从系统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建立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立体的心理健康防御系统、大力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五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⑥ 2.消除课堂中“蝴蝶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课堂中存在“蝴蝶效应”,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马彩霞在《谨防课堂管理中的蝴蝶效应——由一宗心理咨询案例引发的思考》中引用美国教育学家爱默生的观点“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马彩霞认为在课堂上过分批评学生是产生了“蝴蝶效应”中的负效应,不仅不会使学生上进,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3.消除社会舆论中“蝴蝶效应”消极方面的影响 谣言是社会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会阻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傅淞巍认为谣言源于人性,他在《如何消除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一文中认为,网络谣言的形成依赖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判断,这也是为何谣言往往被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思政教育应注重负面舆论中的“蝴蝶效应”。吴忠海,吴春俊在《论和谐社会构建中“蝴蝶效应”的规避与驾驭——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视角分析》中以“毒奶粉事件”为例分析了“蝴蝶效应”在社会舆论导向中的巨大能量,“原子化”的个体被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其个体行为产生的合力将成为一股不可低估的社会力量,虽然他们的研究是以和谐社会为视角,但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蝴蝶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国外一般都是将蝴蝶效应与首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霍桑效应、示范效应综合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因为它们同属心理效应范畴,都以教育者教学行为对受教育者心理影响为研究重点,强调心理状态及学习动机和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但是,国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奉行“个人主义”至上的教育观点,“蝴蝶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应用较多,而不在贯彻国家意志的教育类别中加以研究。 三、相关研究评述 国内的一些学者深刻系统的阐释了“蝴蝶效应”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启示,对预防学生心理疾病、学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定指导,对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方面提供了诸多帮助,但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 (一)蝴蝶效应理论本是中性定义,并没有褒贬之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具有两面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从各个方面综合看待事物。目前,国内多数学者更多愿意将蝴蝶效应对思政教育的弊端及可能产生的巨大隐患进行研究,而较少研究“蝴蝶效应”的积极方面。 (二)相关研究基本处于分析其意义及重要性方面,在如何应用“蝴蝶效应”在实际中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理论联系实际做得不够 对于蝴蝶效应的经典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南美洲的某地煽动翅膀,可以导致几个月之后,远在千里之外的美国出现一场飓风。煽动翅膀的简单动作,能导致飓风式的巨大影响。那么该效应应用在思想教育中,所得的成效也应是巨大的。 (三)相关学术研究较少 国外多奉行的是自由主义至上,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仅仅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旗帜下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⑦对于“蝴蝶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对于加强思政教育的作用是片面的。国内没有发表过专门研究相关问题的核心期刊,相关著作中较有代表性文章,当属隋喜文所著的《“蝴蝶效应”与思想政治工作》,但發表于2000年,距今已有17年之久,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有限。 注释: 沈云彩.“蝴蝶效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10(1). 随喜文.“蝴蝶效应”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艺术.2000(6). 匡立波.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8). 韩立新、霍山河在.“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当代传播.2008(6). 吴海燕、李耀峰.论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蝴蝶效应”.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 沈云彩.“蝴蝶效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10(1). 斯日古楞、梁爽.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2008(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