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思维的培育
范文

    摘 要 思维主要指的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成员对现象、材料进行由表面到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综合分析,它是仅属于人类的一种高级的认识行为活动。而法治思维,主要针对于权利与义务,充分体现了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培养社会成员的法治思维,能够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本文将在依法治国的视域下针对法治思维的培养举措展开研究。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思维 法治环境

    作者简介:邢玉花,中共阜新市委党校,研究方向:宪法和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17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应该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通过科学制定、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工作落到实处 。其中,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法治思维要在充分重视社会成员德行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培育他们的法治思维,从而不断扩大法治思维的影响范围,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的权威影响力。对此,本文将在依法治国的视域下针对法治思维的培育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意见。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思维

    (一)依法治国

    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方针,我国不断加深对于依法治国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不断进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依法治国主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不断完善以我国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宪法做到“切实落地”;二是,全面推进公职人员进行依法行政,将工作重点放到建设法治政府上;三是,保证司法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确保司法在全社会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四是,不断增强我国公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营造法治氛围。

    (二)法治思维

    顾名思义,法治思维主要指的就是以“法”为中心的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社会成员的一切行为都必须要做到“依法”。与其他的道德思维、理性思维不同,法治思维的首要标准就是是否“合法” 。法治思维必须时刻体现法治精神,通过法治原则以及法治理念来帮助社会成员处理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实践问题,并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作出明确的判断。也正因如此,社会成员必须掌握一些常识性的、建立在社会大众共同认识基础上的一些法治原则、法治理念、法治要求等,只有这样社会成员才能够做出合法的判断。然而,法治思维并不是固定、单一不变的,反而具有着更多的层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法治思维可以具体为有法可依,指国家建立了完备的法律,社会成员可以按照法律学习、生活、工作;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法治思维指的就是管理者的严格执法,在法治思维践行的过程中严格执法;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法治思维则是人们可以坦然面对法治的结果,实事求是地接受法治的约束。也正因为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诠释,我国法治思维的社会功能才得以实现,并以此来不断推动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政治文明水平。

    实际上,一个国家公民的法治思维水平直接制约着这个国家的法治建設能否顺利进行,以及最终的社会法治水平如何,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 。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就必须高度重视全社会法治思维的培育。

    二、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思维的培育困境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法治思维的培育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多年的浓厚历史,在经过了思想观念“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思想 。其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理念,“礼”“三纲五常”对我国公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儒家思想也曾经有过推动、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君主的统治地位,但不能忽略的是儒家思想还是模糊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使民众在法理与道德的价值判断中产生了疑惑,认为相较于“法治”,“人治”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这样的思想观念限制了我国“法治”的发展,最终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却十分注重法治社会的打造,道德与法律之间具有着十分明确的界限,令西方国家的法治进程迅猛发展,从而提高了西方国家的综合国力。虽然我国当前的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并且明确提出了要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在一些地区传统的观念还是阻碍了我国法治思维的培育工作,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成“法治社会”的进程。

    (二)主流价值观未能充分引导

    在全社会实行依法治国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高社会成员对国家依赖度与认可度,让社会成员能够实现积极参与。当前,我国在依法治国视域下进行法治思维的培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相关部门明确指出“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谋划、开展工作,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但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不难发现,当前的法治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不能做到通過教育来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具备基本法治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未能形成法治传统。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法制教育并没有列入学生的考核内容,再加上儒家“德主刑辅、出礼入刑、先教后诛”等传统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思维的培育,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

    2.缺少全面、科学、系统的法治思维培育体系。任何一种措施或是教育措施的推行,都离不开体系的构建,但是根据我国法制教育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目前我国缺少全面、科学、系统的法治思维培育体系,法治思维培育工作主要通过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缺少一定的独立性,不利于我国法治思维培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3.法治思维培养的相关内容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我国的法治思维培育工作并没有紧密跟随时代迅猛的发展步伐,出现了脱节、脱轨的现象。不仅如此,培育内容也没有充分结合人们的日常实际生活,未能满足人们对于法治思维培育的现实要求,无法通过法治观念来帮助自己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三、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思维的具体培育措施

    (一)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完善法治教育体系,促进法治思维的培育

    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价值在于实施,宪法的公信力也在于实施。实行宪法能够令全体社会大众对宪法产生尊崇之心,从心里做到拥护宪法。因此,为了在依法治国视域下培育法治思维必须要增强公民对于宪法的信仰,完善法治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首先,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普法知识讲座或者开设专门的法律课堂,或是将宪法知识学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帮助我国高素质人才率先了解宪法,让他们能够全面掌握宪法的相关内容,帮助这些人才树立宪法意识,最终实现整个社会法治思维的培育;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将宪法的相关知识纳入入职培训的内容之中,并且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也应该要注意与宪法的有机结合,令社会大众产生“宪法就在我身边”的感受,相关部门还应该将对宪法知识的学习纳入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之中,让领导干部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便促进我国在依法治国视域下不断培育大众法治思维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从小扩大,在全社会开展全民普法学习,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宪法宣传日特色活动等方式,通过系列报道等形式来宣传宪法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学法、普法的积极风气,积极弘扬宪法精神,实现精神的传承,从而帮助社会大众培育正确的法治思维。

    (二)改善法治环境,促进法治思维的培育

    法治思维除了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完善法治教育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法治环境而言,控制所采取的措施是否依赖于法律是其基础,法治环境的水平则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在维护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管理化水平。如果对法治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可以包括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市场经济、人权保障等。

    对于法治思维的培育而言,他与法治环境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如果培育了良好的法治思维能够促进法治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法治环境的改善也同样能够促进民众法制思维的培育。但是不能否定的是,法治环境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法治环境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时间地积累、不断努力的过程,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法治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法治环境,就做到“五个注重”,具体来说“五个注重”分别指的是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合法性,在进行行政监督与追责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符合规章制度,在调节社会矛盾时一定要注重公平性,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时一定要注重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够推动我国法治思维培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帮众民众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层次,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法治思维能够展示出公权力享有者和行使者的真实本性,帮助人们对权力的规范性做出判断,界定出文明与野蛮之间的本质差别。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在依法治国视域下不断推进法治思维的培育工作,提高我国国民的法治思维层次,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添砖加瓦”。

    注释

    李明娜, 闫坤如. 法治思维视域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路径探析.理论导刊.2018(3).

    刘作翔. 法治思维如何形成?——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1).

    孙国胜, 刘晓云. 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思维的构建--兼论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支振锋. 以法治思维和手段规范社会组织发展.中国社会组织.2018(4).

    钱清逸,庞京城.人情文化对乡村法治思维的影响——以浙江绍兴部分乡村为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8(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7: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