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都市报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共享与认同 |
范文 | 摘 要 仪式传播观认为传播“最奇妙的”不是控制与效果,而是作为一种仪式,它不仅将人们吸引到一起,更能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本文基于仪式传播观视角,通过对一组报道的文本分析,试图探究都市类报刊日常报道如何成为一种文化仪式的过程,并解析其中促成城市文化共享和认同的特质。 关键词 都市报刊 仪式传播 文化认同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201738083)。 作者简介:陈荣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191 中国的都市报刊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和新闻媒介的市场化发展出现,有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市场化特征。然而,在已有的都市报研究中,都市报基于市场竞争的传播策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其与城市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按照当下流行的文化学和社会学观点,报纸传播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方面。那么,都市报作为一城之报,其在建构一个城市的文化认同方面有怎样的作为,又如何作为?这些应是当下中国快速发展背景下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仪式传播观视角,以杭州《都市快报》一组典型社会生活类报道为例,分析都市报刊的新闻传播如何建构和共享了城市文化,其促成城市文化共享与认同的传播特质又是什么? 一、仪式传播观概述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James W.Carey)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倡导传播学的文化研究取向,提出仪式传播思想。凯瑞的仪式传播观旨在破除传统的传播传递观对人们的桎梏,提醒我们看到传播“最奇妙的”不是通常认为的控制与效果,而是一种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并最终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凯瑞的仪式传播观借鉴了芝加哥社会学的理论成果,看到“传播是人类共处的基础所在”,传播作为一种“仪式”,可以促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连结,并能建构或共享群体中的文化。(詹姆斯·W.凯瑞:2005) 依据凯瑞的仪式传播观审视报纸,报纸不再只是一个装载信息的工具或内容容器。在凯瑞看来,报纸传播新闻和读者阅读新闻就好比参与一个仪式,这里的“仪式”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由报纸传播的“同时性”所带来的不同地点的人同时的阅读和想象,这种“同时的阅读和想象”创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群众仪式”:在同一时间阅读新闻这一行为正被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互不相识却又确信彼此存在的其他人同样进行着(孙玮:2009);另一方面,强调仪式,其实强调的是新闻传播背后的文化意涵,报纸传播的不是具体的新闻,每一个读报者(也可以说是参与仪式的人)在这个由报纸传播所构筑的空间中,交流和共享信息、思想、价值观,并由此确认彼此的关系而形成想象共同体。 二、“找假牙”报道的仪式传播分析 2014年8月29日,《都市快报》A08版登了一条看似简单的新闻;《主题:贴沙河边一个喷嚏 ?1万多块飞进水里 ?副题:你有什么高招,能帮徐大伯找回假牙》。新闻事件很简单,65岁的杭州人徐大伯,傍晚散步贴沙河边,打了个喷嚏,嘴里一副假牙掉在了河里。徐大伯又心痛又苦恼,假牙磨合大半年刚适应,重装至少再跑六趟医院。徐大伯的女儿打快报热线电话求助,问快报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找到假牙。随后一周,《都市快报》连续报道了“找假牙”的曲折过程。这组报道,短短一周全城皆知,几近街谈巷议,人们有的直接打快报热线出主意,更有的直接跑到假牙丢失现场,或围观,或参与,甚至假牙找到之后,与此事不相干的读者继续给快报热线打电话,或表达自己的感动,或感谢事件中的平民英雄,甚至感谢杭州这座城市。整个过程热忱与感佩同在,寻找或是报道都圆满落幕。 从仪式传播观角度看,该新闻传播无疑是一次成功地将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而且人们在这起媒介传播事件中共享、确认了杭州城市居民互帮互助的城市价值观和杭州独有的市井文化。一则再平常不过的热线新闻,在都市快报的报道过程中,产生了凯瑞如所说的“最奇妙的”传播反应。那么,这种传播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报道的“个体化”视角在不断建构和延伸关系的空间,事件報道成为人们“交往”和“关系”的讯息。细读“找假牙”新闻文本,个体是该组报道的重点,新闻中充满了各种鲜活的人物个体。第一篇报道除陈述徐大伯的河边遭遇,还详细描述了徐大伯没有牙套后的诸种生活不便:吃东西基本靠舔,连吃两天豆腐和稀饭;和邻居说话不敢张大嘴巴,怕难为情……。报道刊出后,具体个体的困境引来了热心的关注者,当天快报热线电话一上午就接到了几十位读者来电,第二天第三天上百位热心读者打来电话,帮徐大伯出主意。快报记者带水下拍摄器现场搜寻,不少读者自发赶来贴沙河边:有贴沙河边长大的韩大伯带来了游泳高手,两人轮番下水帮忙打捞;有工地上的师傅特地请了半天假,带来了钢管和强磁铁,据说几公斤的东西掉到江里也能吸上来。最后,杭州顶尖的潜水员也赶来了……。个体的困境通过媒体的传播引来了热心的关注和帮助,这些不断参与进来的个体又成为新的报道个体,报道如滚雪球般不断地吸纳越来越多的个体进入传播过程,“最后找假牙报道的笔墨重点已经不是假牙不是大伯,它浓墨重彩的是一群情深义重的杭州人。”(徐芳:2015)从仪式传播观视角看,“找假牙”新闻传播已然建构起了一个越来越大的杭州市民的交往空间——不同职业、不同地点、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因此勾连在一起。这种交往关系空间的形成,一方面是报纸同时性传播的效果使然,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快报报道的“个体”视角,正是报道中呈现的众多“个体”,使报纸的新闻传播有了一个非常具体可感的交往纽带——具体的人,人们因为具体可感的个体故事和个体反应而聚一起,形成一个虚拟又具体的交往空间。齐美尔说“社会存在于若干个人有着相互影响的地方”(齐美尔:2002),徐大伯找假牙事件的报道就是齐美尔所说的这样一个地方(交往空间),而新闻报道中的鲜活“个体”视角是形成这样一个地方的重要因素。 其次,报道中的“共同价值观”指向为读者提供了城市的归属感。“找假牙”报道表面上看只是一次社会新闻报道,报道的只是找假牙的过程,实质上,无论是传播者还是阅读者,都共享了一次“邻里互助”的价值观确认仪式,城市归属感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而生。从一般传播策略看,徐大伯河边丢假牙事件可以作为新闻传播的新意在于“河边一个喷嚏 ?1万多块飞进水里”,按常规的媒体商业性传播策略,媒体可以只发个短消息,甚至可以是八卦或调侃。显然,都市快報对该事件的处理超越了这种常规的商业性传播策略,编辑的第一思路是:我们能为大伯做点什么?因为编辑感到“大伯的女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打电话找报社,说明在她看来,她和家人的任何想法都会被这张报纸在意和尊重”,而且这种思路与《都市快报》“生活因温暖而美好”的媒体传播定位是一致的(徐芳:2015)。在这样的思路下,自然就有了找假牙报道的第一篇——“说难题,求支招”的“互助”报道定位,这一定位和指向贯彻了报道始终。细读该组报道的文本,其描写基本围绕“找假牙”展开普通人的困境、行动和情感,其间没有直白的感召和宣言,然而,“邻里互帮互助”的人类质朴情怀和价值观不宣自明,贯穿始末。这种情怀和价值观不仅不断引来了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其本身更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人们的确认和强化,并最终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假牙找到了,读者继续给快报热线打来电话:“即使假牙没找到,但好心人的这份心意让人感动。一副落水的假牙,让大家看到,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微美”人物。”(读者王女士);“这几天在连续报道帮助退休徐大伯寻‘牙,不但记者伸出援手,动用自己的专业设备,甚至自己出钱不辞辛劳打捞,动员社会力量全力帮助徐大伯,看到有那么多热心读者参与,我心里非常感动”( 网友“三劳飘财”@快报官微)(徐芳:2015)毫无疑问,这些感动来自于新闻背后指向的共同价值观,它为读者提供了城市的归属感。 最后,报道“场景+故事型”叙事策略无形加强了报道的城市文化内涵和认同力量。都市类报刊相比党报等严肃类报刊,其新闻写作更突出故事性和场景感。找假牙报道,记者对该事件的报道有故事有情感,整个过程可谓扣人心弦。这种故事型的描述策略,于媒体而言是一种吸引阅读的手段。而从仪式传播的角度看,“新闻不是信息,而是戏剧。它并不是对世界的记述而是描绘戏剧性力量与行动的舞台。……他在我们假定的、常常是替代式的社会角色基础上,邀请我们参与其中。”(凯瑞)无疑,新闻对事件中的戏剧性因素和行动描述越生动、深入的时候,新闻传播和读者彼此介入的程度无疑就越深。前文分析的交往关系的形成和价值观认同的达成都离不开这种叙事策略的助力。此外,该组报道突出各种场景和环境描写,如写围观场景:“这是干吗?”当徐大伯说“找牙”时,大家都笑了。几个人把电瓶车丢在一边,跑到河边,眼睛也紧紧盯住屏幕。如写贴沙河环境:摄像头在水草间穿梭,贴沙河底的面貌第一次在我们眼前呈现:满是水草,水草丛中到处可见螺蛳、河蚌、游动的小鱼,甚至还有一只挥舞钳子的小龙虾。这些场景、环境的描写,不仅是杭州市井文化缩影,更是将杭州城市空间直接融入传播过程。这些“闲笔”同样能形成对杭州城市及其所勾连的关系的确认和想象。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找假牙”新闻传播中的“个体”视角、“共同价值观”指向、“故事+场景型”叙事策略使一个具体的新闻传播在建构城市文化共享与认同中有着隐蔽而强大的力量。当然,该新闻所具有的这些传播特质在《都市快报》或都市类报刊中并不鲜见。在长期的与城市的磨合中,都市报显现出有意无意间采用迎合当前城市共同体认同需要的价值指向和叙述方式,这些价值指向和叙述方式使都市报的报道日常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种建构或共享城市文化的仪式。而且,都市报日常所报道的都市生活类新闻虽然平凡,其惯用的“个体”视角虽然琐细,但贯穿于其中的意识形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日积月累传播产生的潜移默化效果不亚于任何宗教仪式。 参考文献: [1]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2012. [2]齐美尔著,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玮.制造上海:报纸中的“上海开埠”——以2003年为例.新闻大学.2009(4). [4]徐芳.找假牙的新闻为什么能连续做七天——纸媒的深度优势在非网友的读者群中再度显现.传媒评论.2015(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